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板凳會,牽動大民生。為持續提升社區基層治理水平,推動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落地生根,切實增強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近年來,瓜州縣依托“小板凳+”調解,組織迅速、形式簡單、貼近群眾的優勢,積極組織小板凳調解成員將板凳搬到農戶家、停在庭前屋后、坐在街頭巷尾,主動采取靠前調解、源頭治理方式,與群眾面對面話家常、嘮里短、聊瑣事,充分學習借鑒“楓橋經驗”,讓“小板凳”彰顯為民服務情懷,切實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小板凳”上講政策。為宣傳黨的政策,傳遞黨的聲音,不斷提高居民群眾參與率,瓜州縣廣泛組織發動社區干部、網格員、樓棟長、老黨員、志愿者等到小區樓院、街頭巷尾,坐在“小板凳”上以居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依托“小板凳”、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黨的政策方針傳遞到群眾,打通基層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小板凳”上聽民意。瓜州縣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針對居民反映的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建立聽事、議事、評事“三事”民主決策制度,搭起黨員干部與群眾的對話之“橋”,變單向“灌輸”為雙向“對話”,在小板凳上傾聽民聲,在話家常中推動基層治理。通過“小板凳”召開居民議事會,讓“民主議事”話亮堂、事兒亮堂,擺上桌面心亮堂,構建“大家一起干、好壞大家判”基層治理新平臺。今年以來,已收集和解決居民反映的各類基層治理問題177個。
“小板凳”上解糾紛。網格員們主動擔任“隱患排查員”“矛盾調解員”“爭議和事佬”一職,走街串巷在群眾身邊積極收集鄰里糾紛隱患、排查信訪苗頭性問題,爭取將隱患消除于萌芽,矛盾化解在一線。近日,廣至鄉村組網格員圍坐著小板凳,聯合調處了李某與廖某一起鄰里糾紛,在調解員們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當事人面對面談看法提要求,不到半個小時,意見便達成一致,鄰里關系重歸于好。形式簡單的“小板凳”調解為網格治理賦新能。
“小板凳+”調解方式,針對鄰里糾紛、債權債務等誘因清楚、事件簡單的一般矛盾糾紛,通過上門疏導、懇談交流等形式,“理”“情”并用、定紛止爭,讓矛盾糾紛調解更有溫度、更有效率。在調解過程中,不把調解程序化、死板化,采取“院落會”“板凳會”“地頭會”等方式,把基層矛盾糾紛調處延伸到村民院落、百姓家中、田間地頭,實現了矛盾糾紛調處從“滅火”向“防火”轉變,從程序化調解到“板凳炕頭”拉家常的轉變,在源頭治理上下好“先手棋”,化解“小矛盾”,積累“大平安”。同時,在調解完之后,堅持回訪制度,鞏固矛盾糾紛調解成果,按照“誰調解、誰負責”原則,壓實主辦調解員矛盾糾紛調處的第一責任,堅持做到“一案一臺賬”“一案一回訪”,真正做到了排查-受理-調處-化解-跟蹤的“五步”閉環調處法,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治理格局。
板凳辦事,從“稍后再辦”到“馬上就辦”。在處理糾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同顏色等級的“小板凳”調解人員分布在大街小巷、前庭后院,貼近并了解群眾的生活。實施便捷辦理,切實辦好老百姓關心的“民生大事”。小板凳調解就很快捷方便的滿足了群眾的需要,維護了鄰里、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搭建群眾身邊的連心橋,促進了轄區的和諧與穩定,有效助推了主動創穩、主動創安在縣域生根發芽,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開枝散葉,煥發新的光彩。(吳燕)
來源:瓜州縣委政法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