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時的缺血缺氧性腦病,讓癲癇成為18歲藏族少年次仁(化名)人生的“枷鎖”。每周發作,嚴重時意識喪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即便每天服用4-5種抗癲癇藥物,病情仍持續惡化。他所患的多灶性癲癇,正是難治性癲癇中的“硬骨頭”。
在西藏日喀則,父母帶著次仁輾轉多家三甲醫院,卻一次次失望而歸。一年前,近乎絕望的一家人慕名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外科綜合癲癇中心。主任醫師周洪語接診后判斷,傳統藥物和常規手術難以起效。
入院后,專業團隊通過發作癥狀學分析、高分辨率腦電圖監測和影像學三維重建,初步鎖定右側頂枕葉可能是主要“責任病灶”。次仁隨后接受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電極植入術,顱內電極監測最終確認右側頂枕葉為異常放電“元兇”。
考慮到植入電極后直接手術感染風險高,癲癇團隊先為次仁實施熱凝毀損術,借用顱內電極處理癲癇發作關鍵節點。熱凝后患者發作明顯減少,但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郭烈美告知家屬,熱凝范圍有限,大部分患者需二期開顱手術,建議先出院觀察3-6個月,根據發作情況決定后續治療。
熱凝2—3個月后,次仁癲癇發作頻次逐漸增多,復查途中甚至突發癲癇倒在路邊。今年4月,周洪語團隊決定實施右側大腦半球后1/4離斷術。這種手術被稱為癲癇外科領域的“珠峰”,需在保留正常腦功能的前提下,精準離斷癲癇網絡擴散通路,操作稍有偏差就可能影響語言、肢體運動功能。
經過近6小時手術,團隊憑借對腦解剖結構的深入理解和高超顯微技術,成功完成離斷。術后次日,次仁就能清晰對話;一周后可獨立行走;術后近1個月無癲癇發作,復查腦電波平穩,磁共振顯示離斷范圍精準。
出院當日,次仁父母將象征最高敬意的哈達獻給周洪語團隊。父親扎西(化名)感慨:“以前覺得西藏離上海太遠,但現在我們相信,最好的醫生就在祖國大家庭里。”近三年,已有10余名西藏難治性癲癇患者在仁濟醫院神經外科重獲新生。
仁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馮軍峰介紹,目前仁濟癲癇中心可開展全類別癲癇外科手術,技術突破為多灶性癲癇患者帶來新希望。我國超千萬癲癇患者中,30%屬于藥物難治性癲癇。周洪語指出,復雜病例需采用多模態評估定位致癇病灶,離斷術相比傳統切除手術能更好保護腦功能,而實施這類手術需要術者具備神經外科、電生理學和影像學的復合型能力,這正是仁濟綜合癲癇中心的核心優勢。
原標題:《仁濟醫院完成“毫米級”高難度手術,助西藏18歲癲癇少年重獲新生》
欄目編輯:郜陽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