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生行蹤與行走路線
李常生
蘇軾一生行蹤與行走路線圖
蘇氏源起
蘇軾的祖先蘇味道(648年—705年),唐朝大臣,文學家。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人。唐高宗干封年間進士。武則天當政時數次官至宰相。中宗時因依附張易之兄弟被外貶。少時以文章知名,與李嶠合稱“蘇李”。
長安中年,蘇味道提請還鄉,遷葬其父。官府準許了,命令州縣就葬事提供所需,其間蘇味道涉嫌侵毀鄉人墓田,加上役使過度,被憲司彈劾,而貶為坊州刺史。未幾,又改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依《新唐書》記載:“味道因役庸過程,遂侵毀鄉人墓田,蕭至忠劾之,貶坊州刺史。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張易之敗,坐黨附,貶眉州刺史。復還益州長史,未就道卒,年五十八,贈冀州刺史。”
依蘇洵《蘇氏族譜》謂:“唐神龍初,長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蘇氏自是始。”
眉山蘇軾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蘇軾生于眉山。寶元二年(1039)己卯,弟轍生。幼時兄弟二人于眉山讀書受教育,曾師張易簡讀書,并受母親程氏及父蘇洵教誨甚多。
第一次出蜀
嘉祐元年(1056)丙申,蘇軾二十一歲。閏三月,蘇洵攜蘇軾、蘇轍自眉山出發至汴京參加各種考試。路程近1500公里,行走期間近兩個月。
蘇軾出蜀過蜀道至鳳翔路線圖
蘇軾第一次入京行走路線圖
母喪回鄉
嘉祐二年(1057)丁酉,蘇軾二十二歲。四月七日,母程氏卒。蘇洵父子倉惶返蜀。其返蜀路程如第一次出蜀。
第二次出蜀與三蘇《南行集》
嘉祐四年(1059)己亥,蘇軾二十四歲。蘇軾、蘇轍服喪畢,十月四日,蘇軾兄弟侍父離眉州,赴京師。
此次赴京師,蘇軾、蘇轍攜妻并乳母等,自眉山沿岷江下行過長江,至江陵(今荊州)出陸,改向北行,至汴京。父子三人沿途作詩、作文,在水路江陵以西,集合詩文等,稱《南行前集》。自江陵至汴京期間所作詩文,集稱《南行后集》。
此路程全程近1800公里,三蘇于嘉祐五年(1060)庚子,二月二十五日到達京城。行走期間近5個月。
三蘇第二次進京行走路線圖
蘇軾參加殿試并任鳳翔簽判
嘉祐六年(1061)辛丑,蘇軾二十六歲。八月乙亥(二十五日),仁宗御崇政殿,試蘇軾等。蘇軾入三等,轍為四等。
軾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轍除商州軍事推官。
本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與弟轍別于鄭州西門。蘇軾于十二月十四日到鳳翔府簽判任。
自汴京至鳳翔,全程約計680公里,行走期間約計1個月。
蘇軾自汴京至鳳翔行走路線圖
第三次進京與父喪返鄉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蘇軾二十九歲。十二月十七日,蘇軾罷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任。磨勘轉殿中丞。隨即離鳳翔。
治平二年(1065)乙巳,蘇軾三十歲。二月還朝,除判登聞鼓院。蘇軾歸汴京行走路線,參考圖005。
治平三年(1066)丙午,蘇軾三十一歲。四月二十五日,父洵卒。六月,與弟轍舟載父洵及妻王弗之柩,歸蜀。行走路線乃順汴河、運河南下至瓜洲,再西行逆長江、岷江至眉山,全程近三千公里。
