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醫生按:
本文作者楊學志是我的群友。我此生的夙愿之一,就是和他線下見面,擁抱合影,所謂火鉗劉明也。
“火鉗劉明”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是“火前留名”的諧音。我非常看好楊學志能做出轟動數學界的大新聞,也就是解決第三次數學危機。至于什么是第三次數學危機,你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楊學志是個牛人,他是前華為的通信工程師,送給我一本他寫的《通信之道:從微積分到5G》。全書2/3以上是微積分方程,我完全無福消受。但我絲毫不懷疑這些方程的正確性,因為他的履歷足以證明他的實力。
以下是楊學志站在科學之巔,審視哲學的心得。我對此完全認同,這也正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常在知乎上看到年輕人,很多是中學生,對哲學感興趣。他們有一些感悟,覺得這就是哲學了,寫出來讓大家評論。有人鼓勵,有人嘲諷,態度不一。
我也是從年輕走過來的。我是保送清華的,從小成績就很好,基本上是第一名專業戶。
記得在初中學化學,學完了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之后,我突然發現了化學方程式中的對稱結構,覺得自己發現了一個大秘密,覺得這是一個普遍成立的真理,然后就覺得自己已經是可以青史留名的大科學家了,心中狂喜。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覺得好像不是這么回事。具體是怎么回事,作為一個初中生也說不清楚,然后就放下了。
四十年之后,經過了大學,碩士,博士的地獄般的科學訓練,經歷了機械,電子,通信多個領域的科研經歷,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形容憔悴,經歷了與同行專家的唇刀舌劍,終于獲得了一些公認的成果,并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
回頭再想自己年輕時候的思想,那個狀態叫樸素。樸素并不是不正確,很多時候是非常正確。
比如我初中時候想到的對稱性,物理學的研究表明,“?空間平移對稱 對應動量守恒,?空間旋轉對稱 對應角動量守恒 ,?時間平移對稱 對應能量守恒”,對稱性確實是極其基礎的物理性質,甚至統一了三個守恒定律。
那可不可以說,我在初中就已經完成了守恒定律的統一?我是不是該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入名人堂?
當然我知道,所有的人都會說,你想啥呢?這得是喝了多少啊?
這是拿初中的我做例子,大家就理所當然地否認了。但是換另外的人,同樣的戲碼,大家的口風就變了。
大家看看啥叫雙標。
?比如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個不得了,世界萬物中都包含著“陰”和“陽”,所以是人間大道。
再比如說,?黑格爾認為,?一切發展過程都可以分為“正反合”三個階段,注意他說的是一切發展過程,又是人間大道。
掛上了“人間大道”的頭銜之后,你看哲學界烏泱烏泱的,都在研究。但凡張三說,老子真是高明啊,李四就得說,不能這樣侮辱老子,老子那是代表了人類最高智慧。
說到黑格爾,那也得變著花樣地夸,什么“對德國的國家哲學作了最系統、最豐富和最完整的闡述”,“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等等吧。
其實呢,老子和黑格爾的這些“人間大道”,和我在初中時候的想法一樣,是樸素的想法。跟樸素對立是嚴密,科學,先進,等等吧。 那么什么是樸素,什么是先進呢?
