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專訪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
肺癌的高發病率與高死亡率使其備受關注,外科治療一直是肺癌的基礎性治療方法,也是目前最有可能給患者帶來治愈希望的方法 。 因此,其受重視程度不言而喻。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肺癌外科也在微創化、精準化、綜合化、醫工融合化、自主化等多方面不斷迎來新的突破。
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歷史積淀深厚,是目前深圳市唯一的胸外科質控中心,也是自前深圳市所有醫院中肺移植手術最成熟、最具權威性的科室。基于此,“醫學界”特別策劃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訪談活動。期待通過專業視角,深入了解胸外科在胸部腫瘤治療領域特別是肺癌診療方面的發展現狀,知曉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的前沿技術,為公眾傳遞更多正能量和希望,并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胸部腫瘤外科手術治療的認識。
肺癌診療質控與規范化,推動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提升
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是市建科最早、綜合實力最強的胸外專科,是省臨床重點專科、市醫學重點學科,市胸外科質控中心已形成:臨床肺移植、以外科為核心的多學科胸部腫瘤精準診治、以智能外科為核心的復合微創技術和研究型病房四大特色。2024年完成臨床肺移植手術15臺,是全國年度肺移植增幅最大的醫院,胸外科手術超5500臺,四級手術比例超96.33%,微創手術比例超94.99%,綜合指標在廣東省位于前列。
王光鎖教授強調,胸外科在肺癌治療中的角色不僅局限于傳統的手術切除,還肩負著在系統治療時代進一步提升患者治愈率、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責任。通過持續推進微創、精準、多學科協作和智能化技術,胸外科將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同時與全身治療手段共同構筑更加完善的治療體系。這種變革不僅反映了醫學的進步,也進一步凸顯了手術作為肺癌治療基石的不可替代性。黃同海教授指出,胸外科正通過技術革新和理念更新,適應治療策略的進步,例如微創化手術技術的持續迭代、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的引入。
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是目前深圳市唯一的胸外科質控中心,王光鎖教授指出得益于科室在醫療質量控制上的高標準和嚴要求。從手術方案的制定、術中操作規范到術后隨訪管理,科室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質控體系,能夠有效保障醫療安全和療效。這不僅體現了領先的技術實力和學術水平,更是對區域醫療質量的高度負責。胸外科質控標準的建立,不僅為患者帶來了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優的治療效果,也在推動學科規范化發展的同時,強化了社會各界對規范化醫療的認識。這種體系化的進步,必將為更多肺癌患者帶來希望和福音。黃同海教授強調胸外科質控標準的確立可以保障醫療安全,提高治療質量;推動診療規范化和均質化;促進學科發展與技術創新;為患者提供長期獲益;提升醫患信任,增強學術影響力。
肺癌手術與靶向治療革新,微創技術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迅猛發展,肺癌手術逐步從“傳統大切口”向“微創和精準化”方向轉型。在手術技術的發展以及其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方面,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收費頗豐。王光鎖教授指出,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在這一領域走在了前列,結合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探索了手術技術的創新與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果。科室較早在深圳地區全面推廣胸腔鏡手術(VATS)和機器人輔助胸腔鏡手術(RATS),目前已成熟開展單孔胸腔鏡技術,這些微創技術顯著減少了手術創傷和術后并發癥。在早期肺癌的治療中,科室積極開展肺段切除等限制性手術,通過精確切除病灶并保留更多正常肺組織,不僅降低了手術風險,還改善了術后肺功能。科室還實現了術前精準的肺段解剖規劃和病灶定位,幫助外科醫生在術中快速定位腫瘤和相關結構。
隨著麻醉藥物和監護設備的進步,“無管手術”成為微創胸外科領域的一個前沿熱點。王健教授表示,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推出了“簡化無管手術日”,集中優勢麻醉和外科資源,一站式、集中式完成目標人群的治療過程。這種于術方式減少了氣管插管、尿管、胸腔引流管等的使用,降低了患者的術后不適和并發癥風險。不僅如此,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依托成熟的達芬奇機器人技術平臺,開展了多項復雜疑難疾病的手術治療,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作為廣東省人工智能輔助治療技術培訓基地,并牽頭成立深圳市醫師協會機器人外科專委會。通過培訓和實踐,提高了醫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