治平四年(1067)丁未,蘇軾三十二歲。四月,護父喪還里。全部行程近三千公里,行走期間近十個半月。
蘇軾父喪扶柩返鄉行走路線圖
第四次進京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戊申。蘇軾三十三歲。七月,除喪。蘇軾與蘇轍約于本年十一月中旬離眉山。約于熙寧二年(1069)己酉,蘇軾三十四歲,二月初返抵汴京。其行程路線乃北出蜀道,至鳳翔轉東行至汴京,其行走路線與第一次至汴京相同。
任杭州倅
熙寧四年(1071)辛亥,蘇軾三十六歲。乞外補,六月,除杭倅。八月初,出都,赴陳州。在陳州留三十余日。九月,離陳州,弟轍送至潁州,拜謁歐陽脩。九月底,離潁。十一月三日,游鎮江金山,夜宿金山寺。曾自金山放船至焦山,登北固山,游甘露寺。
本次自汴京至杭州,先后于陳州、潁州、鎮江各地多所停留。汴京至杭州約計1100公里,蘇軾走完全程,約計3個月余。
蘇軾任杭州倅行走路線圖(汴京至長江段)
蘇軾任杭州倅行走路線圖(長江至杭州段)
山東知密
熙寧七年(1074)甲寅,蘇軾三十九歲。九月移知密州。九月底離杭。
過淮安后,轉至海州,沿海濱北行至密州。十二月三日,到密州任。自杭州至密州,全程約計近千公里,蘇軾邊走邊游,行走兩個月余抵達密州。
蘇軾自杭州至密州行走路線圖(杭州至長江段)
熙寧年末,蘇軾北行知密,自潤州至密州行走路線圖
江蘇知徐
熙寧九年(1076)丙辰,蘇軾四十一歲。十一月十五日,知河中府告下。十二月,孔宗翰來代。罷密州,作詩留別。
熙寧十年(1077)丁巳,蘇軾四十二歲。正月初一,發濰州。二月留齊州月余。葵巳(十二月),改知徐州。弟轍自京師來迎,會于澶、濮間。蘇軾與轍同赴京師。至陳橋驛,知徐州告下。時不得入國門,乃寓居城外范鎮之東園。王詵饋酒食。
四月,乘舟沿汴赴任,過南都見張方平。轍隨赴宿州、符離,二十一日到徐州任。
自密州至徐州,全程近1100公里,蘇軾邊走、邊停、邊游,旅途共行走約5個月。
蘇軾自密州至鄆州概略行走路線圖
蘇軾自鄆州至徐州概略行走路線圖
浙江知湖與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己未,蘇軾四十四歲。
三月,罷徐州,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湖州軍州事。蘇軾往南都,見張方平,晤弟轍,留南都半月。三月下旬別弟轍,二十七日至靈璧鎮。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上謝表。
徐州至湖州,全程約計約700公里,邊停邊走,總計行程約計20天。
蘇軾自徐州至湖州(北段行程)路線圖
蘇軾自楚州至潤州(中段行程)路線圖
蘇軾自潤州至湖州(末段行程)路線圖
貶謫黃州
元豐二年(1079)己未,蘇軾四十四歲。
七月二十八日,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攝蘇軾前來御史臺。蘇軾罷湖州。就逮,與妻子訣別,留書弟轍,處置后事。邁隨行。八月十八日,赴臺獄。此行程全程約計900公里,蘇軾被捕送往烏臺,全程不做任何停留與游歷,行走運河,估計每日行走45公里,此為宋代行走運河之每日標準距離。
十一月二十八日,李定奏豈在臺收禁蘇軾,聽候斷遣。十二月庚申(二十六日),責授蘇軾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王詵、蘇轍、王鞏三人謫降。
元豐三年(1080)庚申,蘇軾四十五歲。