樸素和先進
樸素大概的意思是“粗糙,用處不大”。正是因為粗糙,所以哪里都能套得上。正是因為哪里都能套得上,所以沒啥用。
比如說,陰陽這個理論,如果能算得上一個理論的話,人們進一步發揮一下,得到一個詞叫“物極必反”。哎喲,這也是一個到處都能用的人間大道。
比如說炒股票,股價漲多了就得跌,跌多了就得漲。真是一個萬古不變的真理啊。
但這是一個樸素的,粗糙的道理,沒有什么用。因為它沒告訴你什么叫物極,所以你也不知道該什么時候反。
你看2007年股災,從6000點跌下來,到3000點,已經跌得特別狠了,覺得要反了,抄底,結果跌到1600點。好多人都死在這上面。而真到1600的時候,好多人覺得要跌到500點,然后看著一路上漲也不敢買。
一個先進的,精密的理論,能夠給出對未來的預測。 比如“蘋果落地”就是一個先進的科學理論,手上拿一個蘋果,一松手準會掉到地上。它給出了一個十分精準的對未來的預測,從而指導你的實踐。如果你手上有一個蘋果,千萬別松手,因為一松手就掉到地上摔碎了。
愚昧與智慧
樸素并不是錯誤,只是粗糙沒用而已。但是,如果把樸素的理論當成人間大道,而把精確的科學理論當成器,形而下,那就是愚昧了。
“萬物皆易”也好,“正反合”也好,只是樸素的,粗糙的,沒用的道理,一說就明白了,在這么粗糙的粒度上沒有什么可以論證的東西。
但是如果把它們當成了“人間大道”,或者“無上智慧”,覺得不說點什么東西不足以匹配這么高的地位,本來說無可說,強說就只有胡說了。
所以,你看黑格爾的書,全都是裝神弄鬼的胡話。讀者看不懂,不是因為它很高深,而是因為黑格爾在忽悠你。 大家不要中招這么低級的騙術。
那什么是智慧呢?就是把樸素的,粗糙的理論,向精細,嚴密的方向發展,使其成為一個有用的,能指導人實踐的理論。
比如“蘋果落地”,不光告訴你蘋果的位置會變,還告訴你會掉到地上,也就是告訴你變化的方向,而且百試百靈,這就是智慧。
我們把這個結論進一步精細化,還告訴你蘋果掉落的方程是一個二次方程,也就是告訴你在每個時刻蘋果的位置。
再進一步發展,經過伽利略,開普勒等人的工作的鋪墊,牛頓發展出了牛頓力學,非常精準的告訴我們太陽系中,小到石子,大到行星的的運動規律。
這是真正的大智慧。
西方哲學的神學傳統 現代學者認為,基督教和希臘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兩大基石。 西方文明,是神學,哲學與科學相互碰撞當中發展的。不可避免地,西方哲學當中有大量的神學要素。
羅素說過,神學基于權威。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你聽我的,我說什么就是什么,敢羅里吧嗦的就弄死你”。 所以,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摩西一揮手杖海水就分開了,瑪利亞不性交就能生孩子,耶穌死了之后三天就復活了。這些你只能信,不能問為什么,不要試圖去論證。
社會在發展,生產力在提高,人們對這個世界了解得越來越多。
比如,第谷,開普勒,伽利略對天體進行觀測,發現了一些行星運動的規律。 這些規律以及發現這些規律使用的方法與神無關,這就是科學的要素。
當然,科學的要素不限于這些青史留名的科學家,從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始,更多的人開始嘗試,從而發現螃蟹是一大美味,這也是科學的發現,因為使用的方法與發現行星運動規律是同樣的。
在科學當中沒有神的位置,所以科學與神學,形成了兩大對立的力量,它們共同影響了西方哲學的發展。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當中, 經驗論與純理論的爭論持續了300年。目前它們變身為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爭論還在持續當中,其實質正是科學與神學的對立。
經驗論和唯理論 本來呢,經驗和理性都是好詞。 說我有啥啥的經驗,這個非常好,說明你有這個特長,如果有這方面的工作交給你比較放心。 但是在人的感覺里面,經驗不如理性高級。 因為經驗是關于具體的實踐,而理性就有普遍性,所以更受尊崇。 如果你夸一個人,說他“閃耀著理性的光輝”,那比說他“很有經驗”就受用太多了。
這也正是經驗論和唯理論兩個大的哲學派別的區別,如今更換了名稱,分別叫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
經驗論或者分析哲學,起源于英國,代表人物是培根和洛克,而牛頓力學讓經驗論得以光大。
