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洮戰國秦長城歷次考察活動簡述
楊海東
臨洮,是戰國秦長城西端起首之地,已被史學屆認可,并寫入教科書。但這一史實的發現過程卻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考察和論證,才漸漸被人們所熟知。自上世紀30年代,歷史學家就開始了關于秦長城的調查。到80年代,國家文物局及省、市、縣各級文物主管部門先后多次組織專業人員對臨洮長城遺址進行考察、登記。同時,民間及個人考察、研究長城熱情日益高漲,國內外多位長城研究專家來臨洮,實地考察研究長城走向、長城起首等問題,相關論文散見于國內外各級各類專業書刊。現根據我工作親歷及查閱相關資料,對臨洮戰國秦長城歷次考察活動按時間順序予以梳理簡述。
上世紀30年代
近現代以來,有史可考的較早調查臨洮秦長城的專家,當屬顧頡剛先生。顧頡剛(1893.5—1980.12),字銘堅,號頡剛,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師從胡適先生。
1937年,顧頡剛先生調查西北教育現狀,以“臨洮學校數量之多為甘肅省最,當究其發達之原因以改善他地之教育”為目的,于1937年10月3日至14日,來臨洮考察教育情況。1938年1月4日至2月9日復來臨洮,后自2月10日至23日受邀至渭源考察,期間2月17日在渭源考察了渭源長城,認為“秦長城起自秦代之臨洮,即今岷縣,由是東折至渭源,又北西至臨洮,又北至皋蘭,皆有其遺跡。”后返回臨洮。2月28日至3月6日又到康樂縣考察,3月7日至4月10日返回臨洮,后經隴西、漳縣一路考察當地教育狀況。5月5日至10日在岷縣考察教育,期間在岷縣調查長城,因未發現明確長城遺跡,稱“達岷后,叩城址,無能舉者”。調查結束后,著有《西北考察日記》。
上世紀60年代
1963年,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的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羅哲文(1924—2012)途經臨洮,考察了窯店長城坡、關門灣長城遺跡,對長城遺址建筑方法、現場暴露遺物進行分析后,提出“秦長城,即是經現在臨洮的東面山下,今長城坡長城遺址即是一處實物例證”。著有《中國古代建筑簡史》《長城史話》等專著。
上世紀70年代
1976年定西地區文化局組織文物普查,從轄區內七縣抽調人員組成考察組。參加人員分別為:定西縣張芳賢、陸志宏,臨洮縣茍惠迪,渭源縣陳望前,隴西縣王鴻儀,通渭縣何鈺,靖遠縣張尚瀛。考察組對定西地區的秦長城遺跡進行了全面調查,初步認定:定西地區長城為戰國秦昭王時長城。并確定了長城在定西地區臨洮、渭源、隴西、通渭四縣的大致走向。
上世紀80年代
1981年7月至10月,甘肅省文物局安排定西地區文化局組成長城考察組,對轄區內臨洮、渭源、隴西、通渭四縣的戰國秦長城再次進行實地考察,基本查清了定西地區境內戰國秦長城的起點、走向和保存情況,期間形成《定西地區戰國秦長城遺跡考察記》的調查報告。該報告是最早關于定西地區(今定西市)境內戰國秦長城的調查報告,后發表于國家《文物》期刊1987年第7期。報告認為:“戰國秦長城,西起于臨洮縣新添公社三十墩南坪的望兒咀”,從望兒咀向東南至東峪溝后,沿東峪溝北岸繼續向東南延伸,自“臨洮窯店公社長城坡”后進入渭源縣境內。并肯定指出:“定西地區四縣之長城遺跡確系秦昭王時所筑”。在此基礎上,1981年9月10日,戰國秦長城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11月20日,臨洮師范教師孫益民、臨洮縣博物館王楷經過考察,在《蘭州青年報》第3版發表《秦長城起于今臨洮而非岷縣》一文,提出“秦長城西起今臨洮”的觀點,引起史學界的激烈爭論。1982年元月,《蘭州學刊》第一期刊載孫益民、王楷《萬里長城西部起首于今臨洮辯》,再次提出“秦始皇萬里長城西起今臨洮”的觀點。
1982年9月,甘肅省博物館組織考察組對甘肅境內的戰國秦長城進行了一次實地勘察。調查從臨洮開始,經渭源、隴西、通渭止。調查組認為“戰國秦長城遺跡是從臨洮縣城西北三十里墩的望兒臺開始出現。”1987年6至7月,考察組對靜寧、鎮原、環縣、華池縣進行了調查。2020年整理出版了《甘肅境內戰國秦長城調查紀實》,甘肅省博物館編,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2年冬,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歷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長史念海(1912-2001)到臨洮,在臨洮縣博物館館長茍惠迪的陪同下考察了臨洮縣境內蒼鷹嘴長城、蔡家嶺長城。在對長城遺址現存墻體、夯層及長城走向進行考察后,史念海認為:確屬戰國秦長城無疑。史念海著有《中國的運河》《河山集》,與顧頡剛合著《中國疆域沿革史》。
上世紀90年代
