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微生物簡介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成人皮膚表面積平均有30 m2。這么大面積的皮膚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棲息著數萬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
這些微生物與皮膚細胞、免疫成分和結構屏障相互作用,對于皮膚穩態、免疫防御和防止病原定植至關重要。
一旦微生物的生態失調,有害細菌就會增殖,這和多種皮膚病的發生有關,包括痤瘡、濕疹、牛皮癬和酒渣鼻等。
皮膚微生物:成分和多樣性
皮膚微生物群,是人體僅次于腸道微生物群的第二大微生物群,在皮膚2~3毫米厚度內,發現了1200多種微生物。
皮膚的細菌密度僅次于腸道,每平方厘米約有104 至106 個細菌,共有200多個屬,18個門。
其中4個門占主導地位:放線菌門(51.8%),包括微球菌、丙酸桿菌;厚壁菌門(24.4%),包括葡萄球菌、乳酸菌;變形菌門(16.5%),包括副球菌、血紅桿菌和鞘脂單胞菌屬;擬桿菌門(6.3%),以牙齦卟啉單胞菌、普雷沃氏菌為代表。
此外,多達4.2%的皮膚微生物由古細菌組成,其中優勢菌群是擬古菌門。
在不同部位的皮膚中還存在多種多樣的真菌,包括馬拉色菌屬、曲霉屬、枝孢霉屬、蒺藜孢屬、瓶霉屬、隱球菌屬、紅酵母屬、小孢子菌屬、毛癬菌屬、酵母菌屬、白色念珠菌以及表皮癬菌屬等。
關于病毒或噬菌體,皮膚可攜關于病毒或噬菌體,皮膚上可以寄居的有傳染性軟疣病毒、Merkel細胞多瘤病毒(MCPyV)、甲型乳頭瘤病毒、猿猴病毒、家蟋密瘟病毒(AdDNV)、放線菌噬菌體、丙酸桿菌噬菌體、人多瘤病毒HPyV7、鏈球菌噬菌體、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噬菌體、腸桿菌噬菌體等。
影響皮膚微生物的因素
皮膚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組成的復雜器官。
最外層的表皮主要由角化細胞組成,位于其下方的真皮含有結締組織、血管、神經,以及毛囊和汗腺等皮膚附屬結構。
最深層的皮下組織主要由脂肪組織構成,為身體提供保溫和機械保護。
從位置上,人的皮膚可以大致分為三類:(1)油性/皮脂腺(即前額,上背部和鼻子); (2)干燥區域(即前臂和下背部); (3)潮濕的區域(即腋下,膝蓋后背,鼻孔和腹股溝)。
結構和位置的不同,造成了皮膚水分、溫度和皮脂產生等環境因素的差異,進而又導致皮膚微生物組組成的差異。
皮脂腺部位,如前額和背部富含親脂性細菌,以痤瘡桿菌為主,將皮脂代謝為脂肪酸,為微生物提供營養,同時維持皮膚的完整。
腋下和腹股溝等潮濕的區域含有棒狀桿菌和葡萄球菌屬,而前臂等干燥區域具有較高的微生物多樣性,包括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
此外,皮膚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干,減少了毛囊中脂質依賴性細菌的存在。
總之,不同的皮膚微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在組成和功能中均顯著差異。這可能受微生物在營養的可用性及每個部位特有的皮膚分泌物的影響。
不同皮膚類型及微生物組成
粗糙與光滑的皮膚:粗糙的皮膚通常具有較厚角質層,特征是死皮細胞的積累和較低的水合水平,從而導致粗糙的質地;
相比下,光滑皮膚的細胞組成均衡,質地柔軟。
粗糙皮膚常在受摩擦或環境壓力區域,具有更多的革蘭氏陽性細菌,它們適應外皮層中脂質和蛋白質代謝,導致死皮細胞的去除和更新。
此外,粗糙的皮膚能容納更多細菌,微生物多樣性降低從而增加炎癥,這也是導致皮膚敏感或異常的因素之一。與此相反,光滑皮膚往往具有更多樣化的微生物群落,包括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
深色與淺皮膚:人類皮膚的顏色取決于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皮膚較深的個體具有更多的黑色素。
研究表明,皮膚的深淺也對微生物構成有影響,這可能歸因于皮脂產生、水分水平和其他受黑色素含量影響的因素的變化。
油性與干燥皮膚:油性皮膚的特征是皮脂產生過多,干燥皮膚的皮脂生產不足,缺乏水分,皮膚屏障受損。由于皮脂的差異,油性和干燥皮膚的微生物組顯著不同。
油性皮膚傾向于具有較高水平的痤瘡桿菌,可以將皮脂代謝為自由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具有抗菌作用,從而塑造微生物的組成。油性皮膚的皮脂豐度還可以為親脂真菌創造有利的環境。
相比下,干燥皮膚更容易被細菌定植,微生物多樣性降低,更易受到刺激和炎癥的影響。
出汗與不那么出汗的皮膚:腋下,手掌和腳等汗腺較高的區域出汗較多,由水,鹽和有機化合物組成的汗水會產生一個潮濕的環境,影響皮膚微生物的組成。
汗水較少的皮膚往往具有較低的水分水平和不同的微生物組成。
男性與女性皮膚:男性和女性的皮膚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受激素的影響。
雄性皮膚往往更厚,且由于雄激素水平較高,皮脂產生增加為皮脂相關細菌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
相反,女性皮膚通常更薄,對激素波動更敏感,尤其是與月經周期相關的激素波動。激素變化會影響皮脂產生和皮膚微生物的組成。
化妝品對皮膚微生物的影響
化妝品是日常護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成分可能會影響皮膚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等化妝品成分可促進特定皮膚微生物群的生長。
保濕劑中含有的脂肪可能會滋生親脂細菌。苯氧乙醇、對羥基苯甲酸酯和甲基異噻唑啉酮等乳化劑或防腐劑可能通過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等有益細菌的生長破壞微生物平衡,從而導致菌群失調。
化妝品防腐劑可以通過抑制微生物生長來防止化妝品污染,但它們可能會無意中影響皮膚的天然微生物群。
皮膚自然pH值是微酸性,這對于維持皮膚屏障的完整性和支持健康的微生物組至關重要。
堿性化妝品,如一些肥皂和清潔劑,會破壞這種微妙的平衡。當皮膚pH值改變時,可能會導致皮膚微生物群失衡,可能導致各種皮膚健康問題。
化妝品中的封閉劑,如保濕劑中的封閉劑,也可能影響皮膚微生物組。
使用某些產品,包括除臭劑和保濕劑,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皮膚的分子組成和微生物群落。
所以在開發護膚品的時候要仔細考慮護膚品成分及其對皮膚天然微生物平衡的潛在影響。
不知不覺寫了好多跟皮膚相關的文章
更多跟皮膚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點擊查看:
(5)
(6)
(7)
(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