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為端陽節,這個節日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最初源自古人天象崇拜祛病防疫的節日。端午節寄托人們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愿望,各地都有食粽的傳統并一直延續至今,江南習俗以新蘆葦葉包裹糯米入水燜煮然后去葉食用,新鮮的粽子入口清香軟黏別具風味。
鎮江地處長江南岸,一條江邊馬路將城市和長江隔開,一邊是城市煙火,一邊是大江東去,沿著長江一側是林立的碼頭,東西兩向延展開來的是幾百里的灘涂,江面上還有大大小小的沙洲,這些都是蘆葦生長的好地方。春風吹過桅帆江水拍打著堤岸,當萬物舒展的時候嫩綠的蘆葉從蘆葦桿中抽出快速生長,一眼望不及的蘆葦漂浮在江水中,轉眼間江岸就青翠滌蕩起來, 等到接近端午便有人開始采摘蘆葦葉包粽子了。
我們把采摘蘆葦葉稱為“打粽葉”,打粽葉的工具就是個帶鉤子的竹竿甚至徒手就可以在灘涂上采摘,有的人為了生活甚至扛著大澡盆到江邊打粽葉賣。大片的蘆葦隨著江濤起舞沙沙聲不絕于耳,想要打到寬厚的粽葉那就要往江灘里面走,水性好的人坐在大澡盆里板著蘆葦桿往江里漂浮,三、五米高的蘆葦一下子就將人淹沒進去,膽子大的有時候直接漂到江中沙洲上去打粽葉,那時江邊碼頭時常??看笮退膶痈叩摹皷|方紅”號上海到武漢的漢申客輪,行駛中一個又一個大浪翻滾,有一次我看見熟悉水性的小毛子不以為然,直接被接二連三的船浪掀得人仰盆翻。
端午節前兩天各家就開始忙碌起來,老北門茶水爐子旁邊的那口水井上你來我往熱熱鬧鬧,一家家的大盆小盆洗澡盆用井水洗泡著粽葉,粽葉根部用剪刀剪齊,洗干凈的粽葉用開水燙一下,這樣粽葉變軟就不易開裂了,有的人家為了保留粽葉原汁原味的清香,粽葉洗凈并不用開水燙,這樣的粽葉看上比較青澀毛糙遠沒有燙過的粽葉油亮。
粽葉和糯米是包粽子必不可少的,老人們問包多少粽子都說“包幾斤米?”,那時候中米0.11元、大米0.128元每斤,而糯米就貴得多了是0.188元每斤,人們只有端午、春節才舍得花錢買點糯米享受一下。
包粽子是母親的強項,老宅的天井里一大盆洗干凈整理好的粽葉,淘米籮里是洗凈晾水的糯米,還有大鋼盅鍋、勺子、剪刀、麻線,這種麻線是醬園店常用的比較粗糙的捆扎線,大大小小的幾個孩子圍在一邊看稀奇,家里養的母雞這時候也不出門,就在旁邊轉來轉去撿地上的米粒果腹。兩張粽葉并疊對齊根部左手卷成漏斗型的窩,右手兩、三勺子糯米灌進去,等到灌滿窩口右手直接將粽葉斜裹住窩口繞到粽子底部僅留拇指大小的口,然后粽葉尾插入一張小粽葉繼續往往粽口里灌糯米,大拇指往下壓緊,再補上空缺再壓緊灌滿,小粽葉由粽子底部翻上來蓋住小窩口繞著粽身包裹一下,注意不能漏米粒到粽葉夾層中,幾張粽葉在母親手里變換幾下一個五角形粽子就包出來了。
捆扎粽子也有講究,左手握緊粽子,用牙齒咬著麻線一端右手用麻線繞著粽身,然后依靠牙齒和右手之間拉扯的力量將麻線拉緊并在粽子頂部捆扎,扎緊粽身打上活節,剪刀斷開麻線,一個整齊硬朗米粒緊致的粽子就算完成了,這樣包出來煮熟的粽子口感會好很多,那時候除了包白米粽子最多的就是包紅豆粽子,紅豆不容易煮爛洗干凈后得泡上半天功夫再和糯米參和在一起。
綠油油的粽子整齊的碼在鋼盅鍋里,孩子們數著數字,一鍋粽子總有五、六十個,鎮江土話稱煮粽子為“烀粽子”,這一是時間長二是爐火要均勻,那時候家家都用煤球爐子,為了不影響白天做飯,包好的粽子都是晚上烀,這個烀粽子有講究,水一直放到漫過粽子,蓋緊鍋蓋就不要動了,剩下的就是父親的事情,等水燒開就得控制爐門縫隙,一夜下來煤球火力不能大也不能滅,鍋里的水不能干也不能溢,雞鳴戒旦,父親會早早的起身查看爐火,等我們起床,滿院飄散著粽葉和著糯米的清香還有紅豆的沁甜,然后粽子蘸著白糖的早餐,唇齒之間軟膩留香。
端午,那個無以倫比的初夏,搶收搶種的季節,麥田金黃水稻蔥翠,荷葉翩翩果香四溢,除了粽葉、艾草、菖蒲還有盛開的火紅的石榴花和母親包的香甜的粽子。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