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王新忠
戰友聚會合影
情系賀蘭山八號泉
我的青春年華,是在賀蘭山軍營中度過的。尤其在八號泉原陸軍二十師政治部宣傳科工作生活的4年半,在腦海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40多年來,多少次夢回賀蘭山、夢回八號泉。2024年6月中旬,原步兵五十八團機關部分戰友銀川再聚首,實現了我探視賀蘭山軍營的愿望。
銀川戰友孫建峰、高勇、李春芳等,為這次聚會聯誼活動做了充分準備,還特別邀請遠在廣東省中山市和山東省青島市的魏兆慶團長、孟祥瑞副政委兩位老首長返回銀川參加聚會聯誼活動并參與指導外地戰友接待活動。老政委李文煥帶病參加歡迎會,師副參謀長程發林,老團長張民選、老政委楊泉麓自始至終全程陪同前來參加聚會聯誼活動的各位老戰友。
在孫建峰等銀川戰友的精心組織和周密安排下,來自江蘇、湖北、山東、四川、重慶、甘肅等省市的戰友及軍嫂,于6月12日探視了闊別多年的賀蘭山清水溝及八號泉軍營。盡管我曾居住的師政治部宿舍再無蹤跡,但師辦公大樓、大禮堂依然矗立。傍景留影、觸景生情,一次次激活起心中塵封的記憶。
五十八團(守備一師一團)政治處戰友合影
迷人八號泉
根據全軍戰備部署,原陸軍第二十師于1970年5月奉命進駐賀蘭山。最初,師部及師直屬部門以及相關單位駐守在一條隱蔽的山溝里。因溝的上游有8個泉眼匯聚而成的一泓山泉,故取名叫八號泉。從此,八號泉就成為師部機關所在地的簡稱。1976年初冬,我調任師政治部宣傳科干事。當時,政治部機關宿舍就位于山溝的中部靠西側。山溝底部亦即泉水涌出的地方,駐守著師直通信連、特務連(后改為警衛連)。泉水沿小溪潺潺流下,最初便經過政治部宣傳科宿舍門前。在這里,清晨聽慣了連隊干部戰士沿路出操的腳步聲。宣傳科宿舍對面東南側是師文體隊,東方微亮就有宣傳隊戰友在練聲、練功,而籃球隊戰友跑完早操也會在球場上練習運球和投籃。
宿舍對面隔溪而望的山坡上是大禮堂,每次部隊正式集會或觀看電影與宣傳隊文藝演出都在這里。大禮堂東北是師機關辦公大樓,靠近辦公樓大門的山溝里是司令部和后勤部宿舍。與師機關辦公樓隔溝相望的是寧夏煤炭基建公司所屬八號泉水泥廠,這也是八號泉區域唯一的一個地方單位。每天到辦公室上班的路上,時常能聽到廠里傳出的機器轟鳴聲。
政治部機關宿舍,依山勢地形蓋了三排平房。最前排是宣傳科、文化科、直工科,中間一排是組織科、干部科、秘書科、保衛科,最后一排是主任、副主任宿舍。政治部機關食堂和操場則在宿舍以北,這里是每日三餐、出早操及業余時間鍛煉的好地方。
初到八號泉,頓感耳目一新。雖然仍居住在山溝,但卻過著類似城市的生活。每天跨過山溪上的小石橋,沿山邊小路到機關辦公大樓上班,下班便回到政治部食堂就餐。業余生活豐富多彩,每周能看兩場電影、燈光球場能看籃球隊比賽、大禮堂能觀看師宣傳隊精彩演出。
三人合影,曹玉和 李曉明 王新忠
真情宣傳科
幾年中,接觸最多且印象最深的就是宣傳科的領導和同事。科長譚發科(后相繼晉升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來自蘭州軍區政治部機關,他平時嚴肅認真,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宿舍,同干事們談論的多是工作,很少涉及私情生活。副科長楊耀斌見多識廣,業余時間常同我們天南海北地聊天。同時期的干事有王清、王志剛、張玉柱、黃銀山、張玉安、李學時、范立東、李曉明、袁寧等。按工作分工,有管部隊干部戰士宣傳教育的、有管新聞報道的、有管組織機構建設與干部隊伍管理事務的,大家工作生活天天在一起相處很融洽。當時,恰逢文化科剛剛從宣傳科分離出去,承接了部隊文化建設,文體隊、電影隊管理和電影放映、廣播放送等工作。