近年來,靶向、免疫等新型藥物治療手段,為胸部腫瘤特別是肺癌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生存狀況改善。目前,已經逐步形成以手術、藥物治療為基礎的綜合腫瘤診療體系。楊林教授表示,隨著靶向藥物的迅速發展,ALK融合基因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取得了革命性進展。2024年6月1日,ASCO大會及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同步公布CROWN研究5年隨訪數據結果。數據顯示:一線接受洛拉替尼治療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突破60個月,且PFS率高達60%,PFS HR僅為0.19,客觀緩解率(ORR)達80%。 從腦轉移數據來看,洛拉替尼不僅對于基線腦轉移患者展現出良好的顱內病灶控制效果。而且,對于基線無腦轉移患者,洛拉替尼治療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發生腦轉移的概率。楊林教授強調 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問世徹底改變了ALK陽性NSCLC患者的診療現狀,從早期治療到耐藥管理,其貫穿全程的作用無可替代。
隨著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新型藥物的快速發展,NSCLC的診療已從傳統的單一治療模式轉向以MDT為核心的綜合腫瘤診療體系。在這一體系中,胸外科不僅承擔著重要的技術支持角色,更是診療策略制定與實施的核心環節之一。楊林教授解釋道,胸外科在NSCLC患者的MDT診療中扮演著精準診斷與病理分期的關鍵環節、根治性治療的執行者、MDT中治療策略的協調者、個體化治療的推動者。未來,通過持續創新與學科協作,胸外科將為NSCLC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綜合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助力打造更加完善的腫瘤診療體系。
肺移植作為胸外科領域的“皇冠明珠”,多學科協作的典范
肺移植作為胸外科領域的“皇冠上的明珠”,不僅代表著復雜精湛的手術技術,更是現代醫學多學科協作和技術創新的結晶。王光鎖教授表示肺移植技術自1963年首次實施以來,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步從實驗性手術走向臨床成熟,成為治療終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李慧敏教授指出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后續的治療康復依然至關重要。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可給予個性化的免疫抑制方案,進一步降低慢性排斥反應的風險。通過結合精準微生物檢測和抗菌藥物個體化應用,有效控制術后感染,提高患者術后存活率。借助可穿戴設備和AI技術,實時監控患者肺功能和免疫狀態,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干預措施。
深圳市人民醫院胸外科實施肺移植手術的技術與配套診療體系已是相當成熟,彭彬教授介紹道,肺移植手術的技術創新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肺移植專科化建設與多學科合作并舉,肺移植需要多學科團隊的緊密協作,在肺移植前后的不同階段為患者保駕護航。其次,加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推廣,通過術前預康復、術后早期拔管、早期下床活動、營養支持和心理干預等,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并改善長期生活質量。最后,肺移植手術技術的創新,包括手術切口的微創化,供受體胸腔容積不匹配的問題,通過肺葉移植術,與劈裂式肺移植術可使供肺利用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胸外科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技術創新與資源優化并重
近年來,我國胸外科領域無論是在微創技術、肺移植手術,還是MDT和人工智能在胸外科中的應用都取得了顯著進步,然而,面對全球醫學科技的快速發展,我國胸外科領域在未來仍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王光鎖教授指出,機遇包括微創手術技術的成熟與普及、人工智能與數字醫療的賦能、多學科協作模式的深入推進、國家政策支持與醫療資源投入。挑戰包括區域醫療資源不均、高端技術推廣與人才培養不足、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升、新興治療手段對手術的挑戰、術后管理和長期隨訪的不足。
近年來,在打造「智慧醫院」「智慧病房」方面,深圳市人民醫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文藝護士長表示,從2019年起在全院推廣并構建智慧醫院,如今在全院范圍建設覆蓋智慧病房,整體升級護理質量管理、指標管理、人員管理、教學管理等配套軟件系統。構建智能床頭、智能生命體征監測、智能輸液三位一體的新型智慧病房護理工作模式。實現由移動護理到床旁智能護理的升級,優化床旁作業流程,增強護理質量和安全性。優化病房醫護流程和醫患交互,實現從信息到交流、最終互動的轉變。期待在未來構建以數據為基礎、技術為核心、服務為導向的智慧醫院新模式。
精彩資訊等你來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