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海底撈在輿情壓力下從“呼吁寬容”轉向“起訴追責”,雖暫時平息眾怒,卻暴露了策略搖擺。
10倍賠償是步妙棋。
海底撈“小便”事件還沒完。
2025年2月24日凌晨,兩名17歲未成年男子唐某、吳某在上海某海底撈包間用餐時,醉酒后站上餐桌向火鍋內小便,并將視頻上傳至網絡,引發全網嘩然。
警方介入后對兩人作出行政拘留處罰,海底撈隨后采取更換門店全部鍋具餐具、加強衛生消毒等措施,并呼吁公眾避免對涉事未成年人進行網絡攻擊,同時保留追究“惡意傳播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然而,海底撈的“寬容”表態引發公眾強烈不滿,最終迫于輿論壓力宣布起訴涉事者。
消費者為何不買賬?這波輿情背后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1
海底撈的初始回應(如強調“不攻擊未成年人”而淡化自身管理漏洞)被批評為“和稀泥”。消費者認為,企業更應優先保障用餐環境安全與品牌信譽,而非過度關注施害者權益。有網友諷刺:“難道傳播視頻的人比往鍋里小便的人更可恨?”
盡管涉事者未滿18歲,但其行為被認定為“公然挑釁公序良俗”,甚至涉嫌損害商業信譽。公眾認為,年齡不應成為逃避責任的借口,尤其當行為已造成廣泛社會影響時。
極目新聞評論指出,此事件觸發了大眾對“未成年人違法被過度寬容”現象的集體反感,認為企業若一味強調“保護未成年人”,反而會削弱社會公平感。
海底撈長期以“極致服務”和“食品安全”著稱,但此次事件暴露了包間監管缺失(如未及時發現異常行為)與危機公關的遲鈍。若連如此惡劣的行為都能被“寬容”,日常衛生管理是否可信?
2
如果就海底撈公關策略進行反思,則艾維·李理論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艾維·李主張“公眾必須被告知”,但海底撈初期聲明回避自身管理責任,僅強調“譴責”與“衛生措施”,未直面公眾對監管漏洞的質疑,導致信任流失。
海底撈在輿情壓力下從“呼吁寬容”轉向“起訴追責”,雖暫時平息眾怒,卻暴露了策略搖擺。艾維·李理論強調“雙向溝通”,企業需在維護法律底線(如未成年人保護)與消費者情緒間找到平衡點。例如,可提前聲明“依法追究責任,同時配合未成年人教育”,而非被動“加碼”。
海底撈需通過實際行動重建信任,如公開整改措施、設立消費者監督機制,而非僅靠法律追責。其近年推出的“明廚亮灶”與區域化創新(如櫻花主題門店)已展示場景化服務能力,但需將此類創新延伸至安全管理層面。
此次事件本質是公眾對“違法成本過低”的長期不滿的集中爆發,海底撈成為情緒宣泄的載體。企業的公關策略需超越簡單的“順從民意”或“法律合規”,而是構建系統性風險應對機制。
短期而言,通過法律手段明確責任邊界,同時公開透明化整改進程。
長期則需強化場景化監管(如包間服務流程優化),并將“未成年人行為規范”納入顧客守則。
在價值觀層面,重新定義“大度”內涵——不是對惡行的寬容,而是對消費者權益的堅決捍衛。
艾維·李的理論提醒我們,公關的核心是建立雙向信任。海底撈若能在事件中展現“既堅守法律底線,又傾聽公眾訴求”的立體姿態,或能化危機為品牌升級的契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