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5世紀之時,日本就常派遣使者來我國學習書法,日本開始模仿中國的書法風格,稱為“漢文書法”。飛鳥時代,圣德太子攝政時期,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書法藝術逐漸發(fā)展。
奈良時代,日本頻繁派遣遣唐使來到中國,帶回了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的作品,唐朝文化對日本書法的影響日益加深。
到了平安時代,日本出現(xiàn)了號稱“三筆”的三位大書法家,他們是最澄、空海、橘逸勢,他們先后來到中國學習書法,并帶回了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等人的書跡,日本書法在模仿唐代書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到了他們的江戶時代,他們將書法命名為“書道”,在去年還看到有新聞稱他們成功向聯(lián)合國將“書道”申請非遺成功。
在島國的傳統(tǒng)四道之中,其一就是書道,各藩均設有書學所教授書法,書道教育逐漸普及。這一時期,日本書道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其中以卷菱湖、貫名菘翁、市河米庵等為代表的“幕末三筆”尤為著名。
卷菱湖,本名池田大任,寫致遠起嚴,號菱湖。查了網(wǎng)上資料好像是1777年左右生于江戶幕府未期的一個貴族家庭,什么戶什么府我是不清楚的,就理解為他們那邊的貴族吧。
他自幼起開始練傳統(tǒng)書法,一生專攻晉唐書法,尤其推崇王羲之、張旭、懷素等名家,其代表作《細草千字文》被日本皇室和高校奉為草書范本。卷菱湖的筆法純正至極,未染半分污染,門下弟子10000多人,被稱為日本的“草圣”。
在島國他們將卷菱湖與懷素并齊名,但在我們看來他還遠及不上。不過他筆下的這卷《細草千字文》卻是高質(zhì)量之作,據(jù)傳是他晚年的精品之作同,其用筆瀟灑妍美,字字精準工致,既深諳古法又不失草書的意趣。
起筆凌空取勢,順勢切入紙面,形成虛尖,隨后衄挫調(diào)鋒,筋骨和活性兼得,線條纖細卻力透紙背,如鋼絲般堅韌,將晉唐筆法“陰陽調(diào)和”體現(xiàn)得很到位。結(jié)字以縱取勢,內(nèi)緊外松,俯仰顧盼,欹側(cè)險絕,極具動勢。
細細欣賞可以看出他融合了《十七帖》、張旭和懷素的筆意,對于外邦而言,書法能達到這種地步已是高人之姿了。
正如啟功先生所評價的那樣:“筆端風雨,不減顛素,又傳臨右軍草書諸帖,勝棗板規(guī)模。”其草書直追晉唐,不染半分刻刀氣,最得古人筆法真?zhèn)鳎谒麄兊臅鴫溪氼I風騷,即便在當今也無人能出其右。
先生不僅是對卷菱湖個人功力的認可,更是對他筆下那一份直承中原古法、力透紙背的精神氣韻的欽佩。卷菱湖的書法成就,離不開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江戶時代,書道教育的普及與各藩對書法的重視,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而他個人對晉唐書法的深入研究和對書法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使他能夠繼承和發(fā)展日本書道的精髓,開創(chuàng)尚古主義的“菱湖派”,其影響深遠,門下弟子超萬人,其筆法也深深烙印在日本草書的“基因”之中。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zhuǎn)內(nèi)容詳細頁面!
超多的書法學習資料,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書畫博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