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再敘電子管
隨著這幾年上市的電子管隨身播放器、便攜解碼耳放越來越多,曾經專屬于音響系統、桌面大耳機系統的膽管韻味也漸漸彌漫到隨身玩家身邊。
但在小尾巴這個發展已經十分繁盛的領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難得一見“電子管小尾巴”這種器材。原因也不難理解:便攜電子管器材需要解決功耗、體積、避震、抗干擾等一系列的問題,在體型較大并且自帶電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碼耳放身上,問題相對好解決;換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顧此失彼了。
就在今年年初,iBasso推出了市面首款電子管小尾巴Nunchaku。
在Nunchaku之前,iBasso已經推出過非常多款小尾巴,上至三千元檔的DC-Elite,下至入門價位的馬卡龍,幾乎覆蓋了這個品類所有的價位檔次。這么多型號里也不乏“代表作”,比如現役旗艦DC-Elite,就是一款素質水平在同類產品中十分出挑,且兼具搭配廣泛性的器材,頗有中高端播放器的風采。上市一年多以來,它都是燒友們考慮購買高端小尾巴時一個重要的選擇。珠玉在前,我對iBasso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品牌并不驚訝。
售價2199元的Nunchaku已經邁入了“高檔小尾巴”之列,但它比2999元的DC-Elite還是便宜了不少。新的器材形態自然吸引眼球,我也感興趣于它與DC-Elite之間的差別,于是在體驗新品之余,我也將它們仔細對比了一番。
設計:其貌相似,內有不同
Nunchaku的機身乍一看和DC-Elite相似度非常高:造型上都如同一個打火機,機身左平面右弧面、豎條紋、右上角音量旋鈕這些標志性設計語言也都繼承了下來。兩款小尾巴放在一塊直接對比,除了文字上的標識之外,也只有三維尺寸細微差異、側邊功能按鍵轉移到旋鈕底下等等細節上的調整。
Nunchaku的重量僅50g,明顯比DC-Elite輕一些,掛在手機下方時下墜的感覺有所緩和。電子管工作時發出的猩紅色光線從機身背部玻璃板透出來,頗為亮眼。Nunchaku外觀設計中,唯一一處我覺得值得商榷的是旋鈕周邊防護高度不像DC-Elite那樣和旋鈕齊平,容易發生誤觸。
連上手機之后,Nunchaku顯露出便捷好用的一面——它搭載了一塊0.96英寸的顯示屏,能夠完整顯示小尾巴工作的狀態參數,配合旋鈕操作,它還能調節高通與低通濾波、增益、S/PDIF等項目。再加上iBasso官方APP“iBasso UAC”的支持,Nunchaku的功能顯然比DC-Elite豐富。
實際使用下來,Nunchaku的功耗控制得還算比較理想,電子管模式耗電略高于DC-Elite。另外,實事求是地說,電子管避震的問題本身難以徹底避免,但只要不去大幅度搖晃機身或者磕碰到其他東西,JAN6418的嘯叫聲出現得倒也不太頻繁。
聲音:雙模式的不同演繹
Nunchaku內置兩枚雷神JAN6418電子管,且能夠提供高達22.5V的陽極供電。雖說是電子管小尾巴,但Nunchaku的放大電路并非只有電子管這一個選擇。它擁有一套獨立的AB類放大電路,電子管模式與AB類放大模式可以隨時自由切換。
電子管模式下,Nunchaku聲音非常溫暖,聲音結像有一定的蓬松感,邊緣打磨得幾乎沒有什么棱角;音色渲染比較明顯,但并不改變樂器或者人聲的原有特征,而是將聲音的質感包裹厚實。此時的Nunchaku聲音中感受不到任何侵略性,力量的釋放穩定、溫和,也并不會讓人產生疲軟的感覺。這種風格走向,與我們過往在大尺寸膽機身上所感受到的韻味幾乎如出一轍。
