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翰烽/文
據廉政瞭望日前報道:林宇(化名)是一名“上岸”沒幾年的“95后”干部,進入鎮黨委后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忙不過來:填報鄉村振興項目進度,錄入防汛隱患點位,回復12345熱線投訴,“24小時在線”微信工作群。
“上周剛報完改廁數據,這周又讓重新統計‘廁所使用滿意度’。”他苦笑著翻出手機相冊——上百張表格截圖中,連母親住院手術當天都在填報“老年人助餐需求調查表”。
“基層干部多少都有點多重人格分裂癥,我們需要同時扮演多個‘角色’——防火期是巡山員,汛期是搶險隊員,醫保收繳季變身推銷員,信訪高峰期又成‘盯梢專員’。有時候一天就要轉變多個工作內容和形式。”林宇自嘲有時已經麻木,有時候和村民說事時,腦子還沒從上一件事中回過神來。
“一人多員”“一崗多責”,幾乎就是基層干部的常態。這不僅是基層工作體制的特點,因為“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而且也是當下基層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事情總是干不完”的體現。
近期,不少鄉鎮組建工作專班,專門梳理基層履職事項清單,經過反復梳理,有的鄉鎮事項清單竟然達到了幾千條,盡管這些條數存在著加碼的形式主義,但也反映了基層職責任務之多之重之繁的現實。
既有基本履職事項,又有配合事項,還有不可知的臨時交辦事項。所有的“最后一公里”落實,最終都要傳導到基層鄉村。
一者,大量任務向基層轉移,是否科學和必要?
雖然講治理重心下移,但是也要進行科學論證,有哪些任務可以下移?有哪些不能下移?
尤其是在無法確定是否下移時,不妨將“人財物資源”的配置作為基本標準,也就是說,責權利要一致,事權與財權要統一。如果不能做到“人財物資源”的配套與保障,那么這項任務就不要下移。
現在有些任務事項,也不能說不該下移到基層,但是有的明顯存在“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而且跑得不快不好,還要挨鞭子,誰還愿意跑?
二者,基層工作如何聚焦重點,而不是面面俱到。
有的基層工作任務之所以重,就是上面“條條”部門太多,各個條線部門都給基層下達任務。有的任務是務實的,有的任務是務虛的,但都是高要求、高標準,導致基層加班成為常態。
其實,對于延伸到基層的工作任務,應該符合基層工作的特點,那就是要聚焦重點工作,不能什么工作都是重點,而且重點工作不能太多,一般最好就在三個左右。
否則,樣樣工作都成了重點之后,實質上是落實不了的,最終就會陷入形式主義。因為沒有了“人財物資源”的配置,哪有人、哪有錢來辦事?都是一句空話。
三者,基層工作應注重發揮社會力量作用,而不是將什么責任都加在鄉村干部身上。
有很多工作,要注重群眾參與,發揮社會力量作用,不能將什么責任都要求鄉村干部來承擔。
比如,防溺水,鄉村干部當然有職責任務,但主要責任人應該還是孩子的監護人。防汛搶險,鄉村干部當然要帶頭上,但群眾也應該積極參與。
如果不注重組織動員群眾,讓群眾參與,做到人人有責,就可能給鄉村干部加上了無限責任,這其實也不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最后,還得要完善考核獎懲體系,不斷調動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
特別是要突出獎勵引導,賞罰分明,做到獎勵措施大于懲戒問責。不然,有的工作任務就會為了應付檢查考核而疲于奔命,一些刻意留痕就不可避免,包括巡山、巡河、盯梢,等等,表面是工作,實際可能是在留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