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熱搜上,出現了一個讓不少吃瓜群眾大跌眼鏡的話題,就是有網友發現,自己買的娃哈哈純凈水,竟然是今麥郎生產的。
該事沖上熱搜后,吃瓜群眾們在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有人表示,「我是沖娃哈哈這個品牌去的,娃哈哈卻給我嘴里喂了今麥郎,你們不是競爭關系嗎」?
還有網友則表示:「娃哈哈由今麥郎貼牌了,我直接買今麥郎不就好了……」
事實上,代工并不意味著直接貼牌,代工只是借助別人的產能,技術標準、生產要求,依然是按照甲方的要求來的。
當然,這在行業里也是一種正常的操作,并沒有什么不妥,自己產能跟不上的時候,找人代工,合情合理合法,并無不妥,也不會影響產品本身。
僅在飲料行業康師傅的部分飲品由統一的工廠生產,可口可樂與元氣森林也曾共用過代工廠……
據知情人士,娃哈哈與今麥郎合作代工,本身就是雙贏各取所需,娃哈哈為緩解產能壓力(2024年其自有水廠滿負荷運轉仍缺口15%),今麥郎則為盤活閑置生產線(其純凈水生產線利用率不足40%)。
但這件事,奇怪的事,娃哈哈又今麥郎代工的話題沖上熱搜后,娃哈哈很快站出來回應,承認與今麥郎存在委托代工關系。
「我司和今麥郎確存在委托代工關系,代工期間我司自查發現個別批次純凈水產品未通過出廠抽樣檢測。自2025年4月起,我司已終止與相關代工方的合作。」
即有不少網友質疑,既然4月份就已經停止合作了,為何遲遲沒有說明,而是等到有負面性質的話題沖上熱搜后,無縫銜接的發了這么一則聲明?連蓋章日期都是新鮮的……
而自然,在不少消費者的認知中,娃哈哈在各地的生產基地,那是非常扎實的,為何突然就找人代工了?且沒有事先聲明,多少有點被欺騙的感覺。
以及娃哈哈為何要找別人代工,是為了節省成本?是因為產能不足?或者還有什么原因,娃哈哈都沒有明確說明。
甚至在聲明最后一段:「未來,娃哈哈將始終堅持自有生產模式,通過嚴苛的質量管控體系,全方位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為大家提供更優質、更安全的產品……」
娃哈哈到底想表達什么意思?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個聲明,一定會被解讀出不一樣的意思……比如,娃哈哈是覺得代工不好,或是被發現代工后,臉上有點掛不住?
而顯然,站在公關視角來看,這是一份并不合格的聲明。
很快,娃哈哈又發出再度說明,稱去年因水產品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公司產品結構對應調整,導致公司產能緊張,就采取了委托代工的應對措施,并同時進行自有設備改造與投資新建工廠。
「為增強終端市場的響應能力,需要調整優化產銷布局結構,導致部分工廠停工停產。對于停工停產的公司我司已按相關法律程序開展清算流程」。
而這一回應,又將娃哈哈裁員送上了熱搜,據媒體報道,娃哈哈近來關閉了10余家分廠的生產線,之所以這10余家分廠的生產線被關閉,一部分因公司業務調整;一部分也因娃哈哈股東間的糾紛導致。
也就在前幾天,有媒體報道稱娃哈哈大量裁員,且內部員工合同陸續轉簽主體,有多地員工多次到線下討薪維權未得到明確回應。
比如5月8日,華商報大風新聞報道稱,娃哈哈陜西公司多位一線職工反映,他們所在的乳品車間于今年2月16日停產,車間50余名一線員工被迫停工,收入大幅縮減,人均月收入從6000元驟降至不足2000元。
但時隔近3個月,公司仍未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有員工表示:「和其他工友像往常一樣來到車間準備工作,卻發現大門緊鎖,生產線也停了」
而小柴很難想象,這種連對員工通知都沒有的停產新聞,竟然能發生在娃哈哈的身上,怎么說,宗老在的時候,娃哈哈可真是名副其實的民族企業、良心企業。
更離譜的是,公司不僅沒告知停產停工的原因和期限,就連停產停工期間工資待遇、社保公積金繳納、崗位安排等都沒能給出明確的答復和解決方案。
而員工們不得不求助于當地勞動部門,在相關單位協調下,公司負責人終于給出了解決方案,,表示目前乳品公司因股東爭議問題,生產線暫時停產,希望員工能夠積極到外地分公司幫扶工作,爭取更多的收入保障。
然而,這份解決方案,沒有公司名稱,也沒有正常的落款,員工都在擔憂,這是否能真的落實……
而像這樣的案例,在全國有十余家工廠上演著大差不差的劇情,也就是媒體報道中10余家分廠的生產線被關閉引發的。
除此之外,還有媒體報道,娃哈哈位于杭州的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四五十名員工沖進宏勝集團相關領導的辦公室。原因是早先因為逐月降低的薪資,而給出的承諾,到期沒有落實,公司卻悄悄換了領導。
此外,還有就是由宗馥莉實控的宏勝飲料集團也再次被上門討要說法的娃哈哈人「圍攻」,原因都是為了薪資。
有員工表示,不離職,發的薪資不能養家糊口,離職,拿不到合理的賠償,這是要逼死員工。
而這樣的事,宗老掌舵娃哈哈幾十年,大概是沒出現過吧,至少在新聞及熱搜上,大家都是沒看到過的。
