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此作《寒蟬賦》是以小楷紙本墨跡的形式寫就,此作又別名《書晉陸云寒蟬賦》,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之中。蔡襄這位從福建仙游走出來的才子,他從十九歲考中了進士走入仕途,一路扶搖直上,最后官至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
他骨子里卻是個硬邦邦、認死理的“黑臉判官”。但在我們看來,他是名滿天下的書法大家,是寫出《茶錄》的品茗高人,是皇帝身邊的重臣。
他被列為是宋四家之一,因和蔡京同姓又同屬同一時期,導至很多人認為宋四家中的蔡是指的蔡京而非蔡襄。
今日分享蔡襄的小楷《寒蟬賦》,且看他這字是否能入這四家之中。此作《寒蟬賦》相傳是西晉時期的文學大家陸去的辭賦作品。
此賦 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賦體作品,通過細致刻畫寒蟬的形象與習性,賦予其深厚的品德象征與情感內涵。
作者見古人贊雞有五德并作賦,便想到寒蟬同樣值得稱頌。他筆下的寒蟬是 “昆蟲中的君子”:寒蟬的觸須就像帽子一樣,顯得文雅體面;它只喝露水,這是清廉的表現;它不筑巢,體現出儉樸的生活態度;到了固定的時節就鳴叫,說明它很守信;姿態端莊穩重,透著尊貴榮耀。這些好品德,都是君子在社會上為人處世該遵守的準則。
而且他還借寒蟬來抒發人生的感慨,寒蟬秋日攀枝悲鳴,恰似貧士客居異鄉、懷才不遇的處境,他們窮困卻堅守節操,不貪慕富貴、不隨波逐流。
文中既贊美寒蟬超然高潔的品格,也通過其鳴聲寄托了對時運不濟的傷懷。這類托物言志寫法體現魏晉文人借自然物表達精神追求的習慣,既含蓄抒發不得志之苦悶,又彰顯堅守清操、不媚世俗的人生態度。
他這帖小楷看起人讓人很舒服,下筆輕爽利落,線條細細的卻很有力量,每個筆畫起筆收筆都清清楚楚,沒有多余的拖沓。字的結構端正又不死板,中間收緊,四周筆畫自然舒展,大小錯落有致,就像人站得筆直又姿態放松。
再看整體,字與字、行與行間距恰當,不擠不松,墨色淡雅溫潤,干干凈凈的。這字既有唐代楷書的端莊大氣,又帶著宋代文人的灑脫,既有規矩又很靈動,越看越覺得親切又有韻味。
宇文公諒在其后的跋文中表述,稱蔡襄《寒蟬賦》真跡風格近褚遂良,為御府藏品;提及蘇、蔡、黃、米并稱四大家,其書法海內聞名、一帖難求;高度評價此帖楷書精妙,認為蔡襄書法超越其余三家,堪稱墨寶。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