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丁格爾提燈穿越克里米亞戰場的171年后,廣東六位白衣天使以各自的方式詮釋著護理事業的溫度與廣度。
2025年5月11日,在廣東省衛生健康委主辦的“護士的故事”分享會上,這些用生命守護生命的踐行者,將日常工作中的平凡與偉大編織成震撼人心的敘事詩,用專業與溫度在各自的護理病區發光發熱。一個個故事不僅是個體的堅守,更是廣東護理事業從“疾病護理”到“全人關懷”的跨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主管護師羅寶嘉:
溫情守護“生命出口”
當腫瘤或創傷阻斷了正常排泄的路徑,患者腹部會“誕生”一個直徑約3厘米的“生命出口”,需要依靠造口袋維持日常排泄。
作為結直腸科病房造口治療師,羅寶嘉說,選擇成為“生命出口”守護者,源于2013年第一次跟隨導師鄭美春查房時所見?!坝形恍g后的大叔看著自己的造口,眼里的光像被風吹熄的蠟燭?!绷_寶嘉回憶說,是老師蹲在床邊,用溫熱的生理鹽水輕輕擦拭傷口,“她握著患者的手說,這不是懲罰,是生命給你的第二次機會?!?/p>
這個瞬間讓羅寶嘉明白,造口護理不是簡單的技術操作,而是用專業和溫度縫合身心創傷的藝術。從業后,她推動建立的“造口志愿者聯盟”,讓康復十年的老患者現身說法,用真實的生活狀態打破“造口等于絕望”的誤區。
2023年,羅寶嘉遠赴甘肅,參與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她手把手帶教,幫助當地??谱o士從零開始,搭建傷口造口門診?!皬脑u估造口周圍皮膚,到心理疏導技巧、居家護理要點,每一個細節都反復演練?!?/p>
羅寶嘉希望社會對造口人群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偏見;更希望每個造口人都能重拾對生活的掌控感。
深圳市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羅偉香:
為護士處方權“破冰”
從中專畢業的護士,到護理自考大專生,再到護理學碩士、海外護理學博士,2024年7月,56歲的羅偉香又戴上了博士帽。
羅偉香用行動詮釋護士的“超能”:2003年,一位酒精中毒患者因尿管拔除后出現血尿,這個病例讓她徹夜難眠?!敖炭茣餂]有答案,我翻遍國內外文獻后主編了《護理技術操作并發癥及處理》,這本書填補了國內空白?!?/p>
2017年,一位乳腺癌患者PICC管堵塞,在掛號、排隊、等待中耗費了整個上午?!白o士明明知道該怎么處理,卻沒有處方權?!弊鳛槭姓f委員的羅偉香,帶著團隊走訪十余家三甲醫院,形成了《關于開放專科護理門診護士有限處方權的建議》提案。2023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賦予護士處方權的城市。次年,羅偉香又推動護士處方納入醫保。
當失能老人因羅偉香推動建立的長期護理保險受益后,他們的家人不再因照護問題感到無助;她研發的“智能醫用搶救車”大大提升了急救效率,更多生命得到守護……從創建年接診3萬人次的“名護工作室”,到推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落地,她用38年職業生涯證明:護理的價值,始于執行醫囑的精準,終于超越技術的擔當。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護士長蘇運輝:
四處奔走科普急救知識
蘇運輝35年從業經歷中,有15年用在急救科普征程上,足跡遍布全省,培訓超50萬人次。
蘇運輝說,15年前,在她剛到急診科時,目睹一位心梗的中年人因送醫被耽誤30分鐘而離去,“家屬崩潰大哭,我也感到非常難受,要是能早發現、早搶救,挽救的不只是一條生命,還是一個家庭?!?/p>
2011年,在省衛健委、省紅會和醫院的支持下,蘇運輝與團隊開啟了急救志愿科普工作,開始深入全省各地開展公益急救技能培訓。
她遇過一位突發癲癇的學員。“當時其他醫護人員試圖按壓患者人中和四肢,這是典型的錯誤操作。”蘇運輝立即示范正確的急救流程?!巴ㄟ^這個案例,學員們終于明白,急救知識的盲區可能致命?!苯Y業時,學員們送來的錦旗上寫著:“你們播下的不僅是知識,還是火種。”
