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的草木芬芳中,一段關于“支撐”的古老智慧在指尖悄然復蘇。在南山漫谷同構藝術空間,非遺插花傳承人張超老師于文博會期間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傳統插花體驗講座。沒有宏大的宣言,只有花枝與瓶器的低語,而串聯起這份千年對話的,正是那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技法——“撒”。
插花之藝,于細微處見真章,其中“撒”技尤顯精妙。 “撒”并非尋常花枝,實為古人巧思所凝。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清在《閑情偶寄·器玩部·爐瓶》中細述其妙:“所謂撒也,以堅木為之,大小其形,勿拘一格,其中則或扁或方,或為三角,但須圓形其外,以便合瓶。”——原來此物專為穩固瓶中花枝而生,其名“撒”者,取其“撒開、支撐”之意,是花枝得以傲然挺立、氣韻生動的隱形骨骼。此物雖小,卻是花枝在瓶中的無聲支撐者,讓花枝得以從容舒展,不卑不亢。
張超老師繼而介紹了撒枝技法的常見類型:基本撒、占景撒、拱橋撒、自體撒——每一式皆為力與美在毫厘之間的精妙平衡。
花語無聲,卻自有千言萬語。張超老師引導大家賞析插花作品后,一場無聲的“對話”隨即展開。眾人圍坐,凝神細品案前一件古樸瓶花:花材的揀選、色彩的呼應、枝條的俯仰動勢,乃至撒枝“藏而不露”的支撐智慧,皆在訴說自然的韻律與生命的靜美。隨后,張超老師親自示范,巧手從容“撒”開支撐,依循花木天性精心修剪、安置。每一次修整,都是對自然姿態的凝練與升華。
張超老師與大家展示兩種插花風格
當花材傳遞到參與者手中,靜觀化為親歷。大家小心翼翼捋順葉片,觸摸花枝筋骨,斟酌伸展姿態。一剪一插之間,指尖與草木悄然對話,“一花一世界”于每個人的掌心瓶中悄然萌發。
一位參與者在面對豐富的花材時難以割舍,試圖將手中所有花枝都插入瓶中;旁邊另一位則拿著花枝左右比劃,遲遲無法決定如何安插
張超老師微笑著下場指導,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插花講究大寫意,如同作畫留白,花材數量適宜、主次分明,方能展現意境之美,不必追求滿滿當當?!痹谒狞c撥下,大家逐漸領悟了取舍之道與空間布局的妙處。
講座結束后,許多人興奮地表示“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體驗插花”、“插花真的是一門藝術”、“既新奇又有趣”。
講座的余韻未散,移步《非遺也時尚》展覽空間,張超老師歷時四十多個小時凝神創作的二十件花藝作品靜候知音。其中十件為仿真花作品,以“玉堂富貴”、“平安祥和”等吉祥意象為魂,將美好期盼永恒定格;另十件則為生機盎然的鮮花作品,吐納著自然當下的鮮活氣息。
張超老師插花過程
展廳入口處,《錦繡大業》磅礴而立。這件作品誕生于空間與靈感的即興相遇:張超老師進入展廳,空間氣韻瞬間激發創作。他以舒展大氣的花材、富有張力的結構呼應空間尺度:高挺的鳳凰木枝葉舒展,火紅的鳳凰花綻放,點綴盛放的百合與雞蛋花,輔以柔韌竹枝自然垂落,剛柔相濟,宛若生命頌歌,成為撼動人心的視覺焦點。
當古老的“撒”枝技法穿透時光,在張超老師手中煥發活力,插花藝術便超越了裝點容器的功用?!爱斈仙铰冗@樣的時尚藝術天地,融入非遺藝術后,將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幾千年文化。”張超老師如是說。這方藝術空間正成為傳承與創新的交匯點,讓插花藝術成為一種溝通古今的語言,安頓心靈的修行。
我們觀花觸枝,體味枝蔓間支撐起的不只是花朵儀態,更是對生活之美的虔誠感知與無聲傳遞。撒枝為筆,花意傳情——這方寸天地間的起承轉合,便是我們與自然、與時光最溫柔而堅韌的對話。
· The end ·
如需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倉頡通文化所有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