這個學派主張實踐驗證,而所有的科學理論的成立,最終都是靠實驗證實的,所以經驗論與科學比較接近。但是由于前人對概率,同一性這些概念的理解還有局限,導致休謨的懷疑論,波普爾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出證偽主義,但是是一個不徹底的解決方法。
如今休謨問題已經徹底解決,從而使得經驗論的大廈最終合攏。我們把體系完整的經驗論叫科學主義。
唯理論起源于笛卡爾,是一個著名的數學家,分析幾何的提出者。他收到歐幾里得公理化思想的啟發,認為人類的知識來自于理性,從一系列的公理用演繹法得到可靠的知識。
這本是一個光輝的思想,但是他解決不了公理從哪里來的,認為“天賦觀念”。當他引入了“天”的概念的時候,就是把神引入了人類的認知,并導致了歐陸學派的整體愚昧。
為了解決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沖突,康德提出了先驗論,說人有12個范疇。 如果你問為什么是12個范疇, 康德有大量的粉絲,會給出各種各樣的說辭,我就不列舉了。
如果你反對他們的觀點,他們的反應可以總結成這個模式:
康德是偉大的哲學家,他說12個范疇就12個范疇。你連范疇都理解不了,根本就不配研究康德。
后來的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都是這個路數。這就是神學的模式。
為了不讓這個模式如此露骨,他們比神學退化了一步。
神學說處女可以懷孕,這句話的意思誰都懂,只是攝于裁判所的強力,即使覺得不對也不敢說。而康德沒有這么大的權力,也沒有這么大的膽子,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說,就只好說胡話,無意義的話。
比如說,《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句話:
知識不問其以何種式樣何種方法與對象相關,其所由以直接與對象相關,及一切思維所由以得其質料者,為直觀(anschauung)。
即使你認識每一個字,也知道其中的一些詞,但就是不知道他在說什么。這是巫婆神漢口中的咒語的現代版。
“唵嘛咪嘛咪吽”,你一個字也不認識,但是有人強調反復念誦就可以避禍消災,念誦一萬遍之后就順溜嘴了。 康德研究也是如此,直觀,先驗,超驗這些概念,讀順溜嘴了,就當自己懂了。
其實這些都是胡話,康德自己都不懂。一個學科的基本概念,不可能學兩節課還學不懂。 這都三百年了,知乎上還是各種吵吵。小白學不懂各種問,而各路大神答案不一,各自宣稱只有自己才懂康德。
愚昧的社會基礎
人追求福祉,而不是真相。
如果真相讓人舒服,人會選擇真相。 如果真相讓人痛苦,他們會選擇謊言,并認為謊言為真相。
人們相信他們愿意相信的東西。
即使是人類早期,即使是類人猿的時代,人對這個世界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不然早滅絕了。
比如說,原始人知道蘋果好吃,太陽每天升起,從高處跌落會受傷甚至死亡。 具有了這些知識,他們能夠應對這些情況。
餓了找蘋果吃,天黑了睡覺不恐慌,等天亮了再活動,在高的地方不松手,慢慢爬下來。通過這些正確的應對,從而得以生存。
但是,很多現象人們不能解釋,無法應對,比如山洪,地震,干旱,瘟疫,戰爭。 一場災害過后,部落成員大量死亡,人們心生恐懼,并尋求躲避災害的方法。
這些自然現象已經超出當時人類的認知能力。能力上做不到,而心理上有強烈的需求,于是出現了巫師或者祭司這種角色。他們謊稱能夠祈福消災,滿足了民眾的心理需求,從而成了統治階層。這就是愚昧在社會中廣泛存在的社會基礎。
所以,人類社會在兩種力量的加持下發展。 一是對世界的正確認知,這部分叫科學。二是人類認知能力沒有達到,但是心理上必須要求一個答案,那就會有人編一個答案,這部分是神學。
在人類的早期,屬于科學的首先是維持生命所需要的知識,如有關衣食住行,非常簡單,稀松平常。
屬于神學的則是宏偉壯麗的,如天地,日月,星辰大海, 所以神學有更大的號召力。
早期的神是分工種的,日月,星宿,山海,愛情,美麗,讀書,發財,分別有一個神負責。這么多的神力量太分散了,后來發展出全能的神,也就是上帝。
神學就建立了一個集權體制,權力的階梯是,上帝,耶穌,教皇,各地的主教,基層神職。這樣教會就具有了很強的社會組織能力,在歐洲形成了教權與皇權并存合作爭斗的局面。這也是為什么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兩大基石之一。