正月初一日,蘇軾離京師赴黃州,過陳州,十一日,弟轍自南都來陳相別。十四日,與弟轍別。
蘇軾二月一日,到黃州,上謝表。自陳州到黃州,約計600公里,行走路程約計20日,平均每日行走30公里。
蘇軾被押送至汴京(長江南端路線圖)
蘇軾被押送至汴京(北段路線圖)
蘇軾自汴京至黃州(汴京至光州段)路線圖
蘇軾自光州至黃州行走路線圖
萬里來去知登五日
元豐七年(1084)甲子,蘇軾四十九歲。
三月初,移汝州告下。四月八日左右離黃。二十四日,至廬山北麓,宿圓通禪院。至筠州,見弟轍。五月十日,還廬山,游廬山東側。六月九日,與子邁游石鐘山,作記。六月底,抵金陵。約于八月十四日離今陵,赴真州。來往京口,在金山,以玉帶施了元(佛印)。九月至常州,復自常至宜興,買莊田于宜興。十月十九日,揚州上表,乞常州居住。
元豐八年(1085)乙丑,蘇軾五十歲。蘇軾離宜興往南都行進。三月,神宗卒。受恩準常州居住。五月重回常州,謝上表。六月下旬,告下,復朝奉郎,起知登州軍州事。七月下旬自常赴登。十月十五日,抵登州任,進謝上表。
蘇軾自離黃州,最后到達登州任,前后經過時間約計一年又7個月,前前后后行走路程接近4000公里,一生漂泊,此次行程為最。
蘇軾自黃州至江州概略行走路線圖
蘇軾自廬山至筠州探望弟轍行走路線圖
元豐七年,蘇軾自江州至江寧概略行程圖
元豐七年,蘇軾自當涂至潤州概略行走路線圖
元豐七年,蘇軾至宜興來回行程圖
元豐七年、八年,蘇軾自宜興至南都來回行程路線圖
元豐年末,蘇軾自潤州至密州行走路線圖
元豐八年十月,蘇軾自懷仁至登州行走路線圖
第六次進京
元豐八年(1085)乙丑,蘇軾五十歲。
十月二十日,蘇軾以禮部郎中召還。進謝上表。十一月二日,游登州延洪禪院,舍子過所蓄烏銅鑒為佛心鑒,作偈。別登州,赴京師。
孔凡禮認為蘇軾自濟南至鄆州,直過南都,見張方平。十二月上旬末至京師。或有說蘇軾乃自鄆州西行過陳橋驛入汴京。
自登州至汴京約計800公里,行走其間約計1個月。
元豐八年(1085)十一月,蘇軾自登州至萊州行走路線圖
蘇軾自萊州至鄆州行走路線圖
元豐八年冬,蘇軾自鄆州至京城行走可能路線圖
浙江知杭
元祐四年(1089)己巳,蘇軾五十四歲。三月丁亥(十六日),蘇軾以龍圖閣學士除知杭州。上謝表并謝賜對衣金帶馬表。四月出京,同行者有子迨、過及夫人王氏。
七月三日,到杭州任。全程近1100公里,行走其間邊游、邊玩,每日平均行走約10余公里。
蘇軾任杭州太守自汴京至杭州行走路線圖
第七次進京
元祐六年(1091)辛未,蘇軾五十六歲。
正月丙戍(二十六日),熊本除知杭州,未行。同日,蘇軾除吏部尚書。
二月癸巳(初四日),除翰林學士承旨。六日,在巽亭,別道潛。同日,別南北山諸道人。九日,辭天竺,作詩。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蘇州。
五月十九日,在南都上《杭州召還乞郡狀》。不許。
甲申(二十六日),始入朝。二十九日,赴閣門受翰林學士承旨告命。
六月一日,宣召再入學士院,賜對衣金帶馬,皆有謝表。
蘇軾自杭州至汴京行走路線圖
安徽知潁與江蘇知揚
元祐六年(1091)辛未,蘇軾五十六歲。
八月壬辰(初五日),蘇軾為龍圖閣學士、知潁州。中旬,知潁州告下,并賜對衣金帶馬,有謝表。閏八月初出汴京,閏八月十三日,過陳。十七日,舟行入潁州界。二十二日,到潁州任,進謝上表。上謝執政啟。
元祐七年(1092)壬申,蘇軾五十七歲。正月丁未(二十四日),除知鄆州。二十八日,改除知揚州。二月十二日,抵泗州。二十八日,到揚州任。
蘇軾自汴京至潁州行走路線圖
蘇軾自潁州至揚州任行走路線圖
第八次進京
元祐七年(1092)壬申,蘇軾五十七歲。
