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溧水區柘塘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正式啟用,將傳統育秧從“露天田頭”搬進“智能工廠”,以科技創新助力糧食穩產增收,一起探訪這座現代農業新地標。
溧水區柘塘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位于柘塘街道柘塘社區。在這座5000平方米的智能工廠,全自動流水線上的機械臂精準抓取秧盤,依次完成基質鋪填、精量播種、淋水、覆土等一系列工序。不到30秒鐘,一盤均勻密實的秧盤便呈現在眼前。
隨后,碼放整齊的秧盤進入暗化催芽室,在28℃~32℃、濕度85%~95%的恒溫恒濕環境中培育48小時,稻種萌發新芽后,通過運輸車和傳送帶直接移栽至大田,大幅縮短了育秧周期。
“工廠化育秧出芽率超95%,三條生產線全開日產能達3萬盤,單線效率是人工的1.25倍,人力成本減少三分之二。”中心技術負責人趙健用數據展示了智能育秧的核心優勢。不僅如此,智能育秧還能解決出苗率低、秧苗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實現22至25天的快速出苗移栽,讓每一顆種子都贏在起跑線上。
去年,溧水區柘塘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啟動建設,配備浸種催芽區、育苗播種線、數字化管理平臺等設施。工廠全年滿負荷運轉可提供3萬畝機插秧苗和1萬畝油菜苗。目前,中心已承接2萬畝訂單,預計1個月內完成全部育秧任務。“在正常天氣條件下,粳稻畝產在1200斤以上,雜交稻在1300斤以上。 ”趙健補充道。
育秧中心還配備了數字化管理平臺,全程記錄自有基地秧苗20天生長期數據,形成可追溯的電子檔案,為科學田管提供有力據支持。
編后話:
藏技于田,興農于實。從智能工廠到田間地頭,從“靠天吃飯”到“科技種田”,溧水這場“家門口”的智慧播種,不僅讓鄉親們看到快繁移栽的速度和效率,更用良種優苗的技術和底氣,為鄉村振興寫下“溧水注腳”。科技賦能農業,從來不是一句空話。當一粒粒“贏在起跑線上”的種子扎根沃土,一個個穩產增收的答案已提前寫進金色的秋天里。
記者 | 韋蔣
素材來源 | 溧水區農業農村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