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 起
偶遇來得太晚,一朝相見,便魂牽夢系。2017年的秋假,我一個唐縣人只身從保定來到省會石家莊與大學同窗小聚,借地利之便一同順路來到河北省博物館,了解一下燕趙大地的歷史。
在“戰國雄風”展廳,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物令人贊嘆不已。得知中山國居然是戰國第八雄,讓人有點興奮。聽了講解員對中山三器的講解之后,緊鄰一側的獸首、鳳頭、方壺等造型奇特的器物進入了我的視線。低頭仔細一看,一絲絲驚喜頓時叢生:出土于唐縣北城子村。
思緒一下子回到童年。那時候傳言某某家打井挖出了銅馬車,難道老家這一帶真有這么回事不成?然而,之前我從未聽任何一位家鄉的親友說起過中山國的只言片語。包括街頭曬太陽的老爺爺,還有那個最愛講故事的老先生,以及祖輩父輩、學校的老師、村里的干部,沒有任何人講過有關中山國的故事和傳說。就連一直躺在村東學校里的大石碑,我們這些學生經常在碑身上玩耍嬉鬧,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來歷,隱藏了什么故事。
到底北城子有過哪些歷史?
村北的一段土城到底是誰建的?有人在村名碑陰隱約看到好像是叫過慕容城。記得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以前,生產隊取土,將村北東南的城墻挖掉,曾經挖出大量的箭頭等物件流入民間。記得小時候田野里有大量的瓦片陶器碎片扔在水溝地頭。
作為在南城村長大的后生,雖然離鄉多年,家鄉的田地山川柿樹棗林老屋宅院一直牽掛在心頭。歷史風物印在心間,生根積淀,卻一直沒有找到蛛絲馬跡。
這次省博之行給了我一些遐想。
我暗自下定決心,開始了我的尋根追夢之旅。中山國的根在哪里?它的來龍去脈,它的興衰榮辱,究竟是怎樣的一段過往?
探 尋
尋尋覓覓,進入中山舊夢。
各種帶有中山國元素的線索在我的腦海里翻滾。信息時代的現代化給了我們探索未來、尋找過去的方便。
經查閱多種文獻資料得知,1970年10月北城子大隊的一個生產小隊在村西北斷崖燒磚取土,忙得熱火朝天。村民一聲尖叫,挖出一處古墓,大家卻都不認識這些青銅器皿是什么寶物。大隊干部招呼治保專員一起取出運到大隊,落鎖并派人看護。過了幾天又發現一處古墓,還發現了殉馬坑。曾代表河北考古界參加滿城漢墓出土考證、編寫發掘報告的省文物專家鄭紹宗三次來到此地考察研究,并親自撰寫報告確認這批文物為春秋晚期戰國初期鮮虞部落的器物。這些文物都被運到了石家莊河北省文物保護研究所,村民們對這批文物的下落就不再追問,也沒有人再追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
后來查閱圖書才了解到,在釣魚臺、西下素、南伏城、東同龍等村落也陸續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虎形金飾牌、金盤絲、絡繩紋銅壺、歸父敦等,絕大部分具有明顯的鮮虞時代特征。
原河北大學副校長賈泉河一直關注著家鄉唐縣的建設,在引領唐堯文化的同時,他也關注到了家鄉中山長城和中山國的研究。鄉土學者陳勇先生多次深入這里的村莊,詳細調查了解,在其編寫的《唐縣歷史文化之光》中有與中山國的歷史遺存和風物相關的記錄。時任保定地區文保所副所長的李文龍多次來到唐縣,一住就是幾個月,對中山國故地的考古下了很大功夫,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2017年,中山國紀錄片攝制組來到唐縣北城子村進行第一集《發現》的拍攝。經過專家們的考證,確認這里就是中人城,這里就是白狄鮮虞人建立中山國的第一座都城。
隨著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成立,中山國的研究迎來新時代。中山國的來歷和唐縣、中山城、委粟山的關系走進了專家的視野。
原來“中山”二字來源于此地這座不起眼的小山:委粟山。而今,城池殘破不全,委粟山已被削平,成為兩個深潭。當年源于此地的唐水(倒流河)已干枯多年。
考 證
根據史料記載,中人、左人、鴟之塞、華陽、陽邑、平中這幾處城邑在唐縣境內,約占有史可考的中山城邑數量的六分之一。
唐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是山區與平原接壤的緩沖地帶。
唐縣之名源于唐堯,相傳放勛(即堯)受封唐侯于太行山脈東麓的丹鳳山腳下,至今唐堯的傳說在這里廣為流傳。這一帶三面是山,中間是盆地,面朝東部廣袤的華北平原,有一條河流(倒流河,古稱唐水)發源于盆地中的一座小山(古稱委粟山),自東向西匯入唐河(古稱滱水)。此地水草豐美,沃野平疇,周邊山上森林茂密,果樹成林,非常適宜人類耕牧、居住。先民們在此地生活了很久。
在唐堯文化研究會的弘揚傳承下,唐堯的傳說被列入省級非遺項目,陸續在這里建設了唐堯受封地、古唐侯國遺址、唐堯疊石望母臺等十幾處紀念碑亭。
先商遺民在此地耕作生息,有從封莊、宋莊、北店頭、野莊一帶的歷史遺跡中出土的陶器殘片可以為證。
