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追求的一直都是珍惜當下就夠了。
hi,我是貓。
說到專注力這個東西,但凡想要向上進步,不論老少幾乎都渴望擁有。
父母希望孩子專注,能為以后更好地完成學業、發揮天賦打下基礎;父母自己也希望自己專注,更聚焦在能產出的事業模塊上、身體本錢上,而不是每天都把精力用在一些無效動作跟行動上,渾渾噩噩地。
我們說一個人不夠專注,更多的不是在指他智力出了什么問題,也不在于抨擊他不夠自律,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會認為,要么是興趣跟天賦尚未被挖掘開發到,不然就是專注力錯置,沒有放在當下最適合自己,也最能產出的領域。
人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情,都不需要有人在后面盯著或者揮鞭,也很自滿,專注力值拉滿,而且內心是充盈的,不會有太多負面、負載以及價值感缺失的體感。
但這里面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人可能還未找到興趣跟天賦領域之前,專注力就不知不覺被破壞了。
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
原先我也總是想當然地認為不夠專注是興趣愛好沒找到,但真的找到興趣愛好之后,你還是會發現專注力這個東西倘若沒有得到保護,熱愛就會消失,人也很容易三分鐘熱度。
不是一個人熱愛做某件事,他就足夠專注,而是他內在的熱愛驅動加上外在的循環都可以讓他支撐住這份興趣,那么他的專注就能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水平線上,真的做出成效。
這就涉及到大腦里面一個叫做,前額葉的家伙。前額葉是大腦中掌管理智的中心,負責提供合理的判斷和沖動控制。
從2歲起,這個區域就開始發育,一直持續到20歲。伴隨著增強的還有人的自驅力、專注力、規劃力以及持久力。
可以說前額葉決定著一個人能否長期深耕一件事、并且有堅韌持久,不拖延的行動力以及自驅力。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非常不利于前額葉的發育與保護。
信息的爆炸跟豐富一面給人們帶來了超級便利與快捷,不需要出門,也可以同步這個世界另一端在發生的事情。但另外一面也帶來了專注力的掠奪、焦慮信息的傳播、以及眾多壓力的侵蝕。
不良的生活習慣、原生的家庭創傷、熬夜帶來的身體損傷,讓前額葉飽受多重夾擊。
舉個例子,我很喜歡輸出表達,但是倘若一段時間都花在一些連軸轉的事情上,比如是熬夜或者是過度消耗能量的行動上,表達就會受阻,喜歡做的事情出來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大腦最怕強壓的,一旦壓力過重,負載太大,就會抑制這一區域的發育,而長期壓力郁結,倘若又沒有得到有效的疏解,就會發展成病癥,表現出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抑郁癥、焦慮癥等等。
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凡事多了都不是好事,說到這里也不是要危言聳聽,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最近的頓悟,我們一方面在接納時代高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向上、前進、競爭的意識之外,一方面也要自我拉扯,多去審視,什么對我們來說是足夠的,而什么又是過剩的。
我認為一個人把握了適度的原則,能處理好這些壓力,其實大部分時候專注力也不會差到哪里去。因為多了,人會感覺到失控,就不會那么游刃有余;少了又會覺得空虛。
不過多跟少也是一個主觀感受,飯菜里面少了鹽巴和糖,醬油醋,就寡淡無味,多了卻又難以下咽。
夠不夠都是因人而異的。
很多人對信息的貪欲、渴求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巔峰,一方面想知道的事情很多,一方面很多信息都是一知半解,囫圇吞棗,看起來很懂了,最后反而什么都沒有。
對孩子也是如此,期待甚高,一方面希望他們不要像自己一樣卷得那么苦逼,一方面又不愿意承認如果自己也是如此普通,為何還要求孩子也不能普通呢?
現代人的專注力更多是被一種【害怕不確定性】給剝奪了,三分鐘,三個月,三年沒有成果,就恐慌焦慮,就要放棄,像劃掉短視頻一樣容易,大腦接收到的一直是即時性信息,自然就無法好好發育了。
不多不少,時刻審視對于自己來說,什么才是夠了。而這份保持足夠的心態,建立保持學習與思考的基礎上。
平時可以通過保持定期的有氧運動來促進大腦神經元細胞的再生,多進行一些長篇閱讀,讓大腦接收延遲滿足,有必要的甚至做一些輸出表達,有利于鍛煉大腦。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覺得自己做不到的話,一開始給自己設置deadline,一天之內看幾頁書,或者是多久學會一門外語,把握的原則就是不要讓大腦處于休息跟舒服的狀態,多思考,常更常新。
最重要的心態放平,耐心一些,不要太較勁,焦慮多了適得其反。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