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于5月30日至6月3日在美國芝加哥召開。作為全球腫瘤學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盛會之一,本屆年會以“知識化為行動: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會聚全球腫瘤領域權威專家,共同探討癌癥治療的最新突破與臨床實踐創新。
在當地時間6月2日舉辦的“ADC 2.0: Discovering the Targets That Will Change the Game”臨床科學研討會專場中,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發表了題為“靶向c-MET的ADC SHR-1826治療晚期實體瘤的I期研究”的口頭報告。
精準設計突破瓶頸,為MET異常患者提供新希望
MET異常是驅動腫瘤侵襲和轉移的關鍵因素,與不良預后密切相關。然而,目前針對MET異常的靶向治療手段有限,尤其對經多線治療失敗的患者缺乏有效方案。
本研究由徐瑞華教授牽頭、國內43家研究中心共同參與,初步結果顯示,SHR-1826在晚期實體瘤患者安全性可控,在重度經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表現出持久緩解潛力,且無需嚴格依賴MET高表達,提示其可能突破現有靶向藥物的適用人群限制,為MET異?;颊呷后w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向。
研究背景:
MET信號通路激活與多種實體瘤的侵襲、轉移及不良預后密切相關。c-MET過表達可見于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胃癌等多種腫瘤組織,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發生率在13.7%~63.7%不等,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治療獲得性耐藥人群中發生率約為30.4%~37.0%。針對這一群體的精準治療仍存在顯著未滿足需求。2025年5月14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加速批準了Telisotuzumab Vedotin,用于治療經治的c-Met蛋白高表達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是目前唯一獲批的靶向c-Met的ADC。
研究亮點:
SHR-1826是國產原研的ADC藥物,由人源化c-MET單克隆抗體通過可裂解連接子與拓撲異構酶I抑制劑偶聯而成。I期研究采用多階段設計(劑量遞增、擴展和療效擴展),共納入116例標準治療失敗或無標準治療的MET異常(過表達、擴增或激活突變)晚期實體瘤患者。劑量遞增階段采用i3+3設計,探索了2.2-6.0 mg/kg每三周一次的給藥方案。
結果顯示,藥物安全性整體可控。僅1例6.0 mg/kg組患者出現劑量限制性毒性(3級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3級及以上治療相關不良事件以血液學毒性為主,間質性肺病發生率低(任意級別ILD發生率2.6%)。值得注意的是,在58例可評估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客觀緩解率(ORR)達39.7%,疾病控制率(DCR)高達94.8%,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為6.8個月,且療效覆蓋不同c-MET表達水平患者。
多維度創新推動研究高效落地
研究團隊在本項研究中實踐了多維度創新設計,并由此獲得了可供分享的寶貴經驗。
精準分層設計:
通過MET異常分子分型篩選患者,結合劑量遞增的i3+3模式,快速確定安全治療窗。
動態風險管控:
建立實時不良事件監測機制,早期識別間質性肺病等風險,保障患者安全。
跨學科協作:
依托多中心平臺,整合臨床、藥理、影像和藥學專家,確保療效評估和毒性管理的科學性與一致性。
基于生物標志物的動態分析、靈活劑量調整策略以及患者教育中對不良反應的主動預防,是提升研究質量和患者依從性的關鍵。
目前,團隊已啟動多項SHR-1826聯合其他抗腫瘤治療的II期臨床研究,將進一步驗證其在MET異常腫瘤中的療效,并探索與其他靶向或免疫治療的聯合應用潛力。
文章來源: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訂閱號
聲明:本公眾號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腫瘤領域資訊參考,促進專業交流。內容僅供信息交流,不可替代專業醫療指導,亦非診療建議。 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轉載內容均已標注來源及作者。如有版權問題,請留言聯系,我們將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