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一弟
年初,在一場公開論壇上,黃奇帆談到了對當前房地產的看法。
黃奇帆曾經是國內最懂經濟的市長,他研究房地產行業,有五個指標——
房屋新開工面積,商品房銷售面積,土地出讓收入,房價,以及涉房貸款。
從2020年高峰期到去年,這五個房地產指標,大幅下滑——
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了三分之二,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了四成,土地出讓收入下降了三分之一;
房價跌了四成,涉房貸款減少了一半。
黃奇帆認為,從上世紀90年代房改以來,房地產行業經歷過兩次大調整,最終還是一路歌舞升平、高歌猛進。
而這一輪大調整,是過去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調整。
盡管房地產行業五個主要指標大幅下滑,但不會像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拖累經濟二十年,更不會像美國在2008年爆發次貸危機。
一是國內房地產行業,沒有次貸危機的基因。
即便政策最寬松的時候,也從未允許任何地方、任何開發商搞零首付。
國內的房地產貸款,也從未當作資產包,拿到二級市場上高杠桿發債。
二是人民幣比日元更堅挺,在日本房地產房地產泡沫破裂時,它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77%。
而中國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48%,至少還有30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
由此,黃奇帆得出了一個判斷——
經過一場暴風雨洗禮,本輪房地產行業調整,已經進入尾聲了,底部信號明顯。
房地產在2025年以后,不會再像過去四年,對中國經濟是負拉動。
他說,過去幾年里,原本經濟會增長7%。
但房地產負拉動2個百分點,最后變成了5%。
黃奇帆提醒,房地產止跌回穩以后,不要期待房價在未來五年內再翻一番。
甚至短期內,也不會大幅推動經濟增長。
但在未來15~20年,隨著國內GDP持續翻番,房地產也將實現同步穩健增長。
而2025年,是中國房地產止跌回穩,形成未來發展新階段的起點。
在這場論壇上,對于房地產行業,黃奇帆其實還有一個判斷——
那就是開發商的消亡。
目前,全國有9萬多家房地產開發企業。
總共14億人口,平均每1萬人就攤上了一家房地產公司,世界之最。
而美國,只有不到500家房地產公司。
黃奇帆認為,兩三年以后,國內專門為老百姓開發樓盤、蓋房子的企業,將會減少到2萬家以內。
這意味著,全國八成左右的開發商,可能都要面臨消亡。
別說小開發商了,在百強房企榜單上,千億房企都已經倒下一大片了。
2020年高峰時,國內有41家千億房企。
碧桂園、恒大、融創等一眾開發商,曾經是常年穩居榜單前列的座上賓。
到去年,千億房企數量,已經減少到了11家。
也就是說,四年時間里,七成以上的千億房企都消失了。
現在剩下的11家千億房企,帶頭大哥是央企保利,排在最后的民企龍湖。
這幾年的市場行情,守住千億規模,比當年擠破頭闖進千億陣營還要難。
行業萎縮低迷,還能躋身千億陣營的房企,絕對是六邊形戰士——
無論是拿地銷售,還是財務融資,或是業務布局,都很抗跌,沒有明顯短板。
比如,珠海最大的國企開發商——華發股份,已經連續五年躋身千億房企。
去年,華發的銷售額超過1054億。
2020年,華發在百強房企榜單上,還排在三十名開外。
用了四年時間,已經是行業排名前十的房企了。
果然,千億房企,剩者為王。
在一眾房企大搞規模擴張、攻城略地的那些年,華發在戰略上就保持住了收斂與克制。
它的城市布局,貫徹得很徹底,早就確定了“3+1”的戰略布局——
珠海大區,華東大區,華南大區,再加一個北方區域。
華發的發展思路,是立足珠海,面向全國,聚焦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以及長江經濟帶。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蘇州、西安、南京、長沙等,才是華發重點拿地的核心城市。
去年,在公開市場上,華發謹慎地拍下了6塊地,集中在上海、廣州、成都和西安。
只有布局在經濟最活躍、人口流入最大的核心城市,拿地才最安全,銷售才有保障。
去年,華發旗下的深圳前海華發冰雪世界、廣州長隆萬博悅府、上海華發時代之城、南京金陵月華、上海古美閱華、成都閱天府,賣得非常火爆。
這幾個標桿項目,在當地樓市賣出了銷冠業績,撐起了華發的千億規模。
現在的房企,活下去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盈利,最后才是規模。
去年榜單上的11家千億房企,有9家開發商的盈利,還在下滑。
尤其是萬科,去年的銷售規模還維持在2460億,行業排名前五。
但它在去年可能要虧損450億,而且陷入了嚴峻的流動性困難。
銷售萎縮,毛利率下滑,房價下跌導致開發項目減值,已經成為房地產行業的常態。
除了萬科,其他10家千億房企,都是盈利的。
這年頭,還能守住千億規模的開發商,在銷售和財務能力上,本身就很有韌性。
去年,華發的營收規模,大約600億,凈利潤接近10億。
由于整體市場下行,華發也對名下的開發項目,充分計提了存貨減值。
十一弟查了下,開發項目計提的資產減值,讓華發損失掉了15億利潤。
不過,這屬于賬面上的損失——
目的是讓開發項目充分釋放市場下行的風險,出盡利空,卻不會帶來真金白銀的現金流失。
去年,華發繼續保持了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現金流量凈額159億。
盡管行業收縮、毛利率下滑、項目計提減值,華發還是賺到了10億凈利潤。
它加強了對成本與費用的管控,從中摳出了不少的利潤。
華發在去年的銷售費用,縮減了將近24%;管理費用減少了8%以上。
這其中包括對核心管理層的大幅降薪,去年華發管理團隊的薪酬,砍掉了一大半。
開發業務之外,商業運營、物業服務等多元化業務,也彌補了它的利潤。
去年,華發從商業運營獲得的租金收入增長了15%以上,物業服務收入增幅接近19%。
這就是此消彼長——
它穩住了開發業務的基本盤,對銷管費用的有效管控,多元業務的增長貢獻,熨平了行業收縮、毛利率下滑、項目減值的波動曲線。
年初,黃奇帆對房地產的判斷——
行業調整進入尾聲,底部信號明顯,今年將會止跌回穩。
最近,似乎已經看到了一些積極信號。
在百強房企榜單上,央企金茂去年銷售額982億,行業排名第十二位。
金茂距離千億房企的門檻,僅一步之遙。
它在2023年陷入虧損以后,利空出盡,去年順利扭虧為盈,預計將會賺到10億凈利潤。
千億規模,也是房企守住盈利的安全感。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住建部的領導又語重心長地講了一遍——
“房地產企業應當看到,建設好房子是轉型發展的新賽道。”
“今后的企業競爭,拼的是新科技、高質量、好服務。”
“誰能抓住這次轉型的好機會,誰能為群眾建設好房子、提供好服務,誰就會有市場、有發展、有更好的未來。”
四十多年前,在珠海經濟特區設立之初,華發靠著三千塊錢起家,在珠海搞起了房地產開發。
這家國企開發商,在當時還沒有任何國家強制標準的情況下,它把墻面批蕩的黃泥都換成了水泥,把含有腐蝕成分的海沙全部換成了河沙。
據說,華發在珠海開發的樓盤,都變成了當地的標桿建筑。
后來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十個珠海人,就有一個住華發。”
品質、建好房子的基因,從成立之初,就植入了華發的骨子里,從珠海走向全國。
四十多年過去了,華發還是那個華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