八月癸酉(二十二日),蘇軾以兵部尚書、龍圖閣學士除兼侍讀。蘇軾曾離揚州,至宜興,行臨溪道中,見邑令張堂。九月二日,作記贈堂。離宜興。九日,至南都。
途中,兼侍讀除命下,辭。約近中旬,至京師,弟轍奉詔來迎。到京師,復館于浴室東堂。到兵部尚書兼侍讀任,詔賜對衣金帶馬,均有謝上表。
蘇軾來往宜興張渚鎮(估計曾至張渚鎮)行程路線圖
蘇軾自潤州至楚州概略行走路線圖
蘇軾自楚州至汴京行經路線概略圖
河北知定
元祐八年(1093)癸酉,蘇軾五十八歲。
六月甲寅(初八日),乞知越州,詔不允。壬申(二十六日),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左朝散郎蘇軾除知定州。七月二十四日,乞改知越州。
八月一日,妻王閏之卒。九月戊子(十三日),蘇軾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知定州。二十六日,朝辭赴定州。十月二十三日,到定州任,進謝上表。上謝執政起。
自汴京至定州距離近400公里,蘇軾行走路程約計27日。
蘇軾自汴京至滑州行走路線圖
蘇軾自滑州至定州及自定州南返時行走路線圖
貶謫惠州
紹圣元年(1094)甲戍,蘇軾五十九歲。
四月壬子(十一日),落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壬戍(二十一日),弟轍至汝州。
閏四月三日,除命下,罷定州任,責知英州。既行。二十一日,大雨,留襄邑,自跋《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卷。蘇軾在陳留、襄邑途中,突然西至汝州,訪弟轍。題詩汝州龍興寺吳畫壁。弟轍分俸使邁等就食宜興。別弟轍,至陳留,得旨舟行。
六月甲戍(初五日),來之邵等疏蘇軾詆斥先朝,詔謫惠州。施譜:“六月,御史來之邵等復言先生自元祐以來多托文字譏斥先朝,雖已責降,未厭輿論,責授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六月七日,泊金陵。九日,殆、過以其兄邁遵母遺命所共畫阿彌陀像奉安金陵清涼寺,蘇軾作贊,并請詩和長老。
六月下旬,過大庾嶺。
九月二十六日,艤舟泊頭鎮,二十七日,與子過等游羅浮山。
十月二日,到責授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貶所,上謝表。
自定州至惠州,全程近4000公里,行程時間約計6個月。蘇軾走走停停,平均每日行走22公里左右。
蘇軾自定州至襄邑轉汝州大致行程圖
蘇軾自襄邑至九將行經路線圖
蘇軾南遷江南西路段(今江西)概略路線行程圖
蘇軾自大庾嶺至惠州行走路線圖
貶謫儋州
紹圣四年(丁丑),蘇軾六十二歲。
四月十七日,蘇軾居惠州白鶴峯。得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告命。惠守方子容攜告命來。十九日,與過離惠,與家人痛苦訣別。
道光《鶴山縣志》謂:“坡亭:在鶴山縣東北五十五里石螺岡,岡前危石飲江,奔濤嚙岸,東望則澄江如練,一碧千里,宋紹圣中,蘇軾謫儋州過此,留數日。”另有地方縣志紀載:開平縣城南有蘇公渡。
五月十一日,與弟轍相遇于藤州。自惠州至藤州,距離約計400公里,其中東江口水路復雜,船行至鶴山江濱,又遇洪峰阻擋數日,且逆西江上行,并不容易。故蘇軾停留鶴山江濱尚有可能,若說再南至開平等地,多有不實。
蘇軾、蘇轍結伴自藤州至雷州,六月五日抵雷州,全部行程計20日,然本行程距離約為300公里,平均行程每日15公里。此段行程,多有猜測,孔凡禮認為蘇軾過高州,然亦有多位學者認為,蘇軾自藤州沿北流江南下,至北流江,入陸川,轉今九洲江南下,至雷州。六月十日,蘇軾至遞角場,渡海,至瓊州,轉西行。
