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萬科給出了上市34年以來的最慘年報:
營收3431.8億,下滑26.3%,歸母凈虧損494.8億。
誰也不會想到,揭開地產的遮羞布,曾經的行業標桿,也無法擺脫地產周期下行的陰霾。
這可是在2018年就喊"活下去"的房企。
其實,從執行角度,萬科如此并不復雜。盡管是地產業內最早預警的房企,但在實際管理上,很難真正落實下去。
每個城市公司都背著"環比增長的KPI",而大部分城市公司為了完成目標,不得不通過"做大費用沖營收"的動作,來完成沒有跟著"活下去"同步U轉的考核機制。
對曾經的郁主席來說,也是如此。
城市公司要對集團公司負責,集團公司要對股東負責。因此,即便意識到行業周期變化,真正狠心掉頭很難做到。
國內的上市公司基本都如此。這種慣性在地產尤為明顯。在萬科的股東信中,也承認了"未能擺脫高周轉慣性"。
值得慶幸的是,2024年的結算毛利還有6.8%,盡管下滑13.5%,但已屬于行業楷模。這應該還得意于萬科項目在區域的售價,基本也是天花板。在存貨方面,做了81億的減值處理。
如果銷售價格持續下行,進入負毛利銷售也只是時間問題。這個角度我也多次強調,只要地產估值沒起來,國內沒有一家房企能走出周期。
城投和央國企都躲不掉,也不用提什么深鐵入場。
深鐵的入場,一方面可以解決流動性問題,一方面可以利用國資背書,降低資金成本。在經營上再通過"降本"的操作,減緩"失血"的速度。只要挺過了冰河時期,地產重新估值,毛利重新爬坡,債務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前提是房價要起來。誰來都改變不了這個前提。
萬科的化債方案也不復雜,暴雷房企用到的基本都在用,該賣賣,該緩緩。只是尚未暴雷的萬科多了"再融資"的操作。
深鐵的入局,并不是簡單的城市救援。更多的是看中了萬科深耕多年的"經營性業務",商業、物業、公寓等等。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
比起內部蛋糕,市場更關注萬科的債務。
總負債9474億,一年內到期債務1582.8億。好消息是,一季度的公開債,均已兌付。
萬科能否活下去?本質上并不負債。
短期上來說靠地產銷售造血還錢不太可能,能維持住銷售和毛利就已不錯。因此,給萬科的選擇大概率是賣資產,或者是通過經營性業務造血,或者再融資。
比的就是"造血速度"能不能跑贏"償付周期"。
2022年,郁主席說"地產跳過了青銅時代,直接進入黑鐵時代"。
如今來看,能在黑鐵時代活下去的企業,一定不是最強的,但一定是最能適應變化的。
我們始終要明白:
在經濟下行周期,從來都沒有救世主,只有幸存者。
只要活下去,才有資格迎接黎明。
7年前的那句活下去,如今成了萬科的回旋鏢。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老二,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