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迎來第二屆“未來館長說”現場決選。20名青少年化身“未來館長”,用兒童視角重新定義博物館,為上海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注入鮮活力量。
圍繞“守護與創新”
以創意競逐“未來館長”
活動現場,入圍選手圍繞“兒童友好型展陳設計”“AI 沉浸式場景體驗”“珍稀物種保護”等主題,通過演講、模型制作、VR 場景演示等多元形式呈現創新方案,展開了精彩紛呈的展演。
現場,一個個展演刷新了人們對博物館的想象。
上海市新普陀小學東校的孫樹廷以“真實、互動、共生”為核心,打造沉浸式植物認知花園;上海楊浦雙語學校的李銘道提出在博物館里為獨角仙比武招親;上海市寶山區第二中心小學的陳彥廷持續關注江豚保護工作,策劃方案,通過自然博物館現有品牌,提高公眾對江豚的認知度和保護意識;上海市浦東新區建平實驗小學的蔣相悅提出基于游戲化思維,結合AR/VR技術、敘事性策展和獎勵機制,打造沉浸式博物館體驗。
經過評委的評選,最終10名學生獲得“未來館長”稱號,10名學生獲得“未來館長提名”稱號。
據介紹,“未來館長說”活動自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響應。本年度活動主題為“守護與創新”,吸引了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廣東、陜西等多個省市的500多名學生報名。活動組織了線上孵化活動4次、線下體驗活動2次,共計600人次參與。特別設置了幼兒組和青少年組,通過初賽選拔,青少年組最終有20名優秀學生亮相上海自然博物館決選現場,用創意競逐“未來館長”稱號。
持續拓展與兒童互動的平臺
深化上海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活動現場同步啟動了“我的自然百寶箱”進家+書屋項目和“館研區”共建共育行動,上海自然博物館與上海市婦女聯合會達成資源共享,共同推進家庭教育的校外課堂。
同時,上海科技館、上海市啟明星協會、閔行區教育學院三方聯合啟動“館研區”共建計劃,未來將通過“未來館長說”與“小小啟明星”項目的深度聯動,為兒童青少年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科創教育資源。
活動中,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周群華,閔行區教育學院院長林唯,復旦大學盧寶榮以及學生代表,圍繞“AI重塑未來博物館”這一話題展開對談,從科創教育、科普資源整合、技術發展等角度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婦女聯合會指導,上海自然博物館主辦,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小熒星集團、上海兒童博物館、青年報社、“Flagtalk其志說”演講平臺、不刷題的吳姥姥團隊共同推出,旨在為青少年與博物館搭建平等對話的平臺,激發他們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隨著上海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深化,上海自然博物館將充分發揮自身作為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持續拓展與兒童互動的平臺和渠道,讓兒童創意“落地生根”,共同勾勒更具溫度與想象力的未來圖景。
記者:張琦
圖片:任超
視頻:任超
編輯:陳攻
資料、部分圖片:上海自然博物館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