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夷吾相齊桓公終成春秋時代第一代霸主。他們之間的故事很多很多,且都很精彩。個人認為二人之間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著名的榻前談話。因為從中能讓人體味什么是人性。
關于榻前談話有好幾種版本,《史記·齊太公世家》中就有兩個版本。太史公司馬遷所撰原文是一個版本,唐人張守節給《史記》做的《正義》中則記載了另一個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間細節略有差異,但大致過程基本相同。尤其是管仲和齊桓公關于易牙、開方、豎刀三人的用與不用,各個版本基本一致。而這部分也是整個談話內容中最精彩的部分。
管仲深知人性,深刻地剖析了三人的本質。齊桓公也知人性,但卻因為所處君主的位置而迷了心竅,不能看透人性,最終在管仲死后,因為齊桓公的用人失誤,導致了自己被餓死宮中,繼而齊國大亂的悲劇下場。
下面我們就具體欣賞一下著名的榻前談話,著重分析關于三人用與不用的部分。
管仲病重,齊桓公探視。提到管仲身后何人可為相的問題。齊桓公提出的三個人選,管仲都認為不妥,建議齊桓公遠離這樣的人,管仲給出的理由是這三個人都“非人情”。也就是不合乎人情常理。
首先看第一個人,易牙。
易牙,唐人張守節在《正義》中說賈逵認為此人就是雍巫,雍地人,叫巫。不過唐司馬貞給《史記》做的《索隱》當中認為賈逵的說法沒有根據。
我們也不管易牙是不是雍巫,但易牙這個人是名廚是沒有爭議的,而且是非常有名的庖廚,被后世廚師行業尊為祖師爺。調得好汁水,做得一手好菜,有著相當敏感的味覺。連孟子都夸獎過他的味覺。
齊桓公非常喜歡易牙,想讓他當相國當然不只是因為他會做菜,最重要的是因為齊桓公認為此人對自己忠心。證據就是這個易牙為了讓齊桓公品盡人間美味,竟然把自己的親生兒子給烹了,獻給齊桓公吃。在齊桓公看來這簡直是超大的忠誠。為了忠于自己的君主,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能奉獻出來,這不是最徹底,最全身心的忠誠嗎?
但在管仲看來這正是易牙不可用的原因,因為“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愛于君?”管仲的意思是說:人之常情,沒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這是人的基本人性,為了達到目的,他連他的孩子都能忍心下手殺害,他又怎么會真心愛他的君主呢?
俗話講“虎毒不食子”。孩子是你生命的傳承和延續,很少見到不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所以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是這位名廚易牙竟然為了討君主的喜歡,連自己的親生骨肉都能烹之,這不是連禽獸都不如嗎?這樣的人怎么能治國?
可是齊桓公并不傻,否則也不可能成其霸業,那他為什么就甘愿相信易牙這樣的人會對他忠誠呢?這和周代治國的基本國策有關。周公制禮作樂,以人倫來治國。也就是以父系血緣關系來治國。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來源于父子之間的血緣關系。由兒子對父親的孝順,引申到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后世的忠君思想就來源于此。古代人的愛國具體表現就是愛自己的君主,忠于自己的君主。
在眾多的人際關系中,君臣之間的關系被視為最重要。因為君主是一國唯一的主人,是這個國家最高的統治者。要求其他所有人都對他俯首稱臣,絕對忠誠,這是所有君主最希望的,也是當時天下蕓蕓眾生的共識,所以人們痛恨的是逆子貳臣。后世的十惡不赦之罪也大多是謀反之罪,也就是不許挑戰君主的權威。
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身為君主當然希望臣子對他百分之二百的忠誠,殺身成仁的臣子是君主們最希望看到的,君主們想當然地認為全國的人都應該圍著他轉,也肯定會圍著他轉。所以當易牙烹自己的兒子給齊桓公吃的時候,他知道了真相之后也只是感動得哭了一鼻子,并不覺得易牙連禽獸都不如,而是覺得天底下沒有比易牙更忠心的人了。
說一千,道一萬,齊桓公就是被自己所處的位置蒙蔽了雙眼,他太把自己當回事了,也天真地以為所有的臣民都真的把他這個國君當回事。
其次,我們來看一看第二個人,開方。
這個開方,可不是加、減、乘、除、乘方、開方的開方。他曾是衛國的太子,名叫開方。人們都叫他衛開方。
齊桓公喜歡開方,原因是開方為了來到齊國效忠齊桓公,舍棄了衛國千乘之太子之位,甘愿到齊國給齊桓公當臣子,況且多年不回家,連在衛國的父母去世也不回去。這在齊桓公看來又是對他的大忠,因為齊桓公認為在衛開方的眼里,他齊國國君呂小白比衛開方的父母要重要得多。齊桓公又犯了自作多情的毛病。
在管仲的眼里,開方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的人。管仲原話:“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人對父母之愛也是天性。背棄父母來忠于國君,肯定違背人情常理,最親近的父母他都可以舍棄,你能相信他會忠于別人嗎?
