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剛過,東北多地農技站突然亮起霜凍預警燈。田里的玉米苗剛冒出兩瓣嫩葉,嫩生生的稈子最怕夜里那口涼氣。“春捂秋凍”在莊稼這兒不管用,小苗凍蔫了可就耽誤一茬收成。
老張頭蹲在地頭吧嗒旱煙,煙鍋里的火星子明滅間映出他緊鎖的眉頭。
他想起去年倒春寒,沒及時護苗的鄰居家減產三成,棒子粒都癟了一圈。
“咱老輩人看天吃飯,過去用柴草熏煙防霜,可現在這法子還靈不靈?”村東頭的農技員小李背著藥箱來了,手里攥著打印的防寒手冊。
“熏煙能增溫,但得算準風向,現在更提倡蓋地膜加噴防凍劑。
”小李蹲下來扒拉泥土,指尖蹭到苗根處的潮氣:“地墑夠,但夜溫跌破5℃就得動手。”屯子里的大喇叭響了,村長喊各戶領防凍物資,塑料布和草木灰堆成了小山。
趙大姐家的大棚里,她正和男人往骨架上綁草簾,“去年臺風掀了棚頂,今年咱早做準備。”她說著指向地頭的溫度計,紅柱子已經降到8℃,“再有倆鐘頭就得蓋膜,可別學前年偷懶吃大虧。
”遠處的氣象車開過來,技術員下車就往地里插傳感器,藍色制服上“氣象服務”四個字格外顯眼。“未來48小時有兩股冷空氣,咱們得打組合拳。”帶隊的老陳敲著平板電腦,“地膜保地溫,熏煙提氣溫,雙管齊下。
”屯子西頭的老李頭卻犯了難,家里壯勞力都外出打工,就剩老兩口擺弄三畝地。
“咱這把老骨頭搬不動塑料布啊。”他搓著粗糙的手掌,眼里透著焦急。沒想到半小時后,村支書帶著幾個年輕人來了,“叔,咱村成立了互助隊,誰家有難大家幫。
”塑料布在田地里鋪開,像給大地蓋上了銀色的被面,草木灰沿著苗根撒成一圈圈防線。夜里十點,老張頭打著手電去巡田,哈氣在手電光里凝成白霜,溫度計顯示4.5℃。
“還好聽了小李的話,地膜下的潮氣沒散,苗子看著還挺精神。”他蹲下身輕觸葉片,涼絲絲的卻沒發硬。第二天清晨,太陽剛冒紅,農技站的電話就響了,“低溫持續時間比預計短,大部地區苗情穩定。
”小李騎著電動車在田埂上飛馳,看見老趙蹲在棚邊扒開草簾,嫩綠的秧苗在晨光里舒展腰肢。
“老輩傳下的熏煙法,加上現在的科學法子,還真挺合拍。
”老趙咧嘴笑,露出缺了顆門牙的牙床。我個人覺得,種地就像過日子,老經驗是家底,新技術是幫手,倆湊一塊兒才踏實。但也有讓人犯難的地兒——南邊的梅雨馬上到,江漢平原的稻農該防澇了,可那邊的年輕勞力更少。
“清明怕晴,谷雨怕雨”,老祖宗的諺語像個老鐘表,總在關鍵時候敲響。數據顯示,近五年東北春播期霜凍頻次增加兩成,可咱們的應對法子也多了三成。老張頭站在地頭望著連片的銀膜,突然想起父親臨終前的話:“地不虧人,你對它上心,它就給你扛活。
”眼下這一地的防護,不就是人和天較勁里攢下的智慧?
該提醒大伙了,不管是東北防霜還是南方防澇,關鍵得趕在節氣前頭動手。現在就做三件事:查天氣預報到村群,清溝渠備塑料布,給在外打工的娃打電話說清楚咋護苗。拿不準的趕緊找鄉農技站,他們24小時在線,比咱自個兒悶頭想靠譜。
種地這事兒,最怕等靠拖,老天不等人,苗子更不等人。
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趕緊動起來,別讓苗子受了委屈,秋后的糧倉可就指望這會兒的功夫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