七月二日,蘇軾到昌化軍(儋州),上謝表。
蘇軾自惠州至新會登岸處估計行走路線圖(或過廣州城,或未過廣州城,因當時之地理環境與現在不同,故不敢斷言)
蘇軾自鶴山登岸處,遇洪峰,無法逆行,或改由其他方法至肇慶。筆者比較認同的路線是A路線。
清王文誥認為的行走路線
蘇軾自藤州南下雷州可能行程路線圖
蘇軾自徐聞至儋州行走路線圖〔宋代《輿地紀勝》載:蘇軾進出均自程邁,筆者認為仍是自徐聞直至瓊州(老海口)〕
北歸常州
元符三年(1100)庚辰,蘇軾六十五歲。
四月丁巳(二十一日),皇上以生皇子恩,詔授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居住。
五月中,告命下,量移廉州,進上謝表。六月近中旬,離儋,儋人爭致饋,不受。二十日渡海。
至雷州,自雷適廉道中,宿于興廉村凈行院。后自凈行院乘小舟至官寨,三十日,碇宿大海。七月四日至廉州。月尾,告命下,授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上謝表。二十九日,離廉。
八月六日,至郁林。七日,離郁林。十日,抵容州,悟都嶠山邵道士。十六、七日至藤州。月底抵廣州,與邁、迨及孫簞、符等會。
十一月初一日,授蘇軾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外州軍任便居住;授蘇轍太中大夫、提舉鳳翔府上清宮,外州軍任便居住。十一月五六日,離廣州。在英州,得旨復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上謝表。弟轍至鄂州,得旨奉祠,因往潁昌居住。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六十六歲。正月下旬,抵虔州。以贛水不足,乃少留。
四月甲午(初四日),艤舟吳城山順濟龍王祠下。十六日,過湖口。
五月一日,舟至金陵。后暫居真州。
六月初,與米黻遇于白沙東園。體中微不佳,始病。舟赴常,至奔牛埭,錢世雄來迎。
七月,上表請老,以本官致仕。十八日,命諸子恃側。二十六日,惟琳來說偈,答之。
七月丁亥(二十八日)卒。諸子、維琳、錢世雄在側。遺言葬汝州。
蘇軾自儋州至常州,走走停停。全程約計3300公里,行走其間約計14個月。
蘇軾自儋州至凈相院概略行程路線圖
自中和凈相院出海至合浦白石地區入陸行程路線圖
北歸時,廣南西路蘇軾行經路線圖
北返自儋州至廣州概略行程路線圖
蘇軾北歸自廣州至大庾嶺行程路線圖
蘇軾北返自南雄州至贛州概略行走路線圖
蘇軾北歸自吉州至臨江軍行程路線圖
蘇軾北返,江南西路段行走路線圖
蘇軾北返,自江州至真州行走路線圖
蘇軾北返自真州至常州行走路線圖
蘇軾歿于常州藤花舊館(即孫氏公館)位置圖
尾聲
崇寧元年(1102)壬午,蘇轍六十四歲。
四月丁未(二十三日),轍作《再祭亡嫂王氏文》。時邁自常州至京師遷其靈至穎川。先是軾卒,軾子邁、迨、過護父柩經淮汴赴汝州。邁途中往京師,遷繼母王閏之之柩。至是王閏之之柩至潁昌,轍乃為文以祭。
閏六月癸酉(二十日),葬軾于汝州郟城縣釣臺鄉上瑞里,遵遺命也。轍作《墓志銘》。
政和二年(1112)壬辰,蘇轍七十四歲。十月三日卒,葬于蘇軾墓側。后人另為蘇洵立衣冠冢。三蘇葬處今稱“三蘇墳”。
河南郟縣三蘇墳概略位置圖
追循蘇軾一生,是我的榮幸,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喜悅以及許多值得珍藏與效法的感悟。
來源:西蜀左史
作者:李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