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乾波
出品 |波哥看樓市
波哥觀察:
從“住建局”,到“住更局”,一字之變,別有洞天!
充分折射出時代、趨勢和模式的重大嬗變。
住建局改名背后,是一場靜悄悄的“城市革命”!
近日,兩會報告繼續強調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皆為新一輪輪“城市革命”下的客觀見證。
01
名字一改,背后的故事可不簡單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從去年初到年中左右,廣州、武漢、成都這些大城市突然把“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改成了“住房和城市管理局”或者加了個“更新”倆字。
網友戲稱,“連政府部門都開始‘內卷’改名了?”
這事兒乍一看好像只是換個招牌,但其實暗藏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大轉向”——咱們熟悉的那個“搞基建、蓋房子、賣地狂奔”的時代,可能真要畫上句號了。
以前的住建局,那可是城市里的“大管家”,管得全是“硬活兒”:修地鐵、建高樓、批樓盤、拍地皮。名字里帶著“建設”倆字,就像給自己貼了個“造城機器”的標簽。
可現在突然把“建設”換成“住房”或者“治理”,明擺著告訴大家:以后不拼速度拼規模了,得靠“繡花功夫”搞服務了。
一組數據,可以讓你看到更多的真相:
2023年全國老舊小區改造投資超2萬億元,同比激增30%;
中央明確要求“到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改造”;
土地出讓收入占地方財政比重從2020年的46%驟降至2023年的38%。
由此可見,“賣地蓋樓”的時代徹底終結,一場以“人本主義”和“城產人發展模式重塑”為核心的城市革命已悄然打響。
02
“野蠻生長”數十年,終于要“剎車”了?
為啥突然改名?說白了就是舊模式玩不動了。
問題1:土地財政涼了,快速告別“土地依賴癥”
以前地方領導最愛干的事兒,就是靠賣地賺錢、搞房地產開發拉GDP。
結果呢?房價漲得比工資快,年輕人買不起房,工地灰霾遮天蔽日。
現在國家一錘定音“房住不炒”,土地出讓金收入連年下滑,住建局這個“土地財政操盤手”自然得找新活兒干。
其實,大家都知道,住建局的黃金時代,與土地財政深度綁定——即通過出讓土地獲取財政收入、推動房地產開發拉動GDP增長,曾是地方發展的核心邏輯。
然而,隨著“房住不炒”政策的持續深化和土地出讓收入增速放緩,依賴土地增值的粗放模式難以為繼。
更名后,住建局的職能重心向保障性住房、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傾斜。
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加大共有產權房和公租房供給,廣州試點“房票安置”化解拆遷難題。
這一歷史性轉變,標志著城市建設從“賣地蓋樓”轉向“優化存量”,至此,土地財政的驅動模式正式退潮。
問題2:大城市病扎堆,從“野蠻生長”轉向“精細管理”
北上廣深這些超大城市,早被堵車、霧霾、看病難、上學難折磨得夠嗆;以前住建局忙著攤大餅,現在發現“攤得太大反而難收拾”。
于是新名字里加了“城市更新”“智慧管理”,意思就是別光顧著蓋樓,得把老破小小區翻新、把亂七八糟的電線桿子藏起來、讓老人小孩出門就能買到菜。
整體上看,過去數十年,中國城鎮化率從20%左右,不斷躍升至67%,但“大城市病”隨之而來: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公共資源短缺等問題頻發。
住建局的更名,從建設擴量轉向更新提質,正是對這一矛盾的回應。
其中,在其相關的新職能中,“城市更新”“智慧城市”“生態宜居”成為關鍵詞。
比如,深圳將住建局調整為“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新增“統籌地下空間開發”“海綿城市建設”職責;杭州則通過“城市大腦”整合交通、能源數據,提升治理效率。
更名之后,城市的競爭迎來了一個新的邏輯——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
問題3:民生訴求升級,老百姓要的不再是“有房住”,而是“住得好”
一個新變化新趨勢是:
從“住有所居”,向“住有優居”急速轉變。
以前大家擠破頭買房,是因為“沒房住”;現在好了,40年房貸都還完了,反倒抱怨電梯太老舊、物業不作為、樓下燒烤攤太吵。
住建局更名后,開始搞“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物業費改革”“社區養老驛站”,終于聽懂老百姓的痛點是“住得舒心”而不是“有房可住”。
在這些現象和趨勢的背后,實際上揭示了以下問題: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論斷徹底改變了住建局的使命。
過去,住建局更關注房地產市場的調控與穩定;
如今,則聚焦于住房公平、居住品質、社區服務等。
在住建局更名的地方,“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物業費改革”“社區養老設施建設”“城市管網改造更新”等逐步成為各“住更局”的工作重點。
譬如,武漢在更名后推出“15分鐘生活圈”計劃,將菜市場、診所、健身設施納入社區規劃。
這種轉變,意味著政府已經從“建房者”轉變為“服務者”。
03
新名字背后,隱藏著三大硬仗
1. 部門打架?先得理順關系,以打破“九龍治水”困局
廣州把城管、園林局都并進新住建局,說是要解決“一條街被三個部門管”的扯皮問題。
可現實中呢?