與中華文明相比,我國在秦朝從封建制發展到郡縣制,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我們的圣人“不語怪力亂神”,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宗教的發展。 因此,我國的神始終是各司其職的狀態,沒有發展出一神教,而皇權始終處于主導地位。
隨著人類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科學這部分逐漸壯大,從而不斷蠶食神學的地盤。但不可否認的是,美麗國總統就職仍然要手按圣經,如今的中東沖突仍然是宗教沖突。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神學仍然在國際秩序當中扮演重要角色。
所以,愚昧仍然在很多領域盛行,也并不奇怪。
科學與神學的手段
現在科技文明高度發達,人類從早期的茹毛飲血到當今的豐衣足食,高樓大廈,汽車飛機,探索太空,都是科技文明的結果。
但凡是一個正常的人,都會體驗到科技帶來的福祉,驚嘆科技的力量,激發對科技的追求。科技就是大智慧。
但是愚昧始終與科學對立,他們會想方設法攻擊科學,從而維護愚昧在人類蒙昧年代的無上地位。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愚昧的表現形式會跟以前不同,但是基本特征沒有變。
我們來看科學的基本特征, “蘋果落地”就是一個科學論斷。
什么是蘋果,什么是落地,大家都很清楚。你之所以清楚,是因為這兩個概念都已經定義過。
當你不知道什么是蘋果的時候,會問媽媽,什么是蘋果。媽媽拿過來一個蘋果,告訴你,長這個樣子的,吃起來這個味道的,就是蘋果。然后你就知道蘋果這個概念了。
什么是落地,我就不再多說了,相信你能知道是如何從不知道到知道的,就是定義的過程。
那“蘋果落地”為什么是對的?
找一個蘋果來,一撒手,果然落地了,知道這個命題是對的。 不放心的話,多搞幾次這個實驗,發現每次都落地,那你就很有把握地說,“蘋果落地”是對的。
當然了,休謨懷疑這個論證,這涉及到邏輯和概率最底層的概念,有興趣找我的文章去看。
如果“蘋果落地”,石子是不是落地呢?
驗證發現石子也是落地的,于是人們總結出一個更加具有普遍性的命題,“重物落地”。 雖然普遍了一些,但是大家還是覺得平平無奇。
這個過程持續發展,到牛頓發展出他的力學,從灰塵到石子蘋果,到炮彈,到月亮,到行星,都準守同一個規律。這個就是理性,就是大智慧了。
也就是說,科學是從一個小命題開始,驗證正確,擴大一下范圍,驗證正確,再擴大一下,驗證正確。 每一步都苦哈哈的,經過一代一代科學家的不懈努力,發展出能夠解釋絕大多數自然現象的科學理論。
那神學是怎么做的呢?
與科學對比,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叫作“一步登天”。
基督教說,上帝全知全能全善。 有這句話就行了,圣經里怎么說,你就照著做吧。那怎么才能讓你乖乖聽話呢?采用的方法叫作“威逼利誘”,或者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叫“受到感召”。
怎么威逼,怎么利誘,圣經里面都交代明白了。
圣經里面講了很多故事。
你要是聽上帝的,即使上帝讓你殺自己的兒子,你真殺的時候,上帝就現身了,不但保住了你的兒子,還跟你簽約,成為上帝的選民。
如果你不聽上帝的話,本來是把你從一座即將毀滅的城里救出來,囑咐你不要回頭,不然變鹽柱。羅德的老婆不聽話,回頭看了一眼,就變成了鹽柱。
你要是辯解說,我也不是故意不聽上帝的話,只是出于好奇心,沒忍住回了一下頭,不算什么大過錯吧?那也不行,聽上帝的話那必須是絕對的。你們這些小綿羊都聽好了,哪怕違背上帝一點點,都要變鹽柱。
有時候我就很奇怪,他們叫牧師,你們是綿羊,這種身份關系你們都接受,還成了公然的美德,好吧。
上帝這么厲害,你敢不聽話嗎?況且,這只是兩個故事,圣經的故事不斷地增加,從而成為基督教的文獻體系。
比如君士坦丁因為皈依基督而打了勝仗,奧古斯丁受到上帝的感召從一個浪蕩公子成為圣徒,基督12門徒為信仰壯烈犧牲而被銘記歌頌,等等吧。
光有故事還不行,還需要讓你真實感受到上帝的威嚴。
方法就是花大價錢修教堂。信眾的捐款,什一稅什么的,都投入到教堂的修建,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米開朗基羅,那么大的畫家,他的主要工作是為教堂畫幾幅畫。一座教堂300年還建不完,一個屋檐就耗費一個藝術家的一生。
教眾每個禮拜來教堂,和自家的茅屋一比,在教堂里馬上就感受到上帝的偉大。無論是羅馬風格還是哥特風格,都莊嚴無比,加上彩色玻璃,壁畫,管風琴,唱詩班,加上牧師告訴你眾生平等,你們家有急事難事還無私幫助,這誰能扛得住啊?
