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清宮劇中,皇室成員每天都上演著你爭我斗的劇情,為了權(quán)力不擇手段,哪怕是手足相殘,尤其是在皇帝晚期,而他卻選擇遠離權(quán)力的斗爭,逃脫朝堂選擇了與世無爭的書法藝術(shù)這一道路。
此人便是成親王永瑆,他是乾隆的第十一子,生母為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在乾隆五十四年時被受封為成親王,嘉慶四年(1799)在軍機處行走,卒謚哲,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書法家,與翁方綱、劉墉、鐵保并稱“翁劉成鐵”四大家。
這或許與他的成長經(jīng)歷有著莫大關(guān)系,他三歲時生母就早逝,之后又同母兄長的疏離,沒有童年玩伴的他讓他在整個童年時期飽受了孤獨。雖生于皇帝之家,卻也充滿了無奈和心酸。
或許就是這種孤獨,讓他因此與書法結(jié)緣,在書法的藝術(shù)大海之中找到了慰藉和歸宿。也正是因此,他因書法寫得好而頗受乾隆的喜愛,乾隆曾贊許他說:“幼齡所學文理字畫,尚覺可觀?!笨赡芤彩且蚯〉挠绊?,他開始專攻趙趙孟頫的書法,乾隆對趙孟頫書法推崇備至,永瑆也在此階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所以他也是清時期除梁詩正外的又一學趙集大成者,但他并不滿足于此,而是繼而轉(zhuǎn)學歐陽詢的書法,對歐體用功最勤、醉心最久,汲取了歐體方正嚴整、峻拔險絕的特點。
同時他并未局限于趙、歐二體,還廣泛涉獵魏、晉、唐、宋、元、明諸名家法帖,如智永、柳公權(quán)、米芾、董其昌等,博采眾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
他的書法也影響了后來的啟功,啟功先生曾在《論書絕句》中提到,他認為成親王的書法當列“清四家”之首,他晚年的字寫得與趙孟頫不相上下。
在成親王永瑆的諸多傳世名作中,此作堪稱其經(jīng)典之作《伯夷列傳》,此作以小楷的形式寫就,此篇小楷高作是他于晚年時期所書,全卷細膩嚴謹, 一筆一劃都特別工整、講究。每一個字都像是精心雕琢出來的,不管是字的結(jié)構(gòu)安排,還是每一筆的起筆收筆,都能看出他書法水平很高,技巧特別熟練。
用筆輕重有致,筆畫又細又挺,轉(zhuǎn)折處圓潤和硬朗搭配得恰到好處,把趙孟頫的靈活和歐陽詢的硬朗都學到了精髓。字的結(jié)構(gòu)安排得明明白白,就像精心搭建的小房子,既穩(wěn)當又好看。
整幅作品看起來文雅又帥氣,把古時候的韻味和清朝的規(guī)矩都融合得剛剛好。從書法角度看,永瑆這幅作品就像他的“代表作”,把筆畫寫得又準又美,把不同的風格混搭得天衣無縫,完全配得上“書法高手”的名號。
《伯夷列傳》是司馬遷《史記》中的一經(jīng)典篇章,其內(nèi)容生動刻畫了伯夷與叔齊的崇高品德及人生抉擇。文中講述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因謙讓君位逃亡,又因反對周武王伐紂 “義不食周粟”,最終餓死首陽山的事跡。
司馬遷借二人經(jīng)歷,質(zhì)疑 “天道酬善” 的傳統(tǒng)觀念,揭示現(xiàn)實中道德與命運的矛盾,既以孔子言論肯定其 “求仁得仁” 的選擇,又通過與盜跖等反面事例對比批判世俗功利。文章打破傳統(tǒng)傳記模式,夾敘夾議融入思辨與個人感慨,既塑造了堅守氣節(jié)的文化符號,也成為中國古代批判現(xiàn)實、叩問天道的思想典范。
盡管永瑆的命運多舛,未能榮登皇位,且性格頗為獨特,令人難以捉摸,然而他在書法領(lǐng)域的造詣卻堪稱卓越非凡。乾隆皇帝雖然文化素養(yǎng)深厚,但在書法的精妙之處,卻不及這位皇子。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