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技術的發展,不僅帶來了經濟的全球化,而且出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融通。就拿節日來說,在我們自己傳統節日慢慢被淡化的同時,西方節日卻日益興起,很多年輕一代對于西方節日的追崇遠遠超過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不過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西方節日的狂熱愛好者只是單純跟風,對于這些節日的由來一無所知,對于節日的習俗也是一知半解。
鑒于此,本文就跟大伙聊聊一些我們所熟悉的西方節日的由來和習俗。
平安夜
由來:耶穌誕生的那一晚,一個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聽見有聲音自天上傳來,向他們報耶穌降生的好消息。根據圣經記載,耶穌來是要作世人的王,因此天使便透過這些牧羊人把消息傳給更多的人知道。后來人們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到處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并把這一行為稱之為“報佳音”。而這一夜則被視為人類平安生活的開端,因此稱之為“平安夜”。
習俗:“報佳音”已經變成平安夜不可缺少的一個節目,通常佳音隊是由大約20名青年人,加上一個裝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圣誕老人組成。在平安夜晚上大約是九點過后,開始一家一家地去報佳音。每當佳音隊去到一個家庭時,先會唱幾首大家都熟悉的圣誕歌曲,然后再由小女孩念出圣經的話語讓該戶人家知道今夜是耶穌降生的日子,過后大家一起禱告再唱一兩首詩歌,再由圣誕老人派送圣誕禮物給那個家庭中的小孩子。整個報佳音的活動大約要持續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左右才結束。
圣誕節
由來:“圣誕節”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人們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在西方的傳說中,耶穌是著圣靈成孕,由童女瑪利亞所生的。神派遣使者加伯列在夢中告知約瑟,讓他不要嫌棄瑪利亞未婚懷孕,娶了她,等孩子生下來后起名為“耶穌”。當瑪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要求所有人到伯利恒申報戶籍。12月25日,約瑟和瑪利亞到達伯利恒時,天色已昏,未找到旅館的兩個人只好住在馬棚里。就在這時,耶穌出生了!后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12月25日為圣誕節。
在法國,馬是最富有特色的圣誕標志。人們大唱頌贊耶穌的圣誕歌之后,便開懷暢飲,香檳和白蘭地在法國被視為最正宗的圣誕美酒。
英國人和德國人一樣,圣誕節喝啤酒,吃烤鵝,他們更喜歡利用圣誕節假日外出旅游。
美國人過圣誕節著重家庭布置,安置圣誕樹,在襪子中塞滿禮物,吃以火雞為主的圣誕大菜,舉行家庭舞會。
瑞士人在圣誕節前4個星期,就將4支巨型的蠟燭點燃,放在由樹枝裝飾成的一個環里,每周點1支,直到圣誕節來臨。
丹麥人對不合意的圣誕禮物,可去商店兌換價格相似的其他商品。
澳大利亞過圣誕節剛好是夏日,到處可以看見光著上身的小伙子和穿超短裙的姑娘,與商店櫥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掛滿雪花的圣誕樹和穿紅棉襖的圣誕老人,構成澳大利亞特有的冰火兩重天節日景象。節日晚上,人們用石頭壘的露天灶中用枯樹枝生火,上面架一塊鐵板,把香腸、牛肉、鮮魚等放上去煎。吃飽喝足后,就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鬧到深夜才結束。
在波蘭每年12月25日、26日舉行,家家戶戶都要裝飾圣誕樹。晚間吃飯時桌布下邊要放一些草,以示耶穌的降生。晚飯很豐富,但不能吃肉。夜間12時后,全家去教堂禮拜。圣誕節期間,一般不到別人家中做客,但主人盛情邀請者例外。
據保加利亞的歷法,圣誕節是靈魂出沒、妖邪猖狂的日子。因此,圣誕節前夜,家家都燃起火堆,一直燃到天亮,不得熄滅。由男人取圣誕木點火進屋并高聲念道:“圣誕節降臨,牛、羊、豬、馬長滿圈,麥苗出滿垅,人人走好運。”在屋里等候的人則齊聲回答:“阿門!”