三頻方面,中頻是Nunchaku著力去刻畫的一部分,其具有相當不錯的厚度,人聲的位置相對靠前,演唱細節表達得頗為清晰。低頻量感不錯,質感則點到即止;高頻順滑,有一點涂抹痕跡,保留了一定的光澤度。Nunchaku高低兩端的表現更接近于為中頻進行襯托與點綴,確保樂曲不會出現局部的殘缺。
而在素質方面,Nunchaku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綿密的解析——盡管它的聲音是光滑、暖潤的,但這種“微糊”并不代表解析不足,相反,它擅長將樂曲中細密的信息抽絲剝繭般擺在臺面上,讓我們得以直觀地抓住隱匿的細節。此外,Nunchaku的密度也相當不錯,聲音一直保持在比較濃稠的狀態,并維持了較強的凝聚力。它的聲場雖然絕對規模沒有那么寬廣,但良好地塑造出了聲音的層次,特別是縱向的前后次序保持得當。
以Nunchaku電子管模式聲音的特點而論,我認為其最適合用來聆聽人聲流行音樂,尤其是大眾流行、港臺音樂中相對舒緩慢節奏的作品,無論是音樂本身的風格特征還是歌手嗓音中的情感表達,它演繹起來都十分“對味”。
如果覺得電子管的味兒太重,AB類放大模式是相對易于接受的選擇。從電子管模式切換到AB類放大時,會驟然感受到聲音味道變得清澈淡雅:此時的Nunchaku并沒有明顯的音染,但依然擁有不錯的潤澤感,不會變得干澀;整體的厚度有所降低,強有力的能量讓聲音扎實穩健,更富立體感;聲音背景更加干凈通透。
AB類放大下的Nunchaku三頻架構更趨近于均衡。低頻有較為可聞的下潛深度,力量稍微加強了一點,在演繹鼓類打擊樂的時候能將敲擊瞬間能量由點及面擴散的聽感較好地還原出來。中頻雖然不再是刻意強調的對象,但依舊結實飽滿。高頻亮度和其他頻段接近,極高頻的延展也比較清晰。各個頻段之間的過渡自然協調,毫不突兀。
而在素質方面,AB類放大模式比電子管模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最顯著的部分來自于聲場和分離度:AB類放大的Nunchaku聲音邊界的限制并不太明顯,橫向廣度和縱向深度拓展得更開闊;人聲與樂器、各件樂器之間拉開一定的距離,我們能明晰地分辨出各種音樂元素之間的相對位置,“舞臺感”盡顯。除此之外,動態范圍也同樣有所增強,在演繹一些強弱變化幅度大的古典樂曲以及電影原聲時,Nunchaku也能做到震撼人心。
比起個性獨特的電子管模式而言,Nunchaku的AB類放大模式對于音樂風格的適配性更廣一些。除了大眾流行樂之外,對于節奏感強烈的電子樂、舞曲等,它的演繹也足夠“帶感”;甚至對于小編制器樂,它也有一定的表現力。
如果拿AB類放大模式下的Nunchaku和DC-Elite相比,單論素質水平,DC-Elite依然高出一頭。它身上極佳的安定感和清晰的聲音線條,放在當下市面小尾巴當中都是數一數二的;而強弱分明的信息揭示力、果斷不猶豫的瞬態響應速度,也略優于Nunchaku。當然,從它們的價格也不難發現其檔次差別,而這兩款小尾巴在各自價位里都是素質相當出色的存在。
但Nunchaku的價值不僅在于素質,更在于風格與玩法上。作為旗艦的DC-Elite選擇的是大氣、穩重的調音路線,其較為直白還原的音色久聽之下或許會令人覺得有些單調。Nunchaku則可以說是將“抓耳”與“耐聽”集于一身,既提供了一種在小尾巴產品當中獨一無二的濃郁風味,又充分考慮燒友的適配空間。這樣的一款器材追求的不是絕對極致的素質實力,而是一種悅耳且長久不乏味的體驗。
搭配與玩法
如果對Nunchaku兩種放大模式的表現依然不滿意,我們還可以通過微調高通、低通濾波器來改變各頻段響應的特征:低通濾波器在原汁原味的NOS非過采樣模式之外,還有高速滾降、慢速滾降、低延時高速滾降、低延時慢速滾降4種模式可選;高通濾波器打開后,極低頻的響應有所衰減。實際聽下來,兩種濾波器都只是微調了各個頻段的占比,并不會造成“傷筋動骨”的效果,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補償。