而對于這一系列裁員傳聞,娃哈哈則回應稱,近出現的員工勞動合同轉簽、投訴、維權等一系列現象,是我司向內合規化改革和管理優化所帶來的短期陣痛,「對于這些員工的安置工作均合法合規」。
而除此之外,自宗馥莉接手后,宗老時代娃哈哈員工那種讓人羨慕的薪酬待遇,也迎來了變革。
據媒體報道,2024年,娃哈哈的考評方案從原先的 A、B、C 三個檔次改為 A、B、C、D 四個檔次,且流程不透明。
據員工透露,集團多個部門評級為C和D的員工比例大幅增加,如核心業務部門達45%,其余部門達50%,物業及新設立的瓶裝水業務部門更高達70%。
此外,2024年年終獎相較于2023年出現下滑,有的甚至減半或打兩三折。
顯然,一邊找人代工,一邊卻在關廠裁員、降低員工報酬,讓我們看到了娃哈哈如今的矛盾。
自宗老走后,這一年多,宗馥莉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刀刀見肉、刀刀血肉模糊,而這一年多,娃哈哈一直身處內部動蕩以及輿情旋渦。
媒體觀察網也對娃哈哈近期風波作出評論:「與我們印象中的宗慶后時代的娃哈哈相比,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令人唏噓」。
然而,這種陣痛到底什么時候結束,誰也不知道!但我們回到娃哈哈的業績來看,娃哈哈自進入宗馥莉時代后,又體現了出明顯的重回巔峰的跡象。
在在去年11月舉行的娃哈哈2024年全國銷售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宗馥莉表示,2024年娃哈哈成功拉齊了十年前的業績規模。
那么拉齊十年前的業績規模是什么概念呢?數據顯示,2012年,娃哈哈營收更是躋身500億俱樂部,并在2013年達到巔峰,營收高達782億元,2014年為720.43億元。
也就是說,2024年,娃哈哈的業績規模預估重回700億規模,可能大家還沒什么概念,那我們再來看看2024年之前,娃哈哈的業績。
事實上,從2014年之后,飲料市場開始百花齊放,2015年,娃哈哈業績遭受重創,營收直接從2024年的720億元暴跌至494億元,自此之后,娃哈哈的業績一直穩定在500億左右。
也就是說,宗老走后的不到一年時間內,雖然娃哈哈面臨戰略、產線調整等各種內部震蕩,但其依然創造出了200億的業績增量,漲幅約40%。
那么這也就是說,宗馥莉自身的能力是非常強悍的,要知道,在當下的飲品市場,競爭那不是一般的激烈,尤其還加上內部的變革,能取得如此成績,絕非易事。
而企業傳承、接班,從來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像娃哈哈這樣的商業帝國,它是一個遍布全國180多家分公司、7000多個經銷商。
盤根錯節的股權結構組成的龐大盛業帝國,背后自然是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當主心骨宗老撒手,如何平衡這之間的利益關系,就已經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了。
然而,僅僅一年多時間,宗馥莉通過一系列操作,已將娃哈哈的原料、包裝、生產和銷售,包括商標使用等多個重要環節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為公司創造出了200億的業績增量。
也就是站在企業角度來看,我們不能說,宗馥莉的這一系列操作是錯的,包括近期爆發出來的一系列負面信息,這是娃哈哈在變革、轉型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陣痛。
且同時,從業績表現來看,宗馥莉無疑是為娃哈哈重回巔峰的另一條路徑,只是屬于宗老時代的娃哈哈,已經不在了。
現在站在大家面前的,也是一個全新的娃哈哈,一個屬于宗馥莉時代的娃哈哈,而宗老時代,那個刻滿無數人記憶的娃哈哈,不管是品牌、還是產品,都將披上新裝……
就好比這次代工事件能沖上熱搜,也只不過是宗馥莉的大刀闊斧的改革,與大眾認知中對娃哈哈品牌文化,形成的反差與沖突罷了!
畢竟,在大眾的認知中,娃哈哈一直以來都是國民品牌的一塊金字招牌,是宗老這一商業傳奇人物,幾十年打造的國民品牌,承載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但這一年多來,娃哈哈大量的動作和動態,正在加速撕碎這些標簽,那么等宗馥莉調整完成,是否能在純商業品牌中,重新續上娃哈哈本來的標簽,或許是宗馥莉面臨的一個全新選擇。
現在看來,宗馥莉離成功接班越來越近了,但如何傳承宗老的精神和娃哈哈的品牌文化,接下來還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或許,站在消費者視角來看,很多人還是喜歡真正的國民品牌,遠勝喜歡純商業品牌的……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貳號
編輯|譚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