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豫、陜兩省的小秦嶺金礦區近日爆發跨省司法大戰,陜西潼關與河南靈寶兩地圍繞"越界盜采"展開刑事互訴,雙方累計羈押對方人員46人(各23人),案件歷經四次審判仍懸而未決。這場持續四年的黃金爭奪戰,不僅暴露出我國礦產資源治理的深層矛盾,更將地方保護主義與法治邊界的沖突推向臺前。這是《經濟觀察報》近日爆出的新聞。
河南警方介入有快刀斬亂麻之嫌
資源的地方利益博弈在此案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作為全國第二大黃金產區,小秦嶺礦區自唐宋開采至今已逾千年,其橫跨兩省的地理特性埋下了爭議的種子。數據顯示,靈寶市2023年黃金產量10.93噸,潼關縣6.34噸,懸殊的經濟體量使資源爭奪更具現實壓力。當河南方面以"盜竊罪"跨省抓捕陜西礦工時,陜西也用相同的罪名抓捕了和對方等同的嫌疑人23人。雙方這種涉嫌"以刑代管"的對抗模式,暴露出地方將礦產資源視作專屬領地的慣性思維。
案件核心的管轄權爭議,實質是行政邊界與技術測量的雙重困境。雙方各自聘請地質機構出具相反結論的測量報告,潼關縣三次發函要求聯合執法未果,最終演變為司法混戰。其實 根據國家《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規定,“采礦權人之間對礦區范圍發生爭議時,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礦產資源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依法核定的礦區范圍處理;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礦區范圍爭議,當事人協商不成的,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報國務院決定”。
顯然,河南方面覺得警察介入更能快刀斬亂麻。
“起”點為陜西潼關鑫源礦業公司所在地,“終”點河南為靈寶黃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第一分公司,兩家公司直線距離約為3千米
司法地方化傾向對法治生態的侵蝕
更值得警惕的是司法地方化傾向對法治生態的侵蝕。靈寶法院在管轄權存疑情況下強行判決,后又出現三級法院四次審理的司法拉鋸;而兩地政府均試圖通過刑事手段實現資源控制,這種司法工具化傾向嚴重削弱了法律公信力。當邊界爭議演變為"誰抓人多誰占理"的較量,不僅損害企業合法權益,更動搖市場經濟法治根基。
破解此類困局需構建三重機制:建立部級直管的礦產資源仲裁委員會,配備國家地質隊進行省際爭議鑒定;完善跨省資源開發利益共享制度,探索稅收分成、聯合開發等模式;最重要的是強化司法獨立性,對涉礦案件實行跨行政區劃管轄,杜絕地方保護主義對司法程序的干預。唯有讓黃金回歸資源屬性而非地方私產,千年金礦才能真正成為區域協同發展的紐帶而非沖突導火索。
這場仍在發酵的金礦爭奪戰,恰似一面棱鏡,映照出資源型地區轉型之困。當發展焦慮遭遇制度短板,唯有通過深化改革破除行政壁壘,方能在"金山銀山"與法治青山之間找到平衡支點。
圖片:經濟觀察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