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廚房里的煙火氣遇上校園的書香氣,當勞動教育與食育課程碰撞出火花,舌尖上的成長之旅,讓孩子愛上生活的煙火氣,一場關于“知味、造物、惜糧”的成長之旅正在悄然展開...
5月16日,我校以“勞動賦能食育,實踐‘味’來可期”為主題,為二、三年級的孩子們定制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食育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探索食材奧秘、手作傳統美食的過程中,感受勞動的溫度與食物的力量。
食育的第一步,是讓孩子讀懂食物的“語言”。在“探索特色糕點,品味‘食妙之趣’”課程中,孩子們圍著綠豆糕和宮廷桃酥展開了一場“食材探秘”——從認識五谷雜糧的生長歷程,到了解綠豆的食療功效、核桃的營養奧秘,再到探究不同地域特色糕點背后的飲食文化。當孩子們知道“綠豆不僅能解暑,還藏著《本草綱目》里的養生智慧”,當他們發現“宮廷桃酥的酥脆口感源于食材比例的精準搭配”,課本里的知識便化作了舌尖上的具象認知。
在“探索五谷雜糧知識”和“葉類蔬菜奧秘”的課程中,孩子們的視野從糕點延伸到更廣闊的食材世界:胚芽米如何從稻田走上餐桌?菠菜的種植需要哪些勞動步驟?通過圖文講解與實物觀察,孩子們不僅記住了“五谷”的具體所指、蔬菜的營養成分,更在心中埋下了一顆“尊重食物源頭”的種子——原來每一口美味,都藏著自然的饋贈和勞動者的汗水。
如果說“識味”是認知的積累,“造物”便是勞動的實踐。在手工制作環節,孩子們戴上廚師帽、系上小圍裙,化身“小小美食家”:揉制綠豆糕時,他們學著控制面團的濕度,感受“用力均勻”的重要性;制作宮廷桃酥時,壓模的力度與角度成了大家互相交流的“技術難題”;而在捏胚芽米飯團、搓五彩繽紛面的過程中,創意與協作更是碰撞出火花——有人把飯團捏成小動物形狀,有人用菠菜汁調出翠綠的面條,歡聲笑語中,勞動不再是任務,而是充滿成就感的創造。
值得關注的是,每一項活動都貫穿了“食育+勞動”的雙重目標: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基礎的廚房技能(如稱量食材、使用工具),更在清洗器皿、整理桌面的過程中,培養了責任意識。當他們捧著自己制作的糕點與家人分享時,收獲的不僅是贊美,更是“勞動創造美好”的深刻體驗。
食育,是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啟蒙。從“認識食材”到“制作美食”,從“動手實踐”到“懂得珍惜”,這場食育實踐活動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課堂本身。它讓孩子們在觸摸面粉、觀察植物的過程中,理解“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在合作完成一道菜品時,體會“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隊精神;更在品嘗勞動成果時,感受到“付出必有回報”的純粹快樂。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生活即教育,勞動即成長。”當食育與勞動教育深度融合,孩子們學會的不僅是烹飪技巧,更是與生活對話的能力。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這樣的課程中,愛上食物的本味,懂得勞動的價值,在煙火氣中擁抱更有溫度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