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縣域普通高中(以下簡稱“縣中”)是我國教育的底色。但近年來,“縣中塌陷”問題突顯,其核心表現之一是優質師資的流失。
高質量教師隊伍是縣中振興的根基。為此,依托于華南師范大學謝愛磊教授的研究課題,并在謝愛磊、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馬鳳岐院長、李家新老師的指導下,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學生團隊從2022年開始對廣東省76所高中的3500多名高中教師進行了大規模的問卷調查,系統分析了教師的流失現狀以及離職意愿的特征和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
“團隊里有7名本科生是大四的公費定向師范生,她們今年就要從廣州大學畢業,前往粵東粵西粵北的各個縣域中小學任教。面對縣中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現狀,她們了解自身將成為誰、將到哪里去、將來的工作環境如何、可能的現實困境有哪些等情況,對于自己能否成為‘留得住、教得好’的縣域中小學教師至關重要。”團隊指導老師謝愛磊告訴南都記者。
今年,團隊還參與了第十八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如今成為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唯一一支進入省賽的隊伍。
現狀
近八成教師反饋 周圍同事離開本校任教或離開教師行業
許多縣中教師流失,這一現象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3500份,回收3469份。經調查,近八成(86.3%)教師表示周圍同事有離開本校任教或離開教師行業的情況。在存在同事流動的教師樣本中,近七成(69.5%)教師認為同事離職的理由是“工作待遇差”。此外,選擇人數超過 20%的原因還包括“沒有發展前途”(46.4%)、“夫妻兩地分居”(40.0%)、“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33.1%)、“想出去闖一闖”(31.5%)、“離家太遠,上下班不方便”(25.7%)、“來自外地,無法融入當地”(24.2%)、“不喜歡現有環境”(20.3%)。
向大城市流動的趨勢同樣顯著。在有過換校、調職經歷的教師中,七成以上(73.9%)是調動到更好的學校;從換校、調職原因來看,接近半數(47.3%)教師是考慮到發展機會更多,其他因素依次為離家更近(39.1%)、生活便利性大(36.4%)、生源更好(31.0%)、工資待遇更好(26.8%)。
“流失的形式包括顯性流失和隱性流失。”該團隊負責人、廣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詹謹蔚表示,顯性流失為教師直接辭職或調動到其他學校或行業,主要包括:縣域普高的高學歷、高職稱教師,中青年教師,以及語文、數學、外語等基礎學科的教師。“由于語數外等學科在高考中有著重要地位,這些任課老師往往被市區學校爭奪,導致縣域普高這些學科的教師流失率較高。”
“雖然部分縣中教師并沒有實質離職行為,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會以非常高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當中。”詹謹蔚還提到,部分教師在工作中缺乏積極性和熱情,出現“混日子”現象,導致教學質量下降,也就是“隱性流失”。如部分縣域普高教師為了增加收入,從事第二職業,導致其無法專注于教學工作。還有部分教師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責任感和事業心,導致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原因
教師對他人認可的關注度較大 教學成就也加速流動意向
為更好地探究縣中教師離職意愿背后的原因,團隊將研究對象所處的地理范圍嚴格縮小至“縣域”,剔除地處市區的高中,保留真正縣域里的高中,并將樣本劃分為四個層級:省重點高中、市重點高中、縣重點高中以及非重點高中。
團隊分析了1759份縣中教師調查樣本,并針對16名縣中教師開展質性訪談,發現激勵因素中的他人認可對縣重點高中和非重點高中的影響形成了顯著的差異性。在縣重點中學,教師對他人認可的關注度較大,越得到來自他人的認可,教師在縣重點中學內的生態系統越穩定。有教師在訪談中提到:“當家長和學生肯定我的教學時,我感受到強烈的職業價值和滿足感,這讓我更想繼續在這里工作。”而在非重點高中,教師獲得學生或家長認可后,3年內離職概率提升19.8%;獲得認可的教師更易感知“能力-平臺錯配度”,這種認知落差驅動其向重點學校流動。
教學成就也加速老師向省重點等學校的流動。訪談當中,一位老師有過從縣普通中學離職換校到縣重點中學的經歷,她談到兩所學校由于生源質量不同給她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工作感受與離職意愿:“原來農村普通高中的話,雖然教的是實驗班,但是優秀的學生不多,然后那種教學的成就感,可能是某一位同學給到,因為其他人的課堂狀態普遍比較低迷一點。在縣域的重點中學,學生課堂上的互動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專注度、學習能力、執行力、自驅力都是不一樣的,然后你就會有那種同頻共振的感覺。”
同時,薪資水平也仍然是影響縣中教師離職的重要因素。詹謹蔚提到,工資水平對教師離職意愿的影響在省重點高中呈現顯著的負向作用,工資水平越高,教師的離職意愿越低。但工資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水平的青年教師反而呈現更高留任率。原因是,這部分教師多為剛入職或暫時職稱較低,但專業學習機會多、未來發展晉升的空間較大,因此會更傾向于留下來。而對于市重點高中和縣重點高中而言,成為高中教師在當地或許是比較體面的工作,因此工資并不是其考量的因素,這也解釋了雖然其工資水平低于公務員的平均工資,其離職意愿仍然較低的原因。
收獲
公費定向師范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未來的工作
針對縣中教師流失這一問題,團隊提出了建立非重點高中教師發展補償機制、提供多元化激勵、關注成長與職業發展、優化環境與心理支持等應對策略。
其中,在補償機制方面,可以選拔獲得社會認可的非重點學校教師擔任學科帶頭人,配套專項教研經費與跨校授課權限,使其在發揮余熱、獲得更大發展空間的前提條件下,能夠在原有學校持續任教。同時,對多年獲評優秀的非重點學校教師,提供重點學校跟崗研修、學歷提升補助等發展性激勵。
同時,教師的職業成就感是其長期保持教學熱情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針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支持逐漸成為教育政策的重點。通過分層次的專項培訓、新教師輔導計劃和教學創新支持政策,幫助教師實現教學能力的持續提升。此外,提供綠色職稱晉升通道、跨校教學交流機會以及教學成果展示平臺,進一步拓展教師的職業發展路徑。
“此次調查,一方面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縣中教師這個群體,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參與調研的公費定向師范生理解自己未來的工作,這就是意義和價值所在吧。”謝愛磊如是說道。
團隊成員陳同學就告訴南都記者:“在縣中當教師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事實上也沒有一個工作是簡單的。只是在這個調研的過程中,我對于自己未來工作的認識更加清楚、深入地了解到了縣域教師工作的真實面。”
團隊成員劉同學也表示,在和謝老師聊天時知道他正在做關于縣中塌陷的研究,由于自己未來會在粵北地區工作,所以很有興趣參與到本次調研。“未來,我想盡我所能把本職工作做好,多了解當地學生的生活環境、學習態度等,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出調整。我并不期待能夠讓他們都成為學霸,只希望能夠讓他們能夠看得更高更廣、走得更遠。”
采寫:南都記者 孫小鵬
圖片:受訪者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