除了故事和形式之外,基督教還有經濟,比如什一稅,捐獻體系,贖罪券,司法,也就是宗教裁判所,和軍事,比如十字軍,當然這一切活動都是靠組織保障的。
愚昧的表現
一個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的觀念,一定是有很多人認同這個觀念,無論這個觀念是科學還是愚昧。
科學達成共識的方式是實驗,讓每個人親身體會。你可能不懂天文學,但是科學家利用天文學告訴你,日全食會某日某時發生,精確到秒。到時候真發生了, 那不由得你不相信天文學是正確的。
而愚昧采用的手法都是和神學是相通的,就是宣稱一個宏大的命題,然后對人進行威逼利誘。基于這個基本特征,我們可以觀察到愚昧的具體表現。
1.科學不是萬能的
這是一個常見的對科學的攻擊。類似的說法還有:科學并不是真理,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學問題都已得到解答,人生問題也還完全未被觸及,邏輯是有局限的。
“不是萬能的”,本來是世間一切事物的特征。人眼能看見東西,而耳朵就不能。紅燒肉只能用來吃,不能用來拍釘子。牛頓定律只告訴你物體如何運動,不能告訴你有什么營養成分。科學解釋物理世界的規律,而無關人的心理欲望。
在愚昧者的嘴里,“不是萬能”被他們用語氣加工成了缺點。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上帝是萬能的,與上帝相比,“不是萬能”就成了缺點。 是缺點就得改啊,唯一的途徑就是要信上帝,加入愚昧。
2.科學也是一種迷信
現代科學已經高度發達,幾乎沒有科學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所以在各個領域,多數人會相信科學結論,形成了對科學普遍的信任。這是很多代科學家,一步一個腳印發展起來的,是大眾用幾千億次實踐驗證之后的結果。
由于科學已經主宰了人類生活的主流,仍然殘留的迷信力量提出“科學也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試圖把科學拉低到和神學同等的地位。不過愚昧的人,連基本的語法都會犯錯。
相信,不論何種信,都是主體的一個行為,而不是他所信對象的性質。 有些迷信的人,他們信觀音土治病,也信天氣預報,信天文學。不管他們信什么,都是迷信, 這是他們認知世界的方式。
3.說胡話
首先解釋一下什么是胡話。比如說眼前有一朵紅色的花,那么“這朵花是紅色的”是正確的,“這朵花是綠色的”是錯誤的。 “這朵花很高尚”則是胡話,或者用英文說,叫“not even wrong”。
一句話正確或者錯誤,都傳遞明確的信息,也就是說,別人是能聽懂的。而胡話沒人能聽懂。
胡話也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等級。
1)亂碼
比如“買送佛寫安被全嗎”,"ljhk lfdxhk jhjgrt"。按理說這種完全的亂碼是個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騙不了什么人,但實際上不是這樣。
“嗡嘛呢唄咪吽”是典型的亂碼,卻被稱作六字真言。據說持誦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罰、非時死之恐懼,壽命增加,財富充盈。
2)詞是合法的,組合起來不知道啥意思
比如,以下哲學大師的話術:
康德:知識不問其以何種式樣何種方法與對象相關,其所由以直接與對象相關,及一切思維所由以得其質料者,為直觀(anschauung)。
黑格爾:當我們一開始或直接地把某種知識當作我們的對象時,這種知識本身只能是一種直接的知識,一種對于直接事物或存在者的知識。
