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傳》熱播,云合市占率實現年度日冠,大受觀眾喜愛,但作品開分居然只有7.1,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當圈內的朋友告訴了我評分賬號和±0.1分的刷分的報價后,一切都了然了。
原來豆瓣評分現在也成了生意啊,實在是尷尬。
你知道嗎?不同的豆瓣賬號,標價是不一樣的。
“顯示號”,也就是未被系統過濾的活躍老號,短評單價5-15元/次;“非顯示號”,也就是新開號或低權重號,無法保證評分生效,短評單價1-3元/次。
為了提高賬號的權重,現在有專門的水軍(規模常達數千人)根據養號教程養號,然后再將這些號批量銷售給負責控評的水軍公司,形成分工協作的刷分流水線。
這個刷分流水線可以幫助金主,給自己刷高分,給對手刷低分。每刷高0.1分或刷低0.1分需要數千元到數萬元,具體價格根據作品熱度與刷分難度浮動。
除了職業水軍養號,飯圈也在養號。
比如,粉絲為了增加打分賬號的權重,注冊大量賬號給無關的書籍和陳年的影視作品刷評養號,統一行動導致一些冷門書籍比如《記憶記憶》刷到了9.0分。其實真正的目的是刷高某藝人或刷低該藝人競爭對手的作品。
又有粉絲后援團之間互相幫助,比如某藝人粉絲團幫助秀粉打高分,秀粉回饋,對該藝人的作品也打高分,扭曲評分的真實性。
基于這種亂象,豆瓣推進了被動式反水軍措施,包括拉低新號權重,延長水軍的養號時間;降權密集評分賬號,折疊評論和剔除評論。干預的代價是:給分數的調整以更大的靈活度。
這個更大的靈活度,導致了另外一個新問題——捏分,也就是平臺能想給哪部作品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我就問一句:這樣玩,會砸自己招牌嗎?
此外,不完善的反作弊系統,有時會誤判影評人或活躍用戶為水軍,導致其長評被折疊,打分被降權,引發創作者流失;水軍或粉絲模擬真實用戶養號和刷分,事實上也能規避算法監測;水軍和粉絲通過“有用”點擊將特定短評(捧自家的或踩別家的)頂到前列,影響風向。
熱播劇《藏海傳》在豆瓣被惡意壓分,很明顯,存在水軍、飯圈和豆瓣自己對分數的干預。
外在表現是,《藏海傳》豆瓣的評分結果,與抖音,與IMDB的評分結果,差距大到離譜。
如此結果何談公信力?
我前后都替豆瓣想過了,如果人工智能往向前發展些,對藝術欣賞,實現量化的重大突破,水軍、飯圈、捏分都徹底靠邊。尊貴的豆瓣還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嗎?會不會和恐龍一樣,突然間就走向消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