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到
街頭出現的各式各樣的
臨時攤位?
它們有的被擺上土特產品
成為推介本地特色的亮眼窗口
有的蔬菜瓜果堆成小山
成為農民售賣豐收的小店
還有的晝伏夜出
成為夜貓子解饞歡聚的據點
這是我縣創新推出的臨時攤點管理模式帶來的新氣象,該模式不僅有效攻克了流動攤位無序經營這個“老大難”問題,精準找到了地攤經濟與城市品質協同發展的訣竅,更為破解城市管理難題打開新思路。
去年以來,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直面流動攤位無序經營的棘手問題,深入踐行管服融合新理念,創新各類臨時攤點管理模式,巧妙地將流動攤點有序融入城市的大街小巷,并豐富臨時攤位類型,構建便民型、創業型、快閃型、潮汐型、夜市型、社區型6類攤位應用場景,“攤”出了城市新活力。
在經過半年時間的排摸,收集了城區500多個流動攤主的信息。按照實際需求,召集相關部門、社區、攤主代表進行研討,并設置了六類不同攤點,構建了攤主自治、國企服務、執法兜底的三方共管模式。同時,針對擺攤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攤點設置、日常管理、服務保障等方面出臺相關制度進行規范,城市管理變得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近日,武義縣開發區管委會6樓辦公室迎來暖心一幕:70多歲的吳菊珍奶奶手持印有“情系老人解民憂 熱心助農辦實事”的錦旗,親手交到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開發區中隊負責人和“潮汐型”臨時攤點運營負責人手里,并激動地說道:“之前幾百斤的毛芋賣不出去,愁得我睡不好覺,多虧了你們的這個暖心收購點,才能這么快賣掉。”
老人口中的臨時收購點
正是“潮汐型”臨時攤點
迭代升級的成果
“潮汐型”攤位集中于工業園區的指定區域,在早、中、晚三個用餐高峰時段開放供流動攤位入駐,目前已輻射工業園區、部分鄉鎮34條街1100多家企業,容納攤位300余個,解決周邊近6萬員工的就餐問題。3月中旬,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開發區中隊聯合武義經開物業發展有限公司、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在原有“潮汐型”臨時攤點基礎上,構建“三位一體”助農體系,創新推出“暖心收購點”。
一方面通過“暖心收購微信群”,實時收集農戶商品滯銷信息和“潮汐型”臨時攤點攤主蔬菜需求動態,實現精準對接。另一方面搭建“銀齡供銷專線”,為高齡農戶設立24小時服務電話,提供上門協助運輸等便利,并配齊“共富聯絡員”,由“潮汐型”臨時攤點第三方外聘巡查員、執法人員、志愿者擔任,定期了解蔬菜供需、提供便捷運輸等服務。
“我們不僅要給農戶‘擺攤的地方’,更要幫他們找到‘賣貨的路子’。”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開發區中隊負責人介紹,今年3月中旬試點以來,“暖心收購點”已累計幫助30多戶高齡農戶銷售蔬菜800余斤。
以城市管理理念和方式之變
推動城市
向新而進 向美而行
“通過模式創新,能有效推動城市管理從粗放執法向精細管理的轉型升級,實現地攤經濟與精品城市和諧共生。”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縣共提供各類臨時攤位4.5萬余攤次,流動攤投訴舉報率下降26.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