胡塞爾:沒有一個真理是一個事實,亦即一種受時間規定的東西。
海德格爾:實際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此在(Dasein)不是交付給自己,也不是交付給他,而是交付給了常人,大家,即das men。
網友:邏輯的本質是時空結構。
這類的胡話比較有迷惑性,我拿一句很多人覺得能讀懂的話分析一下。
胡塞爾的這句 “沒有一個真理是一個事實”,好像也沒覺得怎么胡扯。但是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事實,他沒有交代,所以啥意思也沒有,所以是一句胡話。
很多人覺得自己知道這兩個詞,所以好像能理解這句話。很多人認同,“太陽每天升起”是一個真理,或者“太陽每天升起”是一個事實。這里,真理和事實是一個意思。而胡塞爾說不是,給的理由是事實是“一種受時間規定的東西”,鬼知道他在扯什么。
我們上作文課的時候,老師費很大的力氣告訴學生,如何把故事和觀點表達清楚,能把問題說清楚才是一篇合格的作文。 而康黑胡海這幾個人,他們寫的東西都是說胡話,作為小學生作文都不及格。
但是他們確實被哲學界奉為正朔,因為歐陸學派其實是繼承了神學的傳統。
在制造和傳播愚昧上,神學最露骨。 人人都知道處女不會懷孕,但是他們偏偏說能。這招在我們國家也有,叫作指鹿為馬。這是要求你放棄自己的認知能力,對上帝絕對虔誠。
佛教的六字真言,稍微好一點,把一句無任何意義的亂碼,宣傳成有魔力的咒語。所謂的心誠則靈,也是要求你對佛祖的信任。
而歐陸這些說胡話的所謂哲學家們,本來讀者按照小學老師教的語文知識,就知道他們是在說胡話,他們在制造愚昧。
但是這些人其實是在歌頌上帝,比如康德就公然宣稱,“我必須否認理性,為信仰流出空間”。 因此他們受到力量強大的教會支持,他們說的那些胡話,反而被評價成高深,嚴謹。這些詞,就是他們歌頌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的減配版本,而所用的手法是相同的。
3. 光環化
因為神學和康黑胡海這些人說的要么是假話,要么是胡話,如果要吸引更多的信眾,給自己加光環是必然采取的手段。 這么做的目的,是防止信眾應用自己的認知能力去分析,而是直接皈依就行了。
為了美化康德,他們制造了很多光環。
如“德國哲學革命的旗手”,“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繼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星云說的提出者”,“康德哲學像是一個蓄水池,康德以前的哲學皆流向康德,而康德以后的哲學又都是從康德這里流出的”,“康德之橋”,“哲學的哥白尼革命”,等等吧。
一個年輕學生在這么明亮的光環下直接皈依并不意外,然而花一生的時間去學那些胡話,成為愚昧的犧牲品。為了維護自己行為的正義性,哲學界也形成了說胡話的風氣,并把這些胡話稱為“有哲味”。
4. 污名化
把自己光環化,是為了彰顯自己的神圣。為了說明他們這些胡話高于科學,對科學污名化也是必然的選擇。 常見的潑向科學的臟水有:
1)前康德,前反思
把康德神圣化之后,“前康德”,“前反思”就成了貶義詞。這就類比于,上帝是偉大的,仁慈的,而撒旦作為上帝的敵人,是邪惡的。康德打著為科學奠基的旗號,公然以科學為敵,很邪惡。
2)實用主義是庸俗的
人類的所有知識,都是對世界和社會規律觀察思考之后的總結。人們做這些努力,是為了將得到的知識應用到以后的實踐當中,從而更加有利于生存。
知識是為了應用,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目的。獲得了知識,如果不是為了應用,難道是為了獻給上帝嗎?
