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有著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但現實又是殘酷的,歷史長河中從來不乏退隱文人,一則是性喜山水,一則是仕途不順被動退隱,而后者不在少數。
有不少文人空有一身才學,卻無法適應官場的鉤心斗角,甚至是刀光劍影,最后只能是頹然地敗下陣來,或主動請辭,或慘遭貶謫,不得不選擇過上歸隱山林的隱居生活。
王安石就是其中一員。他在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下,大力推行熙寧變法,試圖振興大宋王朝,卻遭到了保守勢力的激烈阻撓和反擊,最后功虧一簣,變法失敗,自己也被迫兩次罷相。
王安石是一位備受爭議的著名人物,對于他的歷史評價,從來都是毀譽參半,客觀地講,雖然變法失敗,他仍然稱得上是北宋名相,他非常有才干和戰略眼光,而且很有人格魅力。
熙寧變法失利后,王安石辭去相位,退居金陵鐘山,此時他已人至晚年,潛心誦詩說佛,追求心境的寧靜。一日,他在長江之上泛舟游玩,心有所感,即興揮筆寫下了一首《江上》。詩作原文如下:
江北秋陰一半開,
晚云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
忽見千帆隱映來。
這首詩的大意是:
泛舟長江之上,大江北面全都被秋天濃重的云幕遮蔽,秋風一起,霎時吹開了半邊云幕。
徬晚時分,黑壓壓的烏云緩緩移動,好像馬上要下雨了。
江水隨山勢蜿蜒曲折,眼前的青山回環旋轉,好像被遮擋得沒有去路。
一轉角,驀然看到遠處隱隱約約有很多掛著白帆的船只緩緩駛來。
王安石這首《江上》是一首即景抒懷七言絕句。
整首詩開篇先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圖,畫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像是有意追求一種半明半暗,神光離合的境界,陰沉的秋空不是全部開朗而是“半開”,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璨明艷,而是帶著雨意,悠然靜穆,幽遠淡雅便成了這幅畫面的基調。
然后,寫江行的特殊感受,筆鋒從云轉到江邊的青山,眼前的青山是糾結盤曲的,層層疊疊,回環旋轉,像是要擋住前行的去路,然而遠處忽隱忽現的點點帆影,仿佛告訴人們前途遙遠,道路無窮,既有景物,也有人物,蘊深邃的哲理于尋常景物之中。
全詩語言凝練,雅麗工致;全是景語,借景抒情;景中有人,景中有意;物像宏大,境界豪邁;悠遠淡雅,情趣橫生;啟人遐思,耐人尋味。
突出特點是通篇將寫景、抒情、說理三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看上去全是景語,通過描繪秋云、青山、遠帆等宏大物像,凝造出一種空明淡遠的藝術境界,而且,蘊含了發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詩中最后兩句:“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表現了王安石在面對困境時的堅韌和樂觀態度,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異曲同工之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