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幾乎無人否認屬成語。
某《成語詞典》注解如下——
大器:大的、寶貴的器物。大的、精致的器物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才能做成。比喻卓越的人才要經過長期的磨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作對懷才不遇者的寬慰語。
其接著列出了此語出處,并附例句——
《老子》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例】他年過半百,才出版了這第一部長篇大著。所以,大家都說他是大器晚成。
“成語”,是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漢語成語,則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大部分自古沿襲相承。
“大器晚成”,大部符合上述種種,不過唯有一條——說出于《老子》難言準確。
《老子》傳世本,一般指魏晉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其第四十一章,的確載如“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于是,“大器晚成”一語,便流傳至今,深入人心。
上世紀70年代之后,陸續有公元前300年前后的荊門郭店楚墓的《老子》竹簡本;北京大學入藏的漢武帝前期的《老子》竹簡本;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老子》帛書等出土。
在郭店竹簡本中,此句為“大器曼成”;北大漢簡本中作“大器勉成”,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則為“大器免成”。
王弼所注傳世本,較之前幾種版本,晚300-500年左右——這只能以傳抄訛誤或古人以為“免”為“晚”之解字來解釋了。
關于《老子》傳世本與前述幾種版本之不同,當代學者已有不少研究。
如高宇烈《老子道德經校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大漢簡本《老子譯注》等等。
學者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大器免成”更符合老子的本意。
“免”,即“免去”;“免成”,為“免于成”,或“無成”。
“曼成”, 亦即“免成”。
《小爾雅·廣詁》:“曼,無也。” 《廣雅·釋言》:“曼,莫,無也。”
“勉”,則通“免”,互可假借。
所以,在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老子》第四十一章中,已校訂為“大器免成”。
從《老子》第四十一章文本來說,“大器免成”,與其前“大方無隅”和其后“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表述相符、文意相合——最大的方形沒有邊角;最大的器具無所合成;最大的樂音沒有聲響;最大的形象不見蹤影。
按某《成語詞典》所云,“大器晚成”是“大的、精致的器物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才能做成”,若將此解嵌入上面的句中,一定是不倫不類了。
《老子》一書,雖為“語錄體”,然前后諸章環環相扣,體系儼然。
第四十一章,主旨講述“道隱無名”,須得提升自身修養有大智慧,才可領悟幽隱微妙之“大道”——這與第一章開篇所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遙相呼應。
“大方”“大器”“大音”“大象”,皆借可識可聞之常物,生動喻述“道”之“大”—— 方形“大”到沒有邊角;器具“大”到無所合成;樂音“大”到沒有聲響;形象“大”到不見蹤影。
對此,老子云:“上士聞道,僅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上士”聽到了“道”,可以有所實行;“中士”聽到了“道”,感覺若有若無;“下士”聽到了“道”,則放聲大笑。
老子在此接著有一句話“不笑不足以為道”——“不開悟”的“下士”不取笑“道”,那反而怪了——修養不夠呀!
老子在此章最后說:“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大道”深廣且難以命名。然而,唯有“大道”才彰顯了“善始”直到“善終”——連綿、完整的發展運行軌跡。
《老子》第五十一章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大道”是總規律,“德”是“道”具體承載,物以形,器以成,萬物沒有不遵循“道”而承載“德”的。
這又是與第四十一章的前后呼應。
有些學者,按生活常識或社會倫理來解讀《老子》第四十一章,說“大方無隅”等等,就是做人要“好似沒有棱角”,要“外圓內方”等等,眼界就似乎過于狹隘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