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花開遍地,抖音上又掀起了一股爬山熱潮,“征服XX山”“打卡最美山頂”等挑戰話題刷爆屏幕。大家紛紛背起行囊,向著高山進發,享受登頂帶來的成就感。然而,不少人在酣暢淋漓的爬山之旅后,卻遭遇了膝蓋的“抗議”——上下樓梯疼痛、膝蓋腫脹、甚至走路都一瘸一拐。為什么看似健康的爬山運動,會讓膝蓋不堪重負?今天,鄭州市頸肩腰腿痛醫院副主任醫師經振興就帶大家揭開其中的奧秘。
爬山傷膝,問題出在哪?
1.不合理的運動姿勢
很多人爬山時為了省力,會不自覺地彎腰駝背、膝蓋內扣,這會讓膝蓋承受的壓力分布不均。下山時,如果大步快走或蹦跳著下山,沖擊力會直接作用在膝蓋上,是平時走路的數倍。就像拿錘子用力敲擊脆弱的玻璃,長此以往,膝蓋軟骨、半月板等結構就會被“敲”出損傷。
2.缺乏熱身與拉伸
有些人覺得爬山運動量不大,忽略了熱身環節。事實上,爬山前不充分活動關節、拉伸肌肉,就像是讓“冷機器”直接高速運轉,膝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沒有做好準備,極易出現拉傷。而運動后不及時拉伸放松,乳酸堆積在膝蓋周圍,第二天就會感覺膝蓋又酸又痛。
3.身體素質差異
膝蓋的承受能力因人而異。體重過重的人,爬山時膝蓋需要承受更大的壓力,相當于給膝蓋“負重加碼”;平時缺乏運動、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薄弱的人,無法為膝蓋提供足夠的支撐和保護,因此,也更容易受傷。此外,本身就有關節疾病,如骨性關節炎、滑膜炎的患者,爬山更是雪上加霜,會加速病情惡化。
經振興醫生特別強調:“當膝蓋在爬山后發出‘求救信號’,一定要重視。常見的癥狀包括:膝蓋前方或內部刺痛,尤其是在上下樓梯、蹲下站起時疼痛加劇;關節活動時發出“咔咔”的響聲,甚至出現卡頓、交鎖現象,無法正常屈伸;嚴重時,膝蓋周圍肌肉萎縮,走路跛行,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別猶豫,盡快到醫院就診!”
科學爬山,護膝有妙招
1.做好充分準備
爬山前,先進行15-20分鐘的熱身運動,如高抬腿、開合跳、膝關節繞環等,讓關節分泌足夠的滑液,減少摩擦。選擇合適的登山鞋,鞋底要有良好的減震和防滑功能,必要時佩戴護膝,為膝蓋增加一道保護屏障。同時,根據自身身體狀況,合理規劃爬山路線和強度,不要盲目挑戰高難度山峰。
2.掌握正確姿勢
上山時,身體可微微前傾,步伐不宜過大,利用腿部肌肉的力量帶動身體,避免過度依賴膝蓋發力。下山時,要慢走,膝蓋微屈,讓大腿肌肉起到緩沖作用,千萬不要奔跑或跳躍。必要時,可以借助登山杖,分擔膝蓋的壓力。
3.運動后及時恢復
爬山結束后,不要立刻坐下休息,先慢走幾分鐘,讓身體逐漸平靜下來。然后進行全身拉伸,重點拉伸腿部和膝關節周圍的肌肉,每個動作保持15-30秒。回家后,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疲勞。如果膝蓋出現輕微不適,可以進行冰敷,每次15-20分鐘,幫助減輕腫脹和疼痛。
經振興醫生表示:爬山挑戰雖然有趣,但健康更重要。了解爬山傷膝的原因,掌握科學的運動方法,才能讓我們在享受爬山樂趣的同時,保護好膝蓋這個“人體發動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