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
三、酒令的演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延續了兩漢的酒令文化,諸如投壺、樗蒲、藏鉤、射覆、錢令(意錢)、彈棋、骰子等等,還出現了新的形式,那就是“當筵歌詩”、“曲水流觴”和“猜字謎”等文雅的酒令形式。
1、第一本《酒令》著作
東漢末年,名臣賈逵著了歷史上第一本《酒令》。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今山西襄汾縣襄陵鎮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臣、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父親。《后漢書·列傳·賈逵傳》記載:“逵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余萬言,又作詩、頌、誄、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之,后世稱為通儒”。然而可惜的是,該書佚失,無法得以窺其真貌。
2、當筵歌詩
當筵歌詩,也叫即席作歌、即席唱和、飲酒賦詩,從先秦祝酒辭和秦漢酒令辭演變而來。就是在宴飲的時候,需要現場作詩或者作歌,如果作不出就要罰酒。
當筵歌詩最著名的是曹植“七步詩”的故事。《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世說新語》作者為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撰寫,應該不假。
又如《世說新語·排調》記載東吳末帝暴君孫皓投降后,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爾汝歌》應是當時酒令歌謠的曲調,孫皓即席編詞,調笑晉武帝,令他后悔不迭。
《梁書·列傳第三十五·蕭介傳》記載,梁高祖蕭衍喜好風雅,時常召集群臣飲酒賦詩。有一次,“高祖招延(筵)后進二十余人,置酒賦詩。臧盾以詩不成罰酒一斗,盾飲盡,顏色不變,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無加點。高祖兩美之曰:‘臧盾之飲,蕭介之文,即席之美也’。”臧盾飲酒的爽快氣度,蕭介的敏捷文采,都是宴席間難得的妙趣,隨之成為美談。
3、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是一種傳統習俗,源自先秦時期的祓禊(fúxì)儀式,可追溯到西周。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流波'。”即在夏歷三月上巳日,人們聚集在河邊。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到了兩晉南北朝,成為一種習俗,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貴族、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位全國軍政高官,在蘭亭修禊后,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有:“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一觴一詠”說明飲酒作詩的要求,從此,這一儒風雅俗,成為千古佳話,變成就另一種,一直流傳至今。
4、猜字謎
猜字謎最初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文人們玩的文字游戲。如《國語·晉語·范武子杖文子》記載的:“有秦客廋辭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瘦辭”就是隱語的意思,后來就演變成“射覆”。然后到了南北朝時期,演變成了猜字謎,成為文人喜歡玩的文字游戲。
如《世說新語·捷悟》記載的曹操和楊修從曹娥碑過,看到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虀臼”八字,楊修立刻就猜出來。而曹操不讓說,騎行了三十里才悟出來。問楊修,說:“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和曹操相同,讓曹操大為佩服。
然而把猜字謎引入酒局,成為酒令的一種,則是在北魏時期。《洛陽伽藍記·卷三》記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崇尚漢族文化。一次宴飲群臣,出了一個謎語讓眾大臣猜謎,猜中有賞。
孝文帝舉酒曰:"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御史中尉李彪曰:"沽酒老嫗甕注瓨(hóng),屠兒割肉與秤同"。尚書右丞甄琛曰:"吳人浮水自云工,妓兒擲繩在虛空"。彭城王勰曰:"臣始解此字是‘習’字"。這估計是猜字謎成為酒令的最早記載。
關于其中的字謎解釋,有的文章分析有點牽強附會,筆者見解不同,略作解釋。孝文帝說的“三三橫”和“兩兩縱”,是習的繁體字“習”的上部“羽”的拆字,羽猶如兩個“三”并列,兩個“兩”側倒。
而下面的“白”字,則是“金鐘”而來,古代五色和五行的關系:“水黑色,土黃色,木青色,金白色,火赤色”。金白色,古代飲酒大多為青銅器,故而稱為“白”,罰酒稱為“浮白”,罰一大杯酒為“浮一大白”。“羽”和“白”合起來就是“習”。
而御史中尉李彪和尚書右丞甄琛的回答也很巧妙。正所謂“看破不說破”,方見文學修養。李彪回答采用的是諧音字,甕和瓨(瓨hóng,長頸甖也)同韻,嫗和“羽”同韻;屠夫技術嫻熟,和秤一樣準,因而用秤“白”用(不用秤)。二者結合為“習”。
甄琛回答采用會意。江南人游泳很厲害,猶如羽毛浮在水上,采其“羽”字;百戲伎人拋繩雜技,繩子猶如一撇,虛空曰“日”,即“白”字,二者合起來就是“習”。當然,這是筆者一己看法,看了答案才解釋,若讓我猜我也猜不出。
四、小結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農業的進步,酒的酒的品質數量和種類得以很大提高,雖然不時有禁酒令,然而屢禁不止。并且宴飲文化從皇家貴族逐漸流行于民間,從此飲酒成風。而酒令文化也得以大發展,不但繼承和延續了兩漢以前的大多數酒令,并且派生出酒令的新形式——雅令,成為魏晉南北朝最為明顯的酒令文化。
2022/2/21榆木齋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史記》西漢 司馬遷編撰
《鹽鐵論》西漢 桓寬整理
《漢書》東漢 班固編撰
《三國志》西晉 陳壽編編撰
《齊民要術》北魏 賈思勰撰著
《洛陽伽藍記》東魏 楊炫之撰著
《世說新語》南朝 宋 劉義慶編撰
《荊楚歲時記》南朝 梁 宗懔撰
《續齊諧記》南朝 梁 吳均撰著
《晉書》唐初 房玄齡等人編撰
《梁書》唐初 姚察、姚思廉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