如今,她的團隊已發展到200余人。在揭西,鄉村醫生用所學技能成功搶救窒息幼兒;在廣州地鐵,規培護士用心肺復蘇挽回年輕生命。“每次聽到這樣的反饋,我覺得所有的奔波都是值得的。”蘇運輝希望,她搭建的不僅是培訓體系,更是跨越時空的生命守護網。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精神科護士長葉君榮:
為“濃霧”中的患者“提燈”
葉君榮手腕上有一道淡淡的疤痕,這是2013年一位19歲患者發病時給他留下的?!暗抑?,他的痛苦比我的傷口深百倍?!?/p>
葉君榮回憶說,患者入院時精神癥狀發作經常又砸又罵,所有人都躲著他。但他每天除了給患者測血壓、數脈搏,還聊足球,分享情感世界里面的喜怒哀樂?!霸谖覍嵙暤淖詈笠惶?,他突然握住我的手說:‘小葉,你實習結束還會來上班嗎?’他的手抖得厲害,眼睛卻很亮?!比~君榮動情地說,那一刻他更加明白,精神科是幫患者找光的地方。
在精神科,他見過太多家庭的破碎與重生。一位因學業壓力自傷的初中生,在他的疏導下重新走進校園;很多精神有障礙長者,通過懷舊療法找回了生活的樂趣?!熬窦膊【拖駶忪F,我們的職責就是提著燈,陪迷失的他們找到回家的路?!比~君榮說。
葉君榮一直關注著國家發布的《“精神衛生服務年”行動實施方案》,其中提到將心理問題篩查納入各臨床科室日常診療,實現“身心同治”?!跋嘈盼磥淼囊惶欤敗?2356心理援助熱線’的光能夠驅走陰暗,或許以后故事,就不再需要以傷疤為代價?!?/p>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兒科中心NICU副主任護師刁莉萍:
用毫米級針尖建起生命橋
護士給早產兒病房置PICC管,這根導管直徑僅0.63毫米,比頭發絲還細。刁莉萍記得,2015年,她操作這樣的導管為一對24周早產的雙胞胎姐妹花輸送藥物,孩子轉危為安。
“當時她們的血管細得幾乎看不見,每一針都關乎生死?!钡罄蚱己蛨F隊在腋靜脈精準穿刺,通過這根“生命臍帶”輸入救命藥物。四個月后,姐妹倆奇跡般康復,如今已上小學。
經歷了當年那一場“硬戰”,刁莉萍懂得每一次穿刺都是在為生命搭建橋梁。刁莉萍常說,手中“絕活”就是她守衛孩子們的武器。
有人問刁莉萍,“常常沒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卻去救別人的孩子,值得嗎?”她的回答是:“我的孩子有家人照顧,但病房里的孩子,只有我們能救命?!?/p>
在NICU內,她每天面對的都是“巴掌大”的生命。為了減少患兒痛苦,她推動“一針多用”技術,一根留置針完成多項檢查;設計“鳥巢式護理”方案,用柔軟織物模擬子宮環境;建立“早產兒成長檔案”,記錄每個細微的進步?!凹议L說‘沒想到護士能為一根針想這么多’,這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刁莉萍說。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康復科護士長周君桂:
讓醒獅的精氣神喚醒患者
2023年除夕夜,一位在病房里陪護老伴的阿姨告訴周君桂,丈夫進手術室前自己怕得發抖,卻拉著她的手說“別怕,我最放不下的就是你”。阿姨的話讓周君桂紅了眼眶——監護儀上跳動的不僅是生命體征,更是藏在歲月里的承諾。正因如此,科室里有“傾聽五分鐘”的傳統:聽植物人患者的兒子絮叨公務員考試,聽砂鍋粥老板傳授熬粥秘訣?!吧淖饑涝谟诒挥涀。涀∷麄兪歉赣H,是丈夫,是曾為生活拼盡全力的人。”
周君桂與團隊又做了另一件事——“動起來”。她們把那些昏迷的病人從床上挪到輪椅上,推著他們去曬太陽、聽歌,甚至去“唱歌”?!笆堑模麄儾粫5敿覍僭谂赃吅咧对铝链砦业男摹?,當護士輕輕打著拍子,當陽光透過窗簾灑在他們臉上,他們的眼睛會動,手指會微微蜷縮,呼吸會變得平緩而溫柔?!敝芫鹫f。
她對人文護理的探索,遠不止于此。去年冬天,19名團隊成員在醒獅傳人門下學藝,并在春節時將醒獅舞進病房。周君桂說:“醫學的盡頭是人文關懷,我們要讓傳統醒獅的精氣神,喚醒患者對生命的渴望?!?/p>
采寫: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 李斯璐 通訊員 粵衛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