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特殊的葬禮——北京大學破例為自己的學生在八寶山舉行了葬禮,撒貝寧主持葬儀,許多名人到場致哀。
可這個學生一不是行業翹楚,二也不曾為國捐軀,憑何叫北京大學為她破例?又憑何讓這么多名人為她送行?
被反復剝奪的“甜”
這名北大學生名叫張培祥,因急性白血病而離世,終年24歲。
她短暫的一生里總是在吃苦,生活里唯一的一點甜就是讀書了。可就這么一點甜,殘酷的命運都要反復剝奪,叫它成為一件“奢侈品”。張培祥家里不富裕,父母身體又不好。張培祥為了減輕家里負擔,5歲起就在地里忙活。種水稻、割野菜、喂牲口,家里的農活張培祥是一件不落。
再大些,母親開始帶著她走山路去集市里賣米。幾十斤的大米、幾十里的山路、沁進傷口里的汗水,這些成了年幼的她對集市的回憶。
張培祥一邊幫忙家里,一邊讀書。可命運還是沒有放過他,10歲那年張培祥家里的經濟狀況愈發窘迫,父親無奈之下還是對張培祥開了口:“娃,別念了吧。”張培祥無奈放下了書包。
萬幸,來家里探望的姑姑不同意張培祥輟學——“山里娃娃不上學,將來能有什么出路?”張培祥在姑姑的資助下重返校園,可貧窮依舊如影隨形。
張培祥中考成績優異,考入了當地的好高中。可高考前一年,家里又出了變故,父母親同時患病,張培祥不得不南下打工。她從學校離開的事兒被校長羅定中曉得了,校長直言叫她這么好一個讀書苗子去打工就是瞎胡鬧。
羅定中花了四個月時間尋回她,給她免除一切學雜費的同時還會在生活上幫助她,張培祥終于又坐回到課桌前。
1997年,張培祥迎來了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她以株洲市文科狀元、湖南省第五名的成績考入北大法學院。家里東拼西湊給張培祥帶了1000元北上,交完學費后所剩無幾。于是她白天學習、晚上打工。可哪怕如此辛苦,張培祥也能在一眾天之驕子中始終保持專業前十的好成績。
特殊的葬禮
張培祥在文學領域是有極大天賦的。本科在校時以“飛花”為筆名創作的《大話紅樓》在北大未名BBS上引發轟動。研究生期間又策劃并主持《新青年》欄目,翻譯外文著作。
用知識豐盈自己的她自信飛揚,像個小太陽一樣。這些事業也讓她有了一些積蓄,她為家中購置洗衣機、電視機等家電。眼看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可命運再次給這個女孩一個重擊——張培祥生病了,急性白血病。
病床上的張培祥很樂觀,總是微笑著。張培祥的弟弟與她配型成功,可高考在即,張培祥不想因為自己的病情而影響弟弟的高考。她與弟弟約定,等弟弟報到那天便進行手術。可樂觀的女孩兒最終還是敗給了命運,張培祥沒能等到約定的那一天,先一步離開人世。
臨終前,她在病榻寫下絕命詩:“泛月千年猶有淚,殘芳一笑便成塵”。根據她的遺愿,她的骨灰一半葬在了北京,一半隨父母一起乘飛機魂歸故里。
那么北大為什么會關注到張培祥呢?這與張培祥的出身有關。張培祥不僅在學業上十分出眾,她那堅韌不拔的精神和過去的自強故事更令人動容。張培祥的存在就像一束光,突然照亮了一個鮮少有人注視的角落——貧苦家庭孩子的坎坷求學路。
張培祥的求學路更多靠的是個體善意,在感嘆人們的善意的同時也要注意到一個問題——制度性保障缺失和教育公平問題。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無數人說了無數遍。可張培祥的故事卻告訴我們一個殘忍的事實,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踏上“知識改變命運”這條路的。
社會應當關注教育資源分配和醫療負擔等問題,正如撒貝寧在其葬禮上所說的那樣,“將感動化為行動,讓更多張培祥不必以生命為代價叩響命運之門”。用制度性保障切斷貧困代際傳遞,讓貧苦家庭的孩子也能有普惠性的教育公平。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從《賣米》說起[J].甘肅農業,2019(09):1. DOI:10.15979/j.cnki.cn62-1104/f.2019.09.002.
[2]朱玉文.一篇《賣米》刷爆朋友圈,記者醴陵探訪北大才女張培祥成長軌跡[N].湖南日報,2018(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