“婆婆多了好辦事”的老話可不好使。
比如一個社區要裝個充電樁,得問電網公司要供電許可、找城管查違建、還得跟街道辦扯扯皮。
新名字管得了職能,管不住人的屁股,搞不好還是“換湯不換藥”。
對此,理性上的觀察是:
住建局的更名,往往伴隨著機構重組和職能的合理整合。
例如,廣州將原“城管委”“林業園林局”并入新成立的“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試圖解決多頭管理問題。
然而,職能交叉仍可能導致效率低下,需警惕“換湯不換藥”的形式主義。
在行政上要有效打破“九龍治水”的困局,讓部門、職能、管控范疇的邊界更加清晰,要減少模糊地帶等情況的出現。
2. 錢從哪兒來?政府錢包不夠用了
舊改、更新、保障房哪樣不要錢?
可地方政府現在既不能像以前那樣狂賣地,又不敢大舉借債(怕被中央查賬)。
于是逼得住建局搞“花式融資”:跟房企合伙蓋長租公寓(賺租金)、發專項債券(用未來收益還錢)、甚至拉上老百姓當“股東”(REITs基金)。
這年頭連修個小區花園,都得算明白“投入產出比”。
因此,非常有必要去探索多元融資模式和路徑。
畢竟,城市更新需要巨額資金投入,而土地出讓收入減少、地方債監管趨嚴,迫使住建局尋找新路徑。
諸如,PPP模式(公私合作)、REITs(不動產信托投資基金)、社會資本引入等成為突破方向。
例如,北京海淀區通過發行專項債券改造老舊小區,引入萬科等企業參與運營。
3. 拆遷戶、開發商和政府,誰說了算?已迎來最新的變化
一個典型案例是:
杭州“釘子戶”變成了股東。
余杭區一個城中村拆遷,開發商和村民僵持不下。后來住建局搞了個“共有產權房”試點——村民用安置房面積入股,開發商負責蓋樓并承諾5年內不漲價出租。現在村民成了“房東”,每年坐收房租,開發商也省了拆遷款,雙贏局面被央視報道。
城中村改造最怕什么?
多年來國內眾多案例表面,就是“強拆”及“釘子戶”。
成都搞了個“社區議事會”,讓居民投票決定怎么改;北京用“共有產權房”讓原住民變成“股東”。
可現實中呢?
錢少的時候,開發商和拆遷戶掐架;錢多的時候,政府又怕搞成“房地產盛宴”。
新住更局的難題就是:既要保民生,又要防資本投機,還得讓城市“長高長壯”。
所以,例如,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去年10月,住建部舊重新優化了城中村改造方面的政策,提出了“一項目兩成熟方案”的新模式——拆遷安置方案要成熟+項目財務運作要成熟,事實上就充分考慮了過去的問題,在城市更新上,要以民生為重,更強調政府在其中的合理行為。
以前,在“建設時代”,主要依賴于開發商和市場化的方式,在當前趨勢大轉變的階段,基本都失靈了,眾多開發商不斷下墜自顧不暇,資金量大+長周期+去化不理想等癥結,開發商已經快速被邊緣化。
更新模式,急速轉換為“政府做地為主+社會資本和民眾參與為輔”的范式,實際上也是對過去模式的一次大矯正和優化。
有鑒于此,據波哥看樓市觀察,這些變化的背后,其本質實則是一場新的社會利益再平衡再分配的問題。
因為,城中村改造、拆遷補償等問題始終牽動公眾神經。
住建局若想實現“善治”,需在政府、開發商、居民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也是住建局更名之中的一大核心原因。
故而,不是簡單的誰說了算的問題,而是新一輪利益和價值再設計再構架的問題。
04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2024年多地“住建局”更名為“住更局”這場大戲,表面上看似只是部門名稱調整,實則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成人禮”、也是一場歷史性的“城市革命”,更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里程碑——它宣告了一個以高速增長為目標的“建設時代”的終結,也預示著以人民福祉為核心的新的基于“精細化治理時代”的開啟。
該變化的背后,也充分折射出了其他不同角度的更迭。
例如,住建局的更名為住更局,本質上是一場權力從“土地”向“人”、從“開發商”向“居民”的轉移。
其中的變化,可以從兩種時代的“靈魂拷問”中,獲得一些新的認知——
建設時代之問:“造了多少高樓,拆了多少家園?”
更新時代之問:“如何讓老人拄著拐杖也能逛遍城市?”
我們認為,未來的城市建設,將不再追求高樓大廈的“視覺盛宴”,而是回歸“以人為本”的本質——讓住房可負擔、讓社區有溫度、讓城市有靈魂。
總而言之:
當“鋼筋水泥”逐漸隱退幕后,“人情溫度”能否真正成為城市的新底色,或許才是這場靜默革命最值得關注的答案;
當“住建局”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其留下的不僅是名稱的更迭,更是對“發展為了誰”這一終極命題的深刻反思。
本文為「波哥看樓市」(ID:bgkls2023)原創文章,其版權歸我方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喜歡的敬請點贊和轉發為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