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
安永軍副教授撰寫“飽和經驗法中的七對平衡關系”一文,從建立中國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角度對飽和經驗法進行了總結。受此啟發,作為一名剛畢業的社會學博士生,結合自己在博士階段的學習體會,針對博士階段如何培養學術研究能力這一問題,嘗試總結了較為重要的五對關系,供大家參考。
1.綜合調查和專題調查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扎實調查是社會科學博士生學術訓練的基本功。主要的調查類型有綜合性的村治模式調查和專題調查。
其中,村治模式調查是通過飽和經驗訓練形成經驗質感的基本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對于中國經驗的整體性認識和培養一般化的分析能力。只有經過持續的村治模式訓練,才能形成經驗質感,才能具備從紛繁復雜的經驗現象中抓取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能力——這也是AI無論如何發展也無法替代的。專題調研是在村治模式調研基礎上結合個人興趣和時代需求等主客觀因素開展的,注重培養對特定經驗領域深入的能力,也就是斷其一指的能力。在當前不同領域的研究門檻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專題調研對于真正進入特定研究領域并形成研究推進和創新是很重要的。
村治模式訓練是開展專題調研的必要前提,缺乏村治模式調研所訓練的分析能力,專題調研幾乎必然會越做越窄和越走越偏。在具體時間階段上,村治模式調研一般在經典訓練結束后便可以進行。安排碩士研究生在完成經典閱讀后用三個月時間駐村調研,并在此基礎上完成碩士論文,是很好的進行經驗訓練的起點。
具備上述兩種調研所形成的對應能力,就具備了快速進入其他經驗領域并有效創新的自信和能力,這是成為不拘泥于特定學科范式和專業分工的社會科學研究者的必經之路。
2.多樣化的寫作形式
寫作建立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而服務于研究。符合相應規范的基本寫作能力是推進研究的基本前提。每次調研之后都應當訓練寫作調研報告、隨筆、學術論文和政策評論等多種形式,目的在于把經驗吃透。
其中,調研報告是對調查內容以及研討結果的整理回顧和初步分析,寫作的關鍵在于快速、準確且相對全面;隨筆是針對特定經驗問題進行的“一事一議”,注重問題意識的聚焦;學術論文是圍繞特定學術問題進行的論證性寫作,要對學界相關研究有所掌握并形成一定的對話;政策報告是針對特定政策執行所產生問題的揭示并需要提出相應對策建議。當然,在實踐中,學術論文也具有相應的政策指向,但是寫作側重點不一樣:學術論文側重“為什么”層面的解釋,而政策報告側重“怎么樣”層面的呈現。
不同寫作形式之間是環環相扣的,難度也是依次遞增的。調研報告是基礎鋪墊,隨筆是聚焦的過程,不需要考慮表述規范,可以突出個性感受和思考,學術論文和政策報告的寫作要建立在有效論證的基礎上,同時需要遵循特定的表述規范。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往往只有學術論文和政策報告才納入最終成果評價,對于博士階段的訓練來說,調研報告和隨筆等中間產品的寫作卻是非常必要且關鍵的。
3.發表論文的數量與質量
發表是個體認識公共化的過程。對應上述不同寫作訓練,發表也有多重形式,考慮到博士階段時間的有限性,核心是要攻破期刊論文的發表。在當前博士生培養體系中,重點期刊發表是較為普遍的能力評價和畢業指標。問題在于,重點期刊發表難度較大且周期較長,具有不確定性,而博士階段初期短時間內難以發表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術信心,因此需要注重發表數量和質量的平衡。
最初的論文寫作往往是不成熟的,關鍵在于完成論文,完成之后能在普刊發表也很不錯。完整寫完多篇論文,而不是寫了一堆未完成的論文,形成研究閉環,不僅有助于積累寫作能力,而且這有助于建立學術自信。之所以特別強調完成,原因在于在初期階段特別容易出現完美主義心態。其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讀完文獻之后覺得自己的想法早已被研究過了,似乎寫不出新意,這個時候要克服這種心理障礙,就需要認識到重復本身是有意義的,重復的意義在于通過寫作完善知識體系,提高寫作能力,看似重復卻是在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在積累一定數量普刊的基礎上,嘗試重點期刊寫作風格,經歷多次刻骨銘心的修改和打磨,通過刻意練習突破本能寫作模式,站在編輯和讀者視角進行表述,完成由普刊到重點期刊的躍升。
4.同年級交流與跨年級交流
在當前博士生培養主要采取師門制的背景下,除了導師指導之外,特別需要強調同年級交流和跨年級交流兩種形式。同年級交流是建立主體性、激發學術創新的重要機制:在思考水平相差不多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不同意見和爭論,這種看似低水平交流的優勢在于地位平等,能夠倒逼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充分投入,在爭論中厘清自己的思考邏輯。相較之下,跨年級交流適宜不同階段的經驗分享和方向性的糾偏。在討論具體研究時,即便認為高年級師兄師姐能力更強,對經驗的把握更為深刻,也應該對自己保持誠實,從自己的認識出發,不懂就是不懂,特別注意不能產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或者簡單粗暴地以他人思考結果替代自己思考打通的過程。
5.學術與生活
博士階段是精力最旺盛的階段,也是最需要充分積累的時期,這個時候有條件培養起以學術為軸心的生活方式,鍛煉自己做減法的能力,同時也要學會積極休息。結合自身經驗來看,規律運動是維持旺盛精力和提高大腦活躍度的有效方式,也能讓自己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來應對未來的學術事業。在此過程中,與同學親密交流所形成的革命友情乃至純真愛情也是一輩子的寶貴財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