再次,我們來看看第三個人,豎刀。
豎刀,也叫豎刁。是位宦官,本名不叫豎刀,叫貂,因為做寺人(宦官),所以人稱寺人貂。太史公在《史記》中把他說成“豎刀”著實是因為恨他,輕視他。也許是太史公司馬遷也被施過宮刑(閹割),對這位大膽自宮的卑鄙小人過于深惡痛絕之故吧。
是的,豎刀是自宮的。他開創了后世主動閹割進宮當宦官的先例,因此有人也把他稱為宦官的祖師爺。
他之所以成為宦官的祖師爺,不是因為在他之前沒有宦官,而是在他之前的宦官都是被施以宮刑的罪犯或奴隸。而豎刀既不是罪犯也不是奴隸,沒人要閹割他,他是自己要閹割自己。
在齊桓公看來豎刀完全是為了能夠親近齊桓公,可以毫不避諱地日夜與齊桓公相處在一起才這樣做的。這樣的人,齊桓公當然認為他對自己萬分忠誠了。要知道,宮刑可是在古代五刑之中僅次于死刑(大辟)的刑罰。
古代人是很重視身體的完整性的,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后世清軍入關,多爾袞頒布剃發令,不是受到了很多漢人的抵觸嗎?連頭發都不愿意毀傷,何況其它呢?所以古人為了對犯罪的奴隸(刑不上大夫,貴族基本不用擔心)起到震懾作用,設置了五刑。
是人就會愛護自己,愛護自己就會愛護自己的身體,這也是天生的,是人的本性。所以管仲說豎刀“人之情非不愛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將何有于君?”
管仲認為豎刀能自己斬除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一定是心理變態,這樣的人肯定很可怕。后世的大太監李蓮英據說就是揮刀自宮的。其人品也是飽受非議的。
也確實是,連自己都不愛惜的人,有可能真的去愛惜別人嗎?在這點上管夷吾確實思想現實得有些超前了。在古代以德治國,道義至上的年代,人們倡導的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并不珍惜個體的生命。
奴隸、平民命如草芥,士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戰國時的隱士候嬴就是因為自己不能跟隨信陵君前去救趙,為信陵君出完主意后,當場就抹脖子自殺了,這樣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的行為竟然還得到當時眾多世人的贊許,可以說思想扭曲至極。
須知整個人類社會是由每個作為個體的人組成的。不尊重每個個體的生命,不尊重每個個體的軀體,談何尊重整個人類社會?所謂殺身成仁只不過是欺騙底層的人為少數頂層的人甘心賣命的迷魂藥。
在此我們應該為2700年前的管夷吾點贊,這才是真正的人本思想。當然管仲也有他的歷史局限性,雖然他深知人性,知道人本性愛惜自己的生命,愛護自己的軀體,但是在他那個年代還是不能廢除殘害身體的五刑,他甚至還利用五刑之贖刑來為齊國收集青銅,制造武器。不過贖刑也算是減少了對罪犯身體的傷害了,我們也不能過于苛求古人。
至于齊桓公之所以鬼迷心竅地認可豎刀這樣病態之人,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的君主至上的思想在作怪。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
親人之間的愛是人之天性愛子女,愛父母,愛自己這都是人之天性,而易牙、開方、豎刀這三個人烹子以奉君,倍親以適君,自宮以近君,表面上看似萬分忠愛他們的君主,其實都是另有所圖。管仲深知人性,直接看穿他們三人的本質。齊桓公雖曉人性,但被君主思想所迷,終不能用善,最后為奸所害,也是咎由自取。
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奉勸現在正在熱戀之中的年輕情侶們,千萬不要相信諸如“為了你,我可以付出一切”一類的鬼話,他不愛他的父母,不愛他的子女,不愛他自己,怎么會真心愛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