復活節
由來:《圣經·新約全書》記載,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身體復活,復活節因此得名。復活節是基督宗教最重大的節日,重要性甚至超過圣誕節。根據西方教會的傳統,在春分節(3月21日)當日見到滿月或過了春分見到第一個滿月之后,遇到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好出現在這第一個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復活節時間并不固定,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在英國,復活節的由來和基督教是不一樣的,是為了紀念西亞異教神明巴力的同父異母妹妹亞斯塔路降生的日子。亞斯塔路也是巴力的情婦,相傳巴力得知妹妹亞斯塔路生于一枚天鵝蛋中,就去灌木中尋找,找到后抱在懷里孵化出了一只兔子,兔子長大后成了一個美女,和巴力同居,后來在巴力危難之際還救過巴力一命。英語單詞Easter的詞就是亞斯塔路。
習俗:對于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復活節只是一個人們享受美好春光的普通節日。對于孩子們來說,這個節日最具吸引力的儀式或禮物便是復活節彩蛋或巧克力蛋了。復活節早上,有的家里把早餐用的蛋分放在幾個盛有不同顏色的植物染料的鍋里煮,這樣端上來的蛋不再是白色或淺棕色的而是五顏六色。
情人節
由來:關于情人節的來源,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1、在古羅馬時期,2月14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后,是羅馬人的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2月15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古羅馬年輕男子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在盧帕撒拉節,小伙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伙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直到步入教堂結婚。后人為此而將每年的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2、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為了補足兵員,下令凡是適齡男子,都必須參軍。而且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因此多少戀人被迫分離。
離宮殿不遠,有一座神廟,住著羅馬人都非常崇敬的修士瓦倫丁(Valentine)。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圣的祭壇前為他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于傳進了暴君的耳里。克勞多斯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倫丁投入地牢,折磨致死。悲傷的羅馬人們將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那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
3、瓦倫丁(Valentine)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倫丁被投入了監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暴君獲悉后將瓦倫丁斬首示眾。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倫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
習俗:公元前的每年的2月15日,古羅馬修士們都會聚集在羅馬城中瓦倫丁山上的一個洞穴旁(據說古羅馬城的奠基者正是在這里被一只母狼撫育長大)。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他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一般來說,在前一天(2月14日),相戀的男女們都會想方設法約會,以商量第二天自己戀人的皮鞭才能精準且唯一的落在自己頭上。
現在不再有習俗,取而代之的是鮮花、巧克力、電影、燭光晚餐和戀人們纏綿的夜晚。
愚人節
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3月21日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
第二種說法是愚人節起源于一個很有名的希臘神話。農業女神得墨忒爾(萬神之王宙斯的姐姐兼妻子)由于宙斯到處拈花惹草而煩惱。唯一能夠讓她享受生活樂趣的,是她和宙斯生的女兒佩爾塞福涅,聰慧、美麗、天真、活潑。
一天,佩爾塞福涅在田野里正欲彎腰采摘一朵野花時,大地突然裂開了一條寬寬的地縫。隨后,一輛閃閃發光的金車,沖上了地面,車里坐著的就是瘋狂地愛上佩爾塞福涅的冥王厄羅斯。他不由分說,一把抱起佩爾塞福涅放到他身邊的座位上,馬車便以迅不可及的速度沉入地下,大地迅速合上。
得墨忒爾在很遠遠的地方聽到了女兒撕心裂肺般的呼救聲,當她以最快的速度飛回來時,女兒已經不見了。得墨忒爾為了尋找女兒,走遍了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依然無果,而且被諸神欺騙當成“傻瓜”欺騙,戲弄。最后得墨忒爾只得拖著疲倦的身子,返回了西西里島。奔波了這么久依然一無所獲,得墨忒爾無處發泄,便把一肚子的怨氣都撒到了西西里農人身上,她殺死了島上所有的耕牛,命令土地堅如鋼鐵,封住地里的種子,讓所有的植物都枯黃凋零,把這個地域遼闊的大島弄得赤地干里,餓殍遍地。宙斯見她鬧得太不像話,勸她再到別處看看,別拿無辜的農民出氣。得墨忒爾這才靜下心來,無意中她抬頭太陽神赫利俄斯,這才手執火把,飛到赫利俄斯面前,請他指點迷津。
太陽神憐憫女神的遭遇,便把厄羅斯搶親的情況,仔細描述了一番。此時此刻,佩爾塞福涅已成了冥后,無法再到地上和母親團聚了。
這個故事的重點是,至始至終得墨忒爾都沒想到,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自己的丈夫,一直阻礙諸神將真相告訴她的也是自己的丈夫。
因此,人們便設立了愚人節,用善意的謊言告誡那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不要由于輕信。
第三種說法認可度最高,那就是愚人節起源于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即目前通用的陽歷),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歷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改革派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在4月1日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并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習俗:本來的習俗和法國改革派的做法差不多,但現在逐漸演變成熟人間善意的玩笑。
感恩節
由來:1620年,一些朝拜者乘坐“五月花”號船去美國尋求宗教自由,他們在海上顛簸了兩個月之后,終于在現在的馬薩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陸。
這時剛好是冬天,這些移民大半都沒有存活,他們要么被餓死,要么被凍死,要么死于傳染病,活下來的人們在1621年春季開始播種。整個夏天他們都熱切地盼望著豐收的到來,因為這決定著他們是否能存活下來。后來莊稼獲得了意外的豐收,為了感謝上帝賜予的豐收,他們舉行了3天的狂歡活動。至此這一習俗就沿續下來,并逐漸風行歐美各地。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11月的第4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習俗:在感恩節的夜晚,美國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餐桌上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他們認為這兩樣食品體現了美國人民憶及先民開拓艱難、追思第一個感恩節的懷舊情緒。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歡迎點擊關注!
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