但是,愚昧力量對這個說法恨之入骨。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從根子上就是通過欺騙而實現一己之私。他們的手法叫作“威逼利誘”,通過引誘,欺騙,嚇唬,肉體消滅,把你的錢摟到自己口袋里。
他們說的那些假話,胡話,自然是沒用的。但是如何把沒用說成比有用更高級呢? 他們編的說辭就是,你庸俗,你利欲熏心,你渾身都是銅臭。
這些詞都是罵大街,雖然搬不上臺面,其實就是這個意思。他們也編了一些文鄒鄒的詞,如無用之用方是大用,工具主義,形而上,等等吧。
為什么這個論調會這么猖獗呢?因為這里面有容易混淆的概念。
比如,歐幾里得2600年前就寫幾何原本,他在寫的時候覺得他寫的東西會有什么用嗎?應該不會,但是2000后成了現代科學的標準范式。
當然我也不否認有可能他認為會,只是別人沒法聽懂,所以他就不說了。就像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會對人類文明進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你還不知道。
因為太領先,作用在當前沒有顯現出來,和說胡話,搞欺騙,自己沒用從而貶低實用主義,是完全兩回事。
我們欽佩那些領先于時代的科學家,為了人類的長期福祉而甘愿放棄當前的利益,用于做引路人的高尚精神。
我們也鄙視痛恨那些為說胡話做各種矯飾,為謀取不當利益不惜愚昧人類的學術騙子。
5. 獨斷論
獨斷是跟科學對立的、說服別人的方法。
一個科學理論如果要說服別人,要拿出實驗結果。
如果讓你接受牛頓定律,我用牛頓定律證明出來小球的運動軌跡是拋物線。拿一個小球來扔一下,用實際的軌跡和牛頓定律計算出來的軌跡比對一些,果然分毫不差。那不由得你不信牛頓定律是正確的。
獨斷拒絕實證,而是采用實證之外的任何方法。基本的方法叫作威逼利誘。我說處女會懷孕,如果不相信讓你下地獄。
康德說,是休謨讓他從獨斷論的迷夢中清醒過來,這是一句騙人的話。康德的所有理論都是獨斷的。他說有12個范疇,怎么說服別人不是4個,或者25個呢?當然了,他解釋了一通,但所有的解釋都是車轱轆話,各種解釋之后,你信了就完了。不信就是不懂康德。
6. 用口氣殺死科學
比如,科學不是真理,只不過有點用而已。
7. 讀原典
我告訴大家一條鐵律,凡是強調讀原典的,一定是愚昧學。
一個物理學家,終其一生不讀牛頓,愛因斯坦的原始論文,不會影響他對物理學的理解,不妨礙他拿諾貝爾獎。
牛頓,愛因斯坦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發現了重要的物理定律。這些定律被后人反復學習,驗證,而被確認為真理。后世的科學家,如果不能在基礎原理的發現上超過他們,在表達能力上超越他們也是很高的榮耀。
眾多的后世科學家,在學懂他們的偉大發現之后,總是試圖總結他們的發現,使其更加系統,清晰簡潔。所以,教科書比原典更加嚴密,系統,清晰,易懂。這是后世科學家的貢獻。
而對于愚昧學,本來就是謊話,胡話,沒有人能讀懂。后世雖然有人試圖進行解讀,但是怎么可能讀懂胡話呢?所以必然會引起爭論。 各個山頭誰也不服誰,都說自己是正朔,但是怎么找理由呢。
“只有我才正確理解了康德,不信你們看康德原典”,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眾口一詞的口號。
科學家從原典繼承的是對自然規律的正確認知,他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優化表達,從而更好地讓讀者理解。
而愚昧學從原典繼承的是處女可以懷孕,這個話只有上帝說才行,后人沒有資格這么說。所以,后人必須把原典抬出來,借助上帝的光環才能讓別人相信。
8. 道德綁架認知
有一些被廣泛接受的道德標準,比如說,謙虛,不要狂妄。這些品質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應用在認知客觀世界上,就是愚蠢。
康德宣稱,“人類理性有限”,這個觀點很謙虛,很美德。很多人正好對這個世界認識不清,當聽到“人類理性有限”的時候,突然覺得本來就應該這樣啊,這是我的美德。
實質上,康德 “人類理性有限”的依據是二律背反,只是一個低級的邏輯錯誤。 披上了謙虛的外衣之后,就成了普世真理了。這是康德哲學之所以愚蠢的根源所在。
東西方文明的優劣勢對比
由于中國的崛起, 我黨早些年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在成為現實。金燦榮老師總結說,中國崛起是因為實現了工業化。
真正實現工業化的有兩個文化圈,一個央格魯撒克遜,包括英美法德,另一個是儒家文化圈,包括中日韓。非洲和南美的眾多國家都沒有實現工業化。
當然,率先實現工業化的是西方國家。從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從西向東發展到法,德,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都屬于英國這一枝的。
