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又名《易經》)作為“群經之首”,不僅在誕生后的兩千多年間成為儒家重要經典,也是道家尊奉的要籍,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歷史文化的大IP。因此古往今來,對它的注釋解說闡發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不論是從象數角度,還是義理、圖式方面,抑或是實學考證,乃至現代人進行的文化解讀,對《周易》的剔掘可謂巨細靡遺。然而從美的角度來闡發《周易》的意蘊,卻并不那么多見,普通讀者也很少會從這個角度接受《周易》。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本《周易》
王振復教授的《周易百句》,同他的其他易學類著作一樣,依然是包羅萬象的,他試圖從各方面向讀者淺近地介紹《周易》這部“天書”。作者在書中明言:“我以為,《易傳》總是將本經每一卦的卦爻辭,往儒家禮學、仁學與哲學等方面進行解讀與發揮,這固然不謬,但今天的讀者,還可以在認知、了解這些的同時,注意發掘《易傳》的文化學、哲學與美學等思想因素。”從現代美學角度來解析《周易》中的名言嘉句,是本書的特色之一,草蛇灰線一般,暗伏在書中。
《老子》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周易·系辭上》將其表述為“生生之謂易”,即生而又生是易的本質屬性與發展規律,而這也是中華文化與藝術審美的特質。如何生而又生?《周易》下經之首的咸(音gǎn,即“感”)卦透露了其中的消息。卦辭說“取女,吉”,很顯然,便是男女婚姻、夫婦之道。《彖辭》進而引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xiàn)矣。”《周易正義》解釋道:“咸道之廣,大則包天地,小則該萬物,感物而動,謂之情也。天地萬物皆以氣類共相感應,故‘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因此,易學界有人甚至以為,全部易理可以一個“咸”字加以概括。
《周易本義》所載后天八卦方位圖
那么這與中國藝術精神又有什么關系呢?作者在解釋“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段《系辭下》中十分重要的文辭時分析說,天地即陰陽,陰陽即氣,而氣則是生命的絪缊狀態,它是萬物孕育、化生的本根,并引《莊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氣耳”之說,認為中國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天與人合一于“氣”,合一于“生”。因此“男女構精”,必然“萬物化生”,而這正是存在于《易傳》的“來自遠古生殖崇拜的人文孑遺”。那么從方法論看,“男女構精”為“近取諸身”,“萬物化醇”為“遠取諸物”,則古代中國人看世界與人,不僅“仰觀俯察”,而且“近取遠取”,這種方法,便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主要“畫法”。看到這樣的分析,讓人不禁感到痛快淋漓。
《莊子·天道》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這是中國繪畫的又一條基本美學原則。一般認為,這是道家思想在美學中的反映。然而賁卦上九爻辭說:“白賁,無咎。”賁本就是無色的文飾,上九居于賁卦之極,賁之道由絢爛之極反而歸于平素,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反璞歸真”。可見,這是中國古人很早就已達到的對美的認識的境界,無怪熊十力說:“易者,儒道兩家所統宗也。” (《新唯識論》)
今甘肅天水卦臺山,相傳伏羲于此“始作八卦”
王振復教授除了《周易》外,還長于中國古代建筑及建筑美學的研究,而這二者之間是有很多聯系的。《周易·系辭上》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氣”是中國傳統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拋開這句話中的迷信因素,能看到“氣”是如何影響于中國建筑的營構與建筑美學思想的。《葬書·內篇》說:“蓋生者,氣之聚。”那么人死就意味著氣之散。因此,中國建筑營構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聚氣”。比如建造庭院即天井這一空間,為的就是“聚氣”。作者說得好:“庭不在大,而在乎靈,靈不靈,就憑這一口‘氣’。這也是中國古代將生命哲學與建筑美學融合為一的一個例證。”
美分為優美和壯美,壯美從獲得崇高感而來。《系辭上》說:“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這是傳世文獻中第一次出現“崇高”一詞。崇即嵩,原是上古中國人覺得至高的嵩山的高聳形象,看到嵩山,便會產生壯美之感。至于高,則是先民學會建造高出于地面的建筑物之后而對自我形象的一種認識。《系辭下》說:“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可見建筑(“宮室”)本就與《周易》的大壯卦義相契。作者在引用馬克思說的人們從此“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建筑之后,分析大壯卦說:“象征人的高大形象屹立在大地之上,這也便是大壯卦引申義所說的‘大者壯也’‘大者正也’的意思,也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
但古人心中“美”的涵義不止于此。上引《系辭上》“崇高莫大乎富貴”中的“崇高”,不僅僅指審美感受,更是指圣人的人格形象、屬性與社會影響。這與我們今天理解的“崇高”的美學意蘊大相徑庭,然而歷史地來看,古人的確把崇高看作高顯的圣人人格的光輝體現,是對其完美道德人格的肯定與歌頌。這是我們在了解古代美學思想、藝術精神時必須要知道的。
《孔子圣跡圖》之“韋編三絕”
因此當我們回頭再來看上面提到的賁卦時,便會對該卦《彖辭》所說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更深的體悟。首先要說的是,“天文”“人文”二詞的出典便是這里。《彖辭》的意思是,從“天文”可以觀察時令、時序與時機的變化,從“人文”可以觀察社會的發展、變動及世道人心,從而可以讓圣人的道德教化普遍施行而化成天下。
作者接下去的分析非常精彩:“(賁卦)位于下卦的離卦的本卦為乾,位于上卦的艮卦的本卦為坤,乾在下而坤在上,便是泰卦。所謂泰,《易傳》有一個經典性的解釋:‘天地交,泰。’這就告訴我們,賁卦之象的文化、哲學與美學底蘊,蘊含了中華一貫的生命、生殖及陰陽交合意識,中國人是由此認知與給定天文、人文內涵的,這里的天文是自然而然的,人文也是自然而然的。從美學上看,天文是一種本始的自然美,人文可指至善的道德美。”
中國易學史上主要的幾種太極圖
明乎此,我們便會對古人認為的何者為最美有了充分的“同情之了解”:“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坤卦《文言》) 據中國傳統五色說,黃為五色居中,象喻中正、中和之道。“美在其中”的“美”,實際指道德人格的至善;“美在其中”的“中”,指坤六五居于上卦的中位。所謂“暢于四支”,指中正、中和、至善的道德準則,貫徹于君子的一切思想和行為。“美之至”,即美的最高境界,就是道德至善,這是合乎歷史實際與古人觀念的。
當然,除此而外,在閱讀《周易百句》時我們還能收獲另一種美,就是通過作者王振復教授的引領,徜徉于古代易學家對于易理深切的體會與領悟,從而享受易理所給予我們的理智的“美感”。
(轉自“潮新聞”2025年5月21日,原標題為《讀〈周易〉,養成發現美的眼睛》)
跟著王振復教授解析《周易》里的文化密碼
《周易百句》
王振復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6585-2
58.00元
24小時內點進下方鏈接購買
享書局旗艦店限時優惠!
王振復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6935-5
58.00元
24小時內點進下方鏈接購買
享書局旗艦店限時優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