我們討論的是《論語》里面的“樂”“悅”“喜”等帶有積極色彩的詞,說這樣的詞大概有100多個,我仔細數了一下,其實不到100。有些統計,大概是通過電子版搜索的,不一定準,可能把音樂的“樂”,說話的“說”都算進去了。
統計里面,難免會出現前面帶否定成分的情況,比如“不說(悅)”。這時候,意思和“樂”正好相反,但我也統計進去了。是不是不太禮貌?
這不是濫竽充數嗎。
其實不是。我們要注意,在心理學中,帶有積極詞匯的字眼,即便加上否定的限制成分,比如“美”變成了“不美”,那它依然比不帶限制成分的“丑”,心態更積極。
舉個栗子吧。
很久之前,看到俞敏洪的一個訪談(經濟不景氣,俞老板也當主持人了),訪談對象是王石。
我發現,王石的語言風格和普通人不太一樣。
兩個年輕老頭聊身體,互相恭維,說身體倍兒棒、還能爬珠峰啥的,王石說,啥都好,就是牙齒不好,前陣子補了牙。說起補牙的經歷,王石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說:補牙的經歷相當“不愉快”!
我愣了一下。不愉快?這是一種不同的語言體系。
普通人怎么說?——補牙的經歷相當難受!
難受!厭惡!可惡!等等。我們習慣于用負面詞匯表達。
王石不是,他用一個積極詞匯——愉快,加上否定成分。意思還是那個意思,但給人的心理暗示完全不同。
“不愉快”,立足點在“我是否愉快”,著眼點在未來,給大腦的暗示是——克服掉這種不好的感覺。心態積極。
厭惡,難受,著眼點在現在以及過去,沒有把眼光放在如何克服這種感覺上。心態相對前者而言,不積極。
大冷天,一位女士穿著裙子。有人問,不冷嗎?她說,冷,可是另一件衣服穿上不漂亮。——這也是一種積極的表達方式。
“可是,另一件衣服穿上會很丑。”這又是一種表達方式,著眼點在“丑”。
這只是一些語言細節。我們不能說因為王石有了積極的語言架構,所以成功了。可以說的是,積極的語言風格,讓王石更容易成功,讓他更自信。
冉求是孔子學生中比較優秀的,七十二賢之一。他的語言,也有這種風格——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
冉求說,師父啊,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是我的力氣不夠啊。孔子說,力氣不夠的人,會半途而廢,可你呢,還沒開始走。
冉求的意思是,老師設計的宏圖太偉大,但很難實踐。孔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你要一步一步做起,不能還沒做,就說實現不了。
注意他的語言風格,說“不是不悅”,而非“厭惡”。這樣的表達,更加委婉,心態也較為積極。
《論語·子罕》中,還有一段: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孔子說,比如你要堆土成山,還差一筐土就成功,可你卻停下了,那是你自己停止的(他的意思是,活該)。還是拿堆土成山做比喻,雖然你只堆了一筐土(離成山還遠著呢),可只要你開始干,也是你自己要堅持的。
《中庸》中說,“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的道,就像到遠處一定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峰必定從低處開始一樣。
這樣的警句,在儒家經典中很多,核心都是一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積土成山,集腋成裘。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