從文化上去追溯,工業化的基礎是科學革命,科學革命要追溯到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和歐幾里得的幾何學。這是西方文明的一條主線,也就是科學這條線。西方文明的另一條主線是神學,也就是基督教這條線。
有學者經過研究發現,西方科學和工業發達的地區,與新教地區高度重合,因而得出一個結論,新教促進和支持科學發展。但是,神學和科學的基本觀點是對立的,所以神學始終是科學的敵人。新教和天主教相比,對信眾的控制要松一些,因此科學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中國的古代文明一直沒有科學這個基因。幾何原本直到康熙才由傳教士傳入中國,但是也沒有受到重視。所以,在西方轟轟烈烈地開展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國還守著自己的農耕文明而踏步不前。我們在科學和工業時代落后了。
昂撒的祖上本來就是海盜,工業革命使他們擁有了堅船利炮,就更加助長了其貪婪的本性,開始在全世界殖民。我國的國門也在1840年被強行打開,從此中華文明開始衰落,這是我們長期不重視科學的惡果,也是我國重視科學的開始。
洋務運動是我國早期的由官方主導的工業化,也曾經成效顯著,建成了亞洲第一艦隊,但是在甲午海戰中被消滅,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中華民族的脊梁也被打斷,陷入了長達50年的戰爭紛亂,直到1949年教員掃除了中外一切勢力,建立了新中國。
建國之后的立國之戰,換到了蘇聯援建的156個重大工業項目,完成了中國重工業化。改開之后完成了輕工業,并不斷進行產業升級,建成世界第一大工業國。
也就是說,我們用了不到200年的時間,補上了科學和工業這一課,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了基礎。
網上總是有這樣的爭論,中國有沒有哲學?
剛才講,西方的由亞里斯多德,歐幾里得,伽利略,牛頓這條主線發展出來的經驗論,也就是科學這條線,中國沒有,也正是中華文明的弱點。
我們的諸子百家,儒釋道,是有關心理,倫理,政治哲學,對西方哲學則有很大的優勢。
我國從秦朝結束封建,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到漢朝為了配合這種政治制度,儒學成了國家倫理政治哲學。圣人之學當中有很多膾炙人口的名句:
關于個人修養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關于家庭關系的,“兄友弟恭,父慈子孝”
關于等級秩序的,“君臣父子”,“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等
這些觀點即使在現代社會仍然有效,這也能解釋中華文化強大的同化力量。推翻帝制之后,民主的思想得到傳播,與儒學結合,形成了我黨的“民主集中制”。
建國以來,我國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農業國,發展成為第一大工業國,說明這是一套高效的政治制度,是一套優于西方民主的政治制度 。
西方文明的優勢在科學和工業化,在科學力量的推動之下,神學和皇權也被遏制,并發展出民主思想。 這使得西方文明主導人類發展了300年。
但是,神學始終是西方文明的負擔,使得愚昧在民眾當中的傳播范圍擴大,與盲目的民主結合形成民粹,成為西方衰落的文化基因。
東方的弱點在于沒有科學基因,沒有工業,導致近300年的落后挨打。當我們通過艱辛的努力補上這一課之后,結合我們綿延3000年的優秀文化,又一次證明了中華民族兼容并蓄取長補短的文化融合力,是偉大復興的文化保證。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哲學發展方向
中國人感到國家的強大,是最近十年的事情。目前50~70歲的這代人,緊趕慢趕地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和管理,把青春貢獻給了祖國的改開大業,對西方文明有崇拜是比較正常的,沒什么大驚小怪。
隨著祖國的強大,在更好的條件下優秀人才輩出,從追趕到超越就是青年一代的使命。
如何才能超越?
首要是鳥瞰整個人類文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建立更加系統,更加純粹,更加有效的文化體系。
至于什么是精華,智慧,什么是愚昧,糟粕,希望讀完本文之后能夠建立一個初步的價值判斷體系。
哲學不應該是一群搖頭晃腦的人嘴里的念念有詞,而是應該成為國民提高認知能力的通識讀本。
縮小愚昧的生存空間,減少國民的內耗,把更多的能量投入到建設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去。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