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圖與文無關)
1、
湖北準備推出的“媽媽崗”,聽著還挺不錯的---給當媽的提供靈活工作時間、彈性崗位,方便她們照顧孩子,想幫她們平衡工作和家庭。
政策出發點我相信一定是善意的,想解決實際問題。
但是,細想一下:這“善意”,似乎是建立在默認“帶孩子就是媽媽的事”的觀念上!
所以,問題就出在這兒了。
這個政策的名字和設計,無形中就把“育兒”這口大鍋,穩穩當當地、而且只扣在了女性頭上。
它叫“媽媽崗”,不是“育兒崗”或者“父母崗”。
這個命名本身,就已經在強化一個刻板印象:孩子哭了鬧了、要喂奶了、要接送了,找誰?
找媽媽!那爸爸呢?
爸爸好像自動隱身了,或者默認就該在外面拼事業、賺錢養家。
提出“媽媽崗”,就像是在變相鼓勵爸爸們當“甩手掌柜”,可育兒明明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雙份愛,怎么就成了媽媽一個人的“崗位”了?
當一個社會政策專門為“媽媽”設立特殊崗位時,它其實是在向社會傳遞一個信號:照顧孩子,天然就是女人的活兒。
男人干這個,要么是“幫忙”,要么是“稀奇”。
這跟我們追求的男女平等,讓每個人都能自由選擇人生角色的方向,是不是背道而馳了?
所以,這份“善意”,像不像裹著糖衣的藥?
糖衣是“關心媽媽”,里面的藥卻是“固化性別分工”。
我們需要的,是打破“帶孩子就是媽媽天職”的緊箍咒,而不是給這緊箍咒鑲個金邊,讓它戴得更舒服點。
女人(圖與文無關)
2、
“媽媽崗”對已婚已育的媽媽們可能有點吸引力,但我們別忘了職場上的另一大群體:未婚未育的年輕女性。
這個政策,對她們來說,很可能不是福音,而是“災難預告”。
大家想想:老板招人的時候,面對一個年輕小伙子,和一個同樣條件的年輕姑娘,心里會怎么盤算?
以前可能還會猶豫下“這姑娘以后會不會結婚生孩子休產假啊?”
現在好了,政策直接告訴他:“別擔心!以后她要是生了孩子,我們有‘媽媽崗’安排她!現在這個正經的、重要的、有前途的崗位,你就放心招那個小伙子吧!”
“媽媽崗”的存在,等于給所有企業主一個“完美”的借口: “你看,國家都專門給女性(特指當媽的)準備彈性崗位了,那常規的、核心的、需要穩定性和發展潛力的崗位,我優先考慮男性,是不是很合理?很順應政策?”
結果就是,未婚女性還沒踏入婚姻育兒那一步呢,就因為“潛在”可能去“媽媽崗”,在起跑線上就被“優化”掉了。
找工作只會更難,被問“結婚計劃了嗎?”“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只會更頻繁、更理直氣壯。
再者,“媽媽崗”強調的是什么?
彈性、靈活、方便顧家,這往往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它大概率是輔助性的、技術含量相對低的、薪酬不高的、晉升空間狹窄的崗位,不是說這些崗位沒價值,而是它們通常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引擎。
如果政策引導(哪怕是無意的)把大量女性,僅僅因為是女性、未來可能成為媽媽,就“分流”到這些邊緣化的“媽媽崗”,那結果是什么?
是職場上的性別鴻溝越拉越大!男性越來越集中在高薪、核心、有決策權的崗位上,女性則被“圈養”在低薪、低發展、替代性強的彈性崗位上。
所以說,“媽媽崗”看著是給一部分女性開了個小門,卻可能把更多女性(尤其是年輕未婚女性)擋在了職場發展的大門之外,或者直接引向了職場里那條更窄、更崎嶇的小路。
這公平嗎?這是我們想要的“幫助”嗎?
女人(圖與文無關)
3、
我們真正想要的性別平等是什么?
絕對不是給女性搞個“特殊照顧”的溫室。
真正的平等,是讓女性不必為了當媽就非得犧牲自己的職業理想和事業高度;同樣,也是讓男性不必為了當爸就被釘死在“養家糊口”的單一角色里,也能自由選擇去陪伴孩子成長。
“媽媽崗”的問題就在于,它只是在一個不平等的大框架下,給女性一個相對“舒服”一點的角落待著,并沒有去撼動那個制造不平等的框架本身。
它默認女性就得為育兒犧牲,然后給點“補償”,而不是想辦法讓育兒不再成為女性職業發展的“攔路虎”,也不再是男性可以逃避的責任。
真正的解決方案,應該從根兒上想辦法:
●爸爸必須帶娃,休假不能跑!
不要光讓媽媽休產假育兒假,爸爸也得休!而且得是硬性規定,必須休夠多少天,不能轉給媽媽,不休就作廢!
如此既能增加父子/女情感,媽媽也能喘口氣或者早點回去工作。
最關鍵的,全社會都能習慣“爸爸帶娃天經地義”這事兒,公司招人時就知道,管你是男是女,都可能要休育兒假,歧視誰都沒道理。
●誰敢歧視帶娃的員工,就罰他!
企業要是因為員工(不管男女)休育兒假或者在育兒就歧視人家(比如不給升職、降薪、找茬解雇),等著吃巨額罰單!
只有動真格,企業才不敢搞小動作。
●靠譜的托兒所,家家都用得起!
廣泛建設公立托兒所,收費良心,父母(尤其是媽媽)就不必因為沒人看孩子而被迫長期離開職場,或者只能找時間超級靈活的(往往也是低質的)“媽媽崗”。
“媽媽崗”如果只是孤零零地存在,沒有這些強制父親參與、嚴懲歧視、普及普惠托育的配套措施,那它最終很可能變成什么?
變成一個看似溫暖的陷阱,把女性更牢固地“綁定”在育兒和低端崗位的循環里,它沒有挑戰性別分工,反而可能強化了它;沒有減少職場歧視,反而可能加劇了它。
我們要的,從來就不是什么“特殊照顧”。
我們要的是徹底打破那些讓女性“需要被特殊照顧”的結構性障礙。
當爸爸休育兒假成為常態,不再被說“沒出息”;當企業面試時問女性婚育計劃變成不可觸碰的紅線;當承擔家庭責任、享受親子時光成為男人女人都引以為豪的權利——到那時,“兼顧工作與家庭”才不會永遠是壓在女性肩頭的沉重負擔,而會成為父母雙方共同譜寫的幸福生活。
女人(圖與文無關)
“媽媽崗”的善意值得肯定,但它開錯了藥方。
它用“照顧”掩蓋了問題的本質——育兒責任的性別不平等和職場系統性歧視。
真正的出路,是用制度剛性:強制父親承擔責任、嚴懲職場歧視、提供普惠托育,將育兒從“母職懲罰”轉變為“父母共責”。
只有這樣,才能打破“女性=育兒”的刻板印象,讓每個人(無論男女)都能在職場和家庭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無需“特殊照顧”,只需公平機會。
給當媽的開個“后門”,不如把阻礙所有人的“大門”徹底敞開。
女人(圖與文無關)
作者介紹:
歐小希,希望通過我的文字,帶你體會世間“人情冷暖”。
喜歡請在下方點贊、分享、收藏和評論。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