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學期以來,武漢市在落實體育課的前提下,全市推進初中、小學每節課由45分鐘調整為40分鐘,對每天8節課“多”出來的40分鐘進行了重新分配:大課間由25-30分鐘延長到40分鐘,成為進入課表的體育娛樂“超級大課間”,剩下的25-30分鐘則用于下午課后運動或課后托管興趣活動。
此前,我國有部分地區,采取總教學時長不變,統籌調整課間時間安排的方式,把小課間10分鐘調整為課間15分鐘,讓學生可享有屬于自己的課間。而武漢的做法,則是縮短總教學時長,把“多出來”的時間,用于延長大課間,讓學校有更充足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富有特色的大課間活動。
這一做法能行得通,意味著原來一節課45分鐘,完全可以調整為40分鐘,沒有必要“滿堂灌”,更沒有必要“拖堂”。因此,延長課間時間,也“倒逼”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這是比延長大課間更值得關注的。課堂教學提質增效,不但關系到課間調整能否堅持下去,也影響到給學生整體減負。
在總教學時長不變(課時數與每節課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對課間時間進行統籌,把小課間延長為15分鐘,這一“微調”的難度并不大。而把每節課的時間減少5分鐘,則面臨實實在在的阻力。學科教學內容不減少,縮短每節課的時間能完成教學任務嗎?縮短的教學時間,會不會通過其他方式,如擠占學生的午休時間,或利用課后服務“補回來”?
此前,針對教育部門要求中小學每天上好一節體育課,就有其他學科教師質疑,其他學科教學會與體育課搶課時。增加體育課時,在總課時不變的情況下,必然會帶來其他學科課時的壓縮,如果其他學科教學要求不變,教師就會要么拖堂,要么用午休、課后時間補課。
這是基于“滿堂灌”傳統教學方式而言的。采取這種教學方式的教師,也特別容易拖堂,課間10分鐘被擠占,就與這樣的教學方式有關。在把課間延長為15分鐘后,也有不少人擔心,如果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習慣不變,繼續拖堂,學生還是難以享有屬于自己的課間。
把中小學每節課的時間,從45分鐘調整為40分鐘,而且課時數不變,如何在縮短九分之一教學時間的情況下,完成教學任務、保障教學質量就極為關鍵。假如教師普遍采取以前的教學方式,就可能出現教師課間拖堂,想方設法利用午休、課后時間教學的問題。部分家長也會質疑這種調整的實際效果。
武漢市推進大課間調整,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有市領導大力支持,由教育局牽頭,而要讓這一調整深入人心,變為學校教學的常態,必須做好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如果用40分鐘教學,有45分鐘教學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那么,學生將會獲得更多自主空間。
事實上,要讓基礎教育實現“五育并舉”,防止其他學科教學擠占體育、美育、勞育,以及課間等時間,都要求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將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變為啟發式、探究式、項目式教學,這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從而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而這樣的教學改革,一方面要求落實和擴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自主權。近年來,有的學校在課堂教學中,推進教師“只講15分鐘”的教學改革;還有的學校根據學科教學特點、任務,設置長短課時,短課時一節課25分鐘,長課時90分鐘。
另一方面則要轉變“重智育”“分數至上”的教育觀,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與個性、興趣培養。在人工智能時代,知識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弱化,灌輸知識的教育不但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培養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終身學習者。
文|熊丙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