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場生死博弈在赤水河畔展開。對陣雙方是裝備齊整的40萬國民黨軍與衣衫襤褸的3萬紅軍。兵力懸殊、裝備落后、補給匱乏,怎么看紅軍都是死局。
可毛主席卻硬生生帶著這支隊伍在絕境中撕出一條生路。這場戰役成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關鍵,也成了毛主席最為得意的一場戰斗。
四渡赤水:絕境中的生死抉擇
1934年,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踏上了長征的漫漫征途。到湘江一役后,這支隊伍僅剩3萬余人。而蔣介石則準備趁人病要人命,集結了川、滇、黔、湘等地國民黨部隊40萬人,勢要將3萬紅軍摁死在赤水河與長江之間。
彼時的紅軍可謂陷入絕境,3萬兵力對40萬,兵力、裝備等皆處于劣勢。而更令人絕望的是,紅軍還面臨著地形地貌不熟悉、行軍路線被阻和內部危機三大問題。
赤水河流域山高谷深,行軍十分困難。而紅軍對這一帶的地形地貌并不熟悉,找老鄉帶路又怕是國民黨設的陷阱。因此,每一段路都走得十分小心,行軍速度上不來就導致遲遲無法甩脫國民黨追兵。
本來中央紅軍是要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可因為國民黨軍隊提前封鎖渡口,北上的路線已被截斷。中央紅軍已陷入了戰略被動的地步。
而因為以上問題,紅軍內部士氣便有些低迷了,許多戰士與將領都對革命前途產生了迷茫與消極情緒。哪怕那時毛主席已在遵義會議上確定了領導地位,他的決策也得不到戰士們百分百的信服。
未來的路怎么走,紅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毛主席深思熟慮之后,決定“以走制敵”——通過反復機動調動敵軍,在運動中創造戰機。
成功秘訣:虛實相生的戰爭藝術
四渡赤水的故事,大家想必十分熟知,這里就不再贅述。我們來講講四渡赤水背后的戰爭藝術。四渡赤水的精髓就八個字“走中有打、打中有走”,毛主席將“虛實結合”的戰術運用到了極致,成功化被動為主動,將國民黨吊著走。
四渡赤水能成功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皆占的結果。首先是紅軍截獲了國民黨密電,初步掌握了國民黨部隊的布防情況。接著又發動群眾偵查,將這些情報一一勘明。
有了情報做基礎 毛主席心里就有底了。他令紅軍電臺頻繁發報,制造出“西進川南”假象。國民黨部隊果然上當,滇軍東調給紅軍留出了后續穿插的空間。這是情報戰,紅軍借此先聲奪人。
而后,毛主席又用運動戰破解包圍。紅軍二渡赤水時突然回師黔北,之后的五天里連克桐梓、婁山關、遵義三地,黔軍8個團兵力被殲滅。紅軍此役不僅補充了物資,更讓蔣介石徹底被搞得暈頭轉向,摸不清紅軍到底要做什么。最后,毛主席這來回運動戰徹底成了一柄刺向蔣介石心理的利劍,士氣大跌。
四渡赤水期間,紅軍日均行軍60里,總里程達1000余公里,而國軍被牽著鼻子疲于奔命。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紅軍像流水一樣穿過戰場,而國民黨軍像石頭一樣被沖刷得七零八落。”這一戰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巔峰之作,其戰略智慧至今想來仍值得回味。
參考文獻:
[1]楊云飛,楊夢云,涂林念. 四渡赤水出奇兵 “紅綠”相映景色新[N]. 遵義日報,2025-01-15(007). DOI:10.38339/n.cnki.nzybr.2025.00008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