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魯班豁(散文)
文/王世輝
星期天隨團隊出游,走的是穿越線路,這次要穿越的,是一個叫魯班豁的地方。
這個地名中的“魯班”,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被后世的木工行業尊奉為祖師爺。魯班出生在春秋時期的魯國,真實姓名已不可考。他自幼聰明好學,喜歡研究機械和工具,是當時著名的技師、工藝師和發明家。他所活動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之間。他所創造的木制機械,如連弩、風車、水車、捻系機、澆鑄器等,在古代生產和軍事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發明不僅為古代人類的工業革命打下了基礎,也為后來的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
大凡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的人物,往往被后世附麗上神話或傳說的色彩。魯班亦不例外。據傳,魯班生活的時代,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地界,湖泊星羅棋布,水利資源豐富,而太行山以東的河南林州地界,卻極度缺水,又加之連年干旱少雨,人們的生存都面臨著巨大挑戰。魯班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有一天,他來到林州地界的太行山上,奮力揮動大斧,一砍,又一挖,便鑿開一個巨大的U型凹口,打通了西水東流的通道。人們感念其恩德,把此地命名為“魯班豁”。
很顯然,魯班豁的由來,是帶有神話色彩的民間傳說,其真實性,無需考證便可斷定是不可能的,當真不得,但對于這樣的說辭與事件,人們仍愿意津津樂道地加以流傳,沒有人去較這個真的。
魯班豁形成之后,也成了大山兩邊的人們來來往往的主要通道。解放前河南鬧災荒,許多人生存不下去,到山西逃荒走的便是這里。
大巴車沿著林州市郊的紅旗渠觀光大道,由南向北行駛。在車上,遠遠望見西北方向的山脊上有一個規整的U型豁口,不少人已開始議論并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便是魯班豁。
進入太行山森林運動公園,穿過山楂樹之戀廣場和風雨廊橋,便踏上了登山步道,穿越之旅由此展開。步道是經過開發的成熟路線,不險不峻,蜿蜒向上,像一條長蛇在十月的山林中盤旋。盡管路況極好,但畢竟不是平地,體力消耗仍是很大的。不消多大工夫,身體已開始冒汗,鼻孔和嘴巴一齊上陣,喘起粗氣來,走一段就要坐在石頭上歇息一陣兒。冬天的山林少了綠葉的蔥籠,經霜的枯黃卻滿世界都是,有的掛在枝頭,颯颯漫舞風聲,有的平鋪在地,厚墩墩的視覺印象,令人禁不住生出想仰躺其上享受大自然的欲望。我心中喟嘆:啊啊,大山里的冬天,也是別有風味、別具情致的。
到達山神廟時,日已近午,是時候該為咕咕叫的肚子補充些食物了。我決定再作停留,也好借機觀瞻一番廟內外景致。廟的規模挺大,有幾座宇舍,供奉著山神、觀音菩薩等,也有當地山民開設的小店鋪,出售香燭、紀念品及小吃食。廟的東側,林立著一通通石碑,碑上鐫刻著重修此廟時捐款捐物者的名字。由于和我所到過的別處的廟宇幾無二致,看了一會兒,便覺索然,于是繼續沿著石階路向上行進。
由山神廟向上,道路變得不好走了,主要是得防滑——有不少石階已被磨得溜光,鏡子一般可鑒人影——這讓我時刻要陪著許多小心……
終于登上了魯班豁!我像完成了一項使命似的,心中充滿了自豪,也洋溢著勝利的喜悅——畢竟,我又一次戰勝了大山的挑戰。
在魯班豁,我走進了兩家飯店——不是為吃,只是為看。一家是在豁的東口,懸垂的旌幡上赫然寫著“魯班壑飯莊”。單從名字來判斷,這應當是一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飯店,可以烹飪各種美食大餐,其實不然,僅是一爿簡陋的小店,店里僅有桶裝方便面。我想從守店的老漢口中打探到底叫“魯班豁”還是“魯班壑”,怎奈老漢不會講普通話,所操方言嘰哩咕嚕,如同外語一般,聽不明白,打探也就無果而終。我忽然想明白了——稱“壑”是其學名、大名,稱“豁”是其俗名、小名,有點兒像一個人有兩個名字。另一家是在豁上,三間石房子,門頭橫匾上寫著“石板巖供銷社魯班豁服務點”,屋內壘著鍋灶,灶膛里的木柴噴吐著火焰——正在煮面。這家也僅有手搟面售賣,12元管飽。
在豁口東側的石壁之上,我覓見了一枚巨型指痕,傳說是魯班搬山留下的手跡。旁有一泉,清澈見底,名曰“香柱”,傳言為當年魯班開豁流剩之水,喝了有“解渴消困止煩”之效。我用雙手捧水,品嘗了一下,水是清爽的,也是甘甜的,頗能留下回味。
在山下遙望時,望見的魯班豁很小,僅有兩臂伸開那么寬;站在豁上,我方知先前是受了視覺的蒙蔽——其實,豁口是一片開闊地,南北山峰相距達一二百米,地勢也很平坦,適合徜徉。
我一邊徜徉,一邊在心中贊嘆:魯班豁的確是一處絕妙的游覽勝地!此時,天正朗,氣正清,極目四望,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又加之蒼鷹出沒于山崖,浮云飄蕩于溝壑,萬千姿態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據當地人說,此處在云霧天氣景致更妙,身臨其間,如入仙境。
魯班豁有兩個小村莊,都是由傳說留下的。相傳當年魯班開豁引水成功后,有兩頭耕牛,猝不及防被水沖走,漂至平地后水向漫流,兩牛一東一西隨之擱淺,兩牛擱淺之地自成村落,其一村名“東牛亮”,另一村名“西牛亮”,天長日久,“亮”字音變為“良”,這便是現在的東牛良村和西牛良村。
辭別了魯班豁,就該從西側下山了。下山的路很不好走,陡峭,險峻,曲折,促狹……用這些形容詞來描狀,都是恰切而不過分的。
一同下山的,有健生先生。他是魯班豁的老訪客,對此地相當熟悉,懂得的掌故也頗多。一路上,他給我講了許多故事,也講了石板巖的“扁擔精神”,為我的身心灌注了無窮力量。
這次穿越魯班豁,前后花了三個多小時,不消說,身體是勞頓的,但我的內心竟無一點兒乏累之感。或許,使其然者,正是精神的力量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