我個人的推薦是不開高通濾波器,電子管模式下低通濾波器設為慢速滾降,讓聲音余韻進一步綿延;AB類放大模式低通濾波器設為NOS或者高速滾降,讓聲音顯得更干凈利落。當然,調整的方向完全是因個人喜好而異的。
無論是電子管模式還是AB類模式,Nunchaku的平衡口都足以將主流的耳塞驅動得比較到位。我在測試時使用的塞子是森海塞爾IE 900。暫且放開“測試”這一層意義不談,像IE 900這樣聲底均衡、解析力和密度均屬上乘的塞子,正好適合用來搭配聲音風格多元的Nunchaku,用一條塞子,就可以體驗電子管的醇濃馥郁、AB類的均衡持穩,一舉兩得。
與此同時,我也將手上一些不同風格特點的塞子拿出來與Nunchaku搭配,以尋求它所適合的玩法。
Nunchaku + DITA ES
性格冷靜、風格中正的ES,演繹樂曲時照顧音樂的整體感,不會過于突出某個局部進而導致失衡。這種風格無疑可塑性很強,而Nunchaku兩種放大模式正好能給ES產生兩個方向的補益作用。
電子管模式下,ES原本偏還原向的聽感也被渲染得頗具感染力,整套搭配厚實的中下盤抓地力很強,人聲的表現飽滿、動人;而AB類放大下,Nunchaku充沛的驅動力、均衡的聲底將ES宛如小音箱一樣的聲音混響完整地還原了出來,樂器和人聲的落位精確、有序,空間感十足。
Nunchaku + flipears 亞法·銀
亞法·銀是一條驅動門檻不太高的耳機,大多數隨身播放器、中高端小尾巴都能讓他進入合適的工作狀態。它的兩個調音撥桿提供了總共4種聲音模式,能量分布各有特點,搭配Nunchaku兩種放大模式,理論上我們能得到多達8種聲音。
電子管模式下的Nunchaku驅動亞法·銀,我傾向于選擇低音增強模式(僅開1擋開關)。這套系統中頻特別豐滿,厚重且前傾的人聲尤為抓耳,而耳塞的低音增強模式改善了中頻與低頻之間的銜接關系,也提升了低頻對人聲的襯托能力。
而AB類放大模式下,Nunchaku和亞法·銀的組合三頻大致均衡、中盤略有盈余,完整度比較高,為耳塞選擇均衡模式(兩擋開關均關閉)最為合適。此時的Nunchaku能夠將亞法·銀扎實健碩的聲音體態充分激發,力量剛健,聲音線條筆直,對泛流行樂有著不錯的適配性。
Nunchaku + Astell&Kern NOVUS
作為一款超旗艦耳塞,NOVUS對于前端的驅動力與控制力,以及綜合素質水平要求都比較高。用NOVUS來搭配Nunchaku,也稱得上是對這款小尾巴的一次“極限測試”。
無論是哪種放大模式,Nunchaku驅動NOVUS都能把塞子致密的聲音密度還原出來,聲音細節的呈現相當密集,信息量源源不斷地涌入耳中。也許換用一款高端播放器能讓NOVUS空間感的優勢發揮得更徹底,但Nunchaku驅動NOVUS時呈現出的鮮活音色還是能讓人聽得過癮。
對于大多數只有一套聲音方案的前端器材,尋找搭配的過程接近于一種“排除法”,從千百種風格里篩選出適合它的那幾種。而像Nunchaku這樣的器材,嘗試的搭配種類越多,它越能將自身適應性廣的優勢發揮出來,我們考慮的已經不是“搭不搭”的問題,而是如何發現它更多的玩法與組合可能性。
小結
在如今市面上諸多款小尾巴當中,Nunchaku顯得異常與眾不同。它對于電子管的應用和調校協調且到位,讓我們得以在小尾巴身上品嘗到曾經專屬于大器材的膽味;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集于一身、自由切換,又讓器材的“個性”適應了燒友的個性。它選擇了與自家旗艦不一樣的設計思路,但這樣一款兼顧“好聽”與“好玩”的器材,同樣是“發燒思維”下的作品。
此前,我們已經品賞過iBasso品種繁多的小尾巴,檔次高低有別,聲音則日益成熟。盡管他們家推出過的器材里配置了電子管的并不多,Nunchaku這款新品更是走在同類器材的前頭,但它依然保持著iBasso小尾巴的高完成度,大膽的創新背后,可見調音功底之積淀。
以上。
閑雲散人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