西周分封以后,北方的狄族受到日漸崛起的秦國晉國的驅逐和壓制,一部分白狄、赤狄部落的鮮虞人先后從陜北晉西北的高原跨過黃河穿過太行山來到東麓,一部分在滱水的東岸定居下來,這里水草肥美,與他們以游牧為主的生活方式很是契合。他們與久居此地的先商遺民融合,一起創造美好的生活。
據唐縣文化學者、地名專家們考證,西赤、庵里、北店頭、委莊、東楊莊、南北城子、宋莊、封莊、上下赤城、十二底下、東同龍、馬家佐、游家佐、顯口、白合、洪城、河暖、周家堡、東北雹水、南伏城、西城子、西下素、釣魚臺等地,這一帶曾是白狄、赤狄的鮮虞部族長期居住活動之地,留有鮮虞中山文化遺存。特別是在唐縣南伏城村曾發現西周晚期的墓葬出土的銅器,具有典型的中原特點,應是當時古鮮虞國的遺物。唐縣北城子村出土的大量春秋戰國之際的北方式青銅器應該就是白狄人的特有器物。
中國北方草原民族一般流行殉牲習俗,北城子2號墓北有一座馬坑,其中有肢解馬骨、銅馬銜、銅環、鐺盧等物。
北城子、釣魚臺均出土雙耳銅鍑,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常用器物。
北城子發現了一件蟠虺紋四獸帶蓋圓壺和一件鋪首銜環絡繩紋扁方壺,其中扁方壺是迄今發現的戰國時期最大的同類器物。西下素出土的絡繩紋壺,通身飾絡繩紋。絡繩紋是北方青銅器的一個顯著特征,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用繩子捆綁物品方便攜帶,形制上有提鏈、雙耳,扁方形。是游牧生活方式的殘留,表現出既接受中原商周文化風格和藝術造型又非簡單沿襲而有所變化的特點。
釣魚臺出土了6件蹲踞虎形金質飾牌。距北城子東北10余里的馬耳山腳下的順平壇山村出土的金質虎形飾牌是同類器物中最大最重者。
西城子和釣魚臺發現了金盤絲。另外在唐堯曾建立都城的孤山及固城、長古城人口聚集的一帶,白狄人也逐漸與當地人結合繁衍起來。
另有一部分白狄部落進入石家莊地區周邊,建立肥國、鼓國、仇由,其中以早就定居于正定新城鋪(古稱新市縣)的鮮虞國最為強大。這些狄族先后攻邢滅衛,讓周邊國家寢食難安。晉國在荀吳的率領下先后滅掉肥(藁城)鼓(晉州)。
在唐堯受封地附近周邊,包括東楊莊,南北城子、宋莊、封莊,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比較明顯。西北背靠丹鳳山,三面是峭嶺深溝,易守難攻,非常適合修建城池。受齊相管仲的建城思想指導,建成了功能齊全、科學規劃、布局合理占地約120萬平米的中人城。
溯 源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29年,晉國看到鮮虞不修武備,抓住機會大舉進攻,占領中人城,大獲而歸。這是信史中第一次提及唐縣的地望。
鮮虞深深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公元前507年聚集力量報復晉國,戰于平中(在唐縣境內,中人附近)。平中之役成功地俘虜了晉國大將觀虎,原因是晉軍輕敵,侍其勇也。驕兵必敗,古今同理。
委粟山成為中山國號的源頭。
石家莊地區的鮮虞部落由于戰敗遷至唐縣,與這里的鮮虞族匯合。鮮虞族尊崇大山,敬奉山神,仰慕莊嚴剛正偉岸的靈魂,他們一起在中人城建立中山國。史書首次提到“中山不服”,中山國號首次登上歷史舞臺,這一年是公元前506年。這一帶原屬晉國管轄,與燕國交相管控區,戰爭頻繁。這段時期被周天子冊封為中山侯?!短接[》引西晉張曜的《中山記》: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就是指中山國名從中人城而得。
《戰國策·魏策一》記載,公元前406年樂羊為魏將而伐中山,三年而拔之,魏文侯先后封太子擊、少子摯為中山君,治所在中人城,即今北城子遺址。樂羊為唐縣留下了建陽村的前身故事和樂羊啜羹的典故。吳起、西門豹也參與了魏拔中山的戰爭。
鮮虞中山國史基本上是一部戰爭史,千乘之國在周邊虎視眈眈的強國間縱橫捭闔數百年,可謂不屈不撓的典范,其存亡之道值得后世深入研究。
唐縣作為中山國肇建之地,歷史遺跡豐富。境內的中人城(唐縣西北峭嶺,南北城子村一帶)自公元前529年見諸史冊,至趙攻取中山鴟之塞(唐縣城西洪城),綿延達224年之久,可謂中山國的戰略根據地。
復興后的中山國開始修筑長城。這條長城也足以和其他七雄的長城匹敵,成為戰國大地上又一條蜿蜒舞動的長龍。中山長城遺址在唐縣自北而南,依次有周家堡,河暖、北洪城、南洪城、雙峰峪、葫蘆山、赤城、庵里、上莊、萬里、東大洋、鳳山莊等。沿線附近有重要的城邑考古遺址,關隘分別是周家堡、北洪城、灌城遺址。城址遺址包括南固城、北城子、西城子、伏城。屯戍點包括河暖、東北雹水。
中山國在唐縣創建,對于唐縣歷史是一件值得記載的大事。多年以來,大多數人一提起中山國都認為是定州,與唐縣無關。中山國歷史文化資源應該得到傳承保護。中山長城和出土未出土的文物以及文化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值得研究發掘,或可打造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本文選自2022年10月8日《保定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