在宣傳科工作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很多,最難忘的是科長送我的結婚“禮物”。20世紀七八十年代,社會風俗簡樸,尤其是結婚習俗與今時大不同 。當時,我未婚妻在家鄉郵電部門工作。1977年底,我準備利用休探親假機會回山東結婚,科里的同事得知后便商議送點紀念品。譚科長作了一個決定:送我們兩本毛澤東著作。他要我留下家中通信地址,讓科里的干事到石炭井給我郵寄兩本《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做紀念。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出版發行后,是由蘭州軍區調用直升飛機送到步兵五十九團駐地附近的臨時簡易機場,由我聯系協調并專乘運輸連汽車拉回師部的。當時,除師機關和直屬隊干部戰士人手一本外,剩余幾百本都放在由我管理的宣傳科庫房里。我對科長說:“不用寄了,我直接帶走兩本就行。”譚科長認真地說:“組織寄給你,意義不一樣啊!”果然,我剛回到家就收到了兩本《毛澤東選集》(第五卷)。至今,我還精心收藏保存著。
愛兵師首長
在八號泉師機關工作的歲月里,同師首長接觸時間較多,各位首長對身旁的干部戰士非常關心,尤其是趙國成、劉興業、閻道明三位副政委,業余時間常到政治部宿舍區與干事們聊天。同政治部干事們接觸最多的,便是周永順副政委。他是從政治部秘書科干事、副科長晉升步兵六十團政治處主任,又破格提拔為師副政委的(后任五十九團政委,四十七軍政治部主任、政委,蘭州軍區副政委兼新疆軍區政委,沈陽軍區副政委,退休前至中將軍銜)。他任師副政委后,一直在政治部食堂就餐,從不到師首長小灶去吃飯。政治部的干部,幾乎天天可見到他,他還時常參加宣傳科的黨小組會議。
周副政委晚飯后沒有工作安排或周末不回大武口家屬院,便常到宣傳科與干事們閑談聊天。有一次周末晚飯后,我和王志剛、黃銀山三位陪同他玩撲克“爭上游”實行記分制,誰先輸掉一百分就鉆一次桌子,然后再重新開始記分。我們誰輸了自然鉆桌子,輪到周副政委輸了一次,他主動要求說:“我個子大,你們這桌子太矮不好鉆,干脆給我臉上貼紙條吧!”黃銀山干事立即撕了個紙條貼到他臉上并繼續游戲。作為年輕的師首長,周永順副政委始終保持謙虛謹慎、工作勤奮、平易近人的優良作風,受到干部戰士的一致擁戴和好評。有一次,他到工兵營一連蹲點又帶上了我。他同連隊干部戰士同吃同住,找連隊干部座談了解思想工作情況,參加連隊政治學習,親自講政治課,深受干部戰士歡迎。
發奮學文化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為解決部隊干部戰士文化程度較低,彌補地方學校因停課多年所造成的缺失,部隊增設了文化課。為此,總政治部專門編發了統一教材,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師、團每年在教導隊舉辦文化教員培訓班,培訓各連隊選送的文化教員。結業后,由文化教員回到各自連隊進行文化課授課輔導。當時,師宣傳科由袁寧干事分管文化教育工作,并兼任師機關文化教員。我和李曉明干事,是宣傳科學習文化課最積極的兩個人。雖號稱“老三屆”高中生,但實際上卻有兩年沒上文化課了。我倆各備一套文化教材,不僅業余時間堅持學習,在機關上班無其他安排時也暗自學習。
由于我倆不分管文化教學工作,自學文化不敢明目張膽,生怕被科長發現后批評為不務正業。我們特別想把“文革”之中停課耽誤的學業補回一些,尤其對數學、英語的學習下功夫較多。利用這段時間,我們自學了中學數學課應有單元課程,還讀了大學的微積分等內容。英語學習堅持每天背會幾個單詞、借助《英漢字典》翻譯幾個句子,也頗有收獲。然而,由于時間長了得不到有效應用,大部分又忘記了。
兩人合影,王新忠、陳明山
在八號泉工作生活的幾年,是平常而又記憶深刻的。除完成正常的理論輔導任務、總結各次教育結果上報,更深地記憶是下團隊調研。我曾多次到師所屬的4個團及師直各個連隊,也因此熟悉了乘坐同一列火車進駐賀蘭山而提干留隊的山東聊城藉戰友。1981年春,我結束了在師宣傳科的工作,又重新回到清水溝老團隊。
本刊獨家原創 抄襲剽竊必竟
作者王新忠 籍貫山東高唐,1969年12月入伍。歷任陸軍第二十師步兵五十八團戰士、班長、文書,復旦大學哲學系學生,師宣傳科干事,蘭州軍區守備一團宣傳股長、政治處副主任,中共聊城市委講師團副團長、教授。
原文編輯:曹益民 趙蘇平 鞏天寶
本文編輯:徐建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