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我國勞動法規定,標準的工作時長是每周 40 小時(每天 8 小時,每周工作 5 天),每周不得超過 44 小時。但實際上,有不少工作需要額外加班,例如有些互聯網公司曾倡導 996 工作制(每周工作 72 小時),
工作時間過長(例如每周工作時間超過 52 小時,即超出標準工作時長的 30%)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紊亂以及心理健康問題風險升高有關。據國際勞工組織(ILO)估計,每年因過度工作而死亡的人數超過 80 萬。然而,盡管過度工作在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影響已得到相當程度的理解,但其背后的神經機制和解剖學變化卻尚未明晰。
近日,韓國延世大學的研究人員在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發表了題為:Overwork and changes in brain structure: a pilot study 的研究論文。
這項研究顯示, 工作時間過長(每周工作時間≥52小時)可能會改變大腦結構,尤其是與情緒調節和執行功能相關的區域,從而影響工作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最終,過度工作可能會引發神經適應性變化,從而影響認知和情緒健康。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采用腦部結構體積分析的方法,對每周工作 52 小時及以上的醫護人員因過度工作而對特定腦區造成的影響進行了比較。
研究團隊利用了一項職業隊列研究 GROCS 的數據以及為一項關于工作條件對大腦結構影響的研究項目所進行的磁共振成像(MRI)掃描的數據。GROCS 研究的參與者被要求再接受一次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最終分析納入了 110 人,排除了數據缺失或 MRI 圖像質量不佳的人員。其中大多數參與者為臨床醫生:32 人每周工作時間過長(占 28%);78 人工作標準時長。相比工作標準時長的人,每周工作時間長的人明顯更年輕,進入職場時間更短,受教育程度也更高。
研究團隊通過基于體素的形態測量法(VBM)——一種神經影像學技術,用于識別和比較灰質水平的區域差異——以及基于圖譜的分析(該方法使用預先定義的參考來識別和標注諸如腦部掃描圖像中的結構)來評估大腦體積的差異。
對研究結果進行的比較分析表明,每周工作 52 小時或更長時間的人,在與執行功能和情緒調節相關的大腦區域出現了顯著變化,這與每周工作標準時長的參與者不同。例如,基于圖譜的分析顯示,與工作標準時長的人相比,工作時間過長的人的額中回(middle frontal gyrus)體積增加了 19%,大腦的這一部分在多種認知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額葉,它參與注意力、工作記憶和語言相關處理。VBM 分析顯示,在 17 個區域出現了峰值增長,其中包括參與注意力、規劃和決策的額中回、額上回以及島葉。島葉在整合來自身體的感覺、運動和自主反饋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它參與情緒處理、自我意識以及理解社會情境。
基于圖譜的體積提取和基于體素的形態測量的處理流程
基于體素的形態測量(VBM)分析結果表明,過度工作者腦區的峰值 VBM 值顯著高于非過度工作者。
這項小型的觀察性橫斷面研究,無法得出關于因果關系的確切結論,由于缺乏長期數據,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大腦結構變化是過度工作導致的結果,還是過度工作的誘發因素。但這些結果代表了理解過度工作與大腦健康之間關系的有意義的第一步。
研究團隊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度工作的人群中觀察到的大腦體積增加可能反映了對長期職業壓力的神經適應性反應,盡管確切機制仍屬推測。觀察到的大腦體積變化可能為過度工作者經常報告的認知和情緒挑戰提供了生物學基礎。未來有必要開展縱向和多模態神經影像學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并闡明其潛在機制。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突顯了將過度工作作為職業健康問題加以解決的重要性,并強調了制定能減少過工作時長的職場政策的必要性。
論文鏈接:
https://oem.bmj.com/content/early/2025/05/08/oemed-2025-11005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