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與“候”,兩字只有一豎之差,兩字該如何區分?這兩個字之間又有什么聯系呢?
侯——箭靶
1、字形演變與本義
《說文·矢部》:“侯,從人從廠,象張布,矢在其下。”
如上圖所示,從甲骨文到篆書,“侯”是由“廠”和“矢”合體而成。“廠”像遠處張掛起來的一張布,“矢”就是箭,一支箭射向遠處的布,“侯”本義就是古代射禮所用的箭布、箭靶。
“侯”字在演變的過程中,在篆書規范時在“廠”之上加了個“人”,突出人的行為。隸變后寫作 “矦”,俗字時由上下結構變為左右結構,也變成為了“侯”。
清·吳讓之所書篆書“侯”字
也就是說,“侯”的本字是“矦”,“侯”是“矦”的俗寫,后來俗體字取代了本字。
2、射侯
君子有六藝,射為其一。“射侯”是我國古代“射禮”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侯是箭靶,是射箭比賽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侯一般用布或皮革制成,上面畫上熊、虎、豹、麋、鹿等獸形。古時射禮時樹侯而射,以中不中較勝負。
射侯之禮,起源于遠古氏族社會詛咒叛逆部落首領的詛咒儀式。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古帛書中,有《十大經》等古佚書,《十大經》中有《正亂》一篇,記載了黃帝戰勝蚩尤之事,其中有文曰:
“……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皮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
干侯是豻皮裝飾的箭靶。
黃帝擒到蚩尤,剝了他的皮制成箭靶,讓人射,射中多的賞。
這雖是傳說,但也反映了遠古社會的風俗習慣。
射侯在周代時,發展成極繁雜的禮儀,有著一定的等級和規程。
《儀禮·鄉射禮》中載:
“凡侯,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
不同等級的人,所用的侯不同。天子用熊皮制成的侯,白色;諸侯用麋皮制成的侯,紅色;大夫用布制成的侯,布上畫上虎豹;士用布制成的侯,畫上鹿或豬。
成書于先秦時期的《考工記》中載:
“張皮侯而棲鵠,則春以功;張五采之侯,則遠國屬;張獸侯,則王以息燕。祭侯之禮,以酒脯醢,其辭曰:‘惟若寧侯,毋或若女不寧侯,不屬于王所。故抗而射女,強飲強食,詒女曾孫諸侯百福。’”
張設皮侯,在中央綴鵠(鵠是箭靶的中心),在春天時讓諸侯群臣比賽射功,從而選拔出參加祭祀的人。
張設五彩侯,天子與遠方來朝拜的諸侯舉行賓射禮。賓射禮就是天子與來朝諸侯一起射侯時所行之禮。
張設獸皮做的侯,天子與諸侯、群臣舉行燕射禮。天子與諸侯、群臣宴飲之射為燕射。
故宮博物院所藏戰國銅壺上的《射侯競賽圖》
射侯之時,還要先祭祀,祭祀時要用酒、干肉和肉醬,祭祀之辭曰:“你們這些安順的諸侯,不像那些不安順的諸侯,不到王都來朝拜,因此張侯而射他們。盡情地飲酒用餐吧,給你們的后世諸侯子孫留下多多的福。”
從《儀禮·鄉射禮》和《考工記》的兩則記載可以看出,周朝時的射侯之禮是多么的復雜而重要,它上是天子諸侯的政治活動,下則融入士大夫的娛樂活動之中。
在冷兵器時代,射箭便是最強武力,多么重視也不為過。一個“侯”字,蘊含著古人的尚武精神與射禮文化。
3、引申義
“侯”字的本義“箭靶”,我們今天已經不常用了,我們今天常用的是“王侯”、“侯爵”、“爵位”的意思。
“侯”字為何能從“箭靶”的本義,引申出“王侯”、“侯爵”的意思呢?
文字學家楊樹達先生說:
“(侯)蓋象射侯張布著矢之形。蓋草昧之世禽獸逼人,又他族之人來相侵犯,其時以弓矢為武器。一群之中,如有強力善射之士能保衛其群者,則眾必戴之為雄長。古人質樸,能其事者則事其事或物名之。其人能發矢中侯,故謂之侯也。……諸侯之稱源于射侯。”
就是說,原始社會,打獵以及與其他部族交戰,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弓箭,因此善射箭的人就是部族中最有能力的人,也就被部族推舉為首領。古人命名時,通常以最善于的事或物命名,因此也就稱之為侯,“侯”字也就引申出了“王侯”的意思,既而引申出“侯爵”的意思。
比如后羿,他很有可能就是一個很善于射箭的部落首領。
候——守望、察看
1、字形與本義
“侯”是“箭靶”,射箭之后要看看是否射中,因此引申出守望、察看的意思,為了單獨表示這個引申義,大約在戰國至漢初時期,新造了個“候”字。
清·吳大澄寫的篆書“候”字
“候”字是形聲字兼會意字,它是在原字“矦(侯)”字的基礎上再加了一個意符“人”,因為原“侯”字已經有了一個“人”部,楷化時,兩個“人”部太重復了,于是一個“人”部簡化成了一豎。
《說文·人部》:“候,伺望也。從人,矦聲。”“候”的本義就是射箭之后站著看,看有沒有射中,即守望、察看之義。
2、引申義
“候”由本義守望、察看,引申出了觀察、詢問、服伺等義,如守候、問候、伺候、等候等詞,這些詞都含有探測、觀察之義。
由探測、觀察的行為,又引申為觀察的事物發生的變化情狀,如氣候、物候、時候、火候等詞。
由觀察之義,還引申出了稱從事稽查、偵察的官吏或人員為“候”,如“邊候”,就是邊境的偵察人員;“斥候”,是偵察敵情的士兵。
總結
“侯”與“候”,最初本是同一個字,“候”是后起分化字。
“侯”的本義是“箭靶”,由于箭術在古代的重要性,遠古氏族社會推善射者為長,并以其所善之事命名,稱之為“侯”,因此“侯”引申出了“王侯”、“侯爵”之義。
射箭之后要查看是否射中,因此引申出守望、察看之義,為了明確這一引申義,古人新造了一個“候”字。
在古代,兩者因為音相同,義相近,經常混用。在現代漢語中,“侯”為第二聲,“候”為第四聲,兩者很容易分別,也就沒有混用的情況了。
古人曾以爵位為姓,因此產生了“侯”姓和“候”姓。姓氏中,“侯”較為多見,“候”較為少見。“侯”姓主要分布在豫冀晉、湘粵、東北三塊地區。“候”姓未收入百家姓,分布在河北景縣、天津武清、內蒙古烏海、江西崇仁、云南瀘水等地,彝族中也有此姓。
所謂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侯”、“候”二字,雖不難區分,但了解了二字的字形演變、源流發展,既學到了一些文化常識,也使我們對這兩個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