1992年,臨洮縣博物館在新添鎮三十里墩南坪村長城遺址起首處樹立了保護標志,并在沿途長城遺址明顯地段設立了保護界樁及保護標志碑。此后,臨洮縣博物館與長城遺址相關鄉鎮政府共同成立了縣、鄉、村三級文物保護網,建立了保護小組,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長城遺址安全。
2000年以來
2003年,甘肅省長城保護調查小組對定西地區的戰國秦長城和敦煌市、安西縣、玉門市境內漢長城(烽燧)進行調查。此次調查,跨越不同地理環境的兩個地區,行程約6000千米。2003年7月中下旬至8月底完成所有野外調查工作,進行了簡單測繪、取樣、現場文字描述和低精度GPS定位。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進行了資料整理工作。
2004年,由敦煌研究院承擔的甘肅境內戰國秦長城、漢長城(烽燧)搶險加固工程,對臨洮境內秦長城進行了調查。
2005年8月,定西市博物館與臨洮縣博物館聯合組成調查組,組長楊萬榮,組員茍惠迪、高智慧、董志清、楊海東,對臨洮縣境內長城保存現狀進行了調查。調查認定:長城自臨洮城北新添鎮三十墩南坪望兒咀起,途經新添、峽口、八里鋪、龍門、窯店5鄉鎮,約90華里。
2006年初,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全國長城資源普查工作。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定西市博物館、臨洮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察組,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率先在臨洮縣開始“甘肅省長城資源普查試點工作”,組長楊惠福,組員韓翀飛、陳國科、楊萬榮、楊海東、盧國華。此次調查首次運用高精度GPS、測距儀、攝影、攝像等現代化手段對臨洮境內長城遺址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普查。普查結束后整理出版了《臨洮戰國秦長城山丹漢、明長城調查報告》(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調查確定:臨洮縣城北新添鎮三十里墩南坪村望兒咀為戰國秦長城西端起首。此次調查全面準確掌握了臨洮境內現存長城的規模、分布、構成、走向及其時代,保存、保護與管理現狀,人文與自然環境等基礎資料,并建立了科學完整的長城文物記錄檔案,為制定、落實保護政策法規和管理措施奠定了基礎,為“長城保護工程”方案制定提供詳實資料,為長城的永久保存和有序管理、合理利用提供依據。
2010年以來
2010年5月至7月,甘肅省文物局委托西北大學組成考察組,成員有張振峰、錢禮寧、王瑰、楊帆等,以《臨洮戰國秦長城山丹漢明長城調查報告》為基礎,對臨洮境內長城進行了全面考察。考察形成并報請國家文物局認定臨洮現存墻體26段、42068米,壕塹6條,烽火臺(敵臺)20處,關堡1處,遺存3處。
2019年5月,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帶隊來臨洮考察戰國秦長城,了解了臨洮縣長城保護情況及保存現狀,同時對臨洮長城文化挖掘、長城保護等工作提出了具體意見和指導性建議。5月31日董耀會在三館報告廳做了長城文化專題報告。2021年5月,董耀會先生再次帶隊來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考察。
2020年以來
2020年7月28日至8月31日,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西安中譽智博文物保護工程有限公司組成勘探隊,在臨洮戰國秦長城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工作。勘探隊由領隊1人、探工12人、技術員4人、測繪員1人、資料員1人共19人組成。此次考古勘探的重點段落為南屏村長城2段長城、殺王坡墩臺、望兒咀臺地、新發現山體西側人工夯筑臺地及周邊地區,勘探總面積63100平方米。其中對南坪村長城2段消失段東側面積8000平方米的區域進行了重點考古勘探,其余55100平方米區域進行了普通考古勘探。隨后進行了室內整理、報告編寫等工作。同時,對遺址區域周邊進行了考古調查,確認戰國秦長城遺址范圍內的古代文化遺存分布情況。
2020年10月、2022年4月,中國長城研究院院長趙琛一行先后兩次來臨洮縣考察戰國秦長城。趙琛院長先后用無人機、遙感等現代代手段對臨洮縣長城及長城周邊地形地貌進行了測繪,并對臨洮縣古樹灣長城進行了數字化復原。
2023年4月,《臨洮縣長城》一書出版發行。這是中國長城學會指導下,中共臨洮縣委、縣政府重視支持下,自2019年11月至2021年5月,在組織人員對臨洮縣境內戰國秦長城及附屬建筑、河梁津渡等相關遺跡進行全面調查后,成立專門編撰機構組織編寫的。《臨洮縣長城》從長城所在周邊自然環境、軍事、文獻、人文、民俗、文化、旅游等方面對臨洮縣長城進行了全面記錄。
楊海東 臨洮縣長城文化研究院院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