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素問
六節藏象論
“六節”指一年分為六個周期,每個周期為六十日,共三百六十日。古人以“甲子”紀天度,以此來劃分時間節律。藏象則指人體內臟(藏)與外在表現(象)之間的關系,即從外在征象推知內在臟腑功能。
藏象是指人體內臟雖不可見,但其功能和表現可通過外在征象(如面色、舌象、脈象等)來推斷。藏象學說強調“從外而知內”,不同于現代解剖學的微觀實體描述,而是側重于臟腑功能的宏觀概括。
《六節藏象論》詳細論述了五臟(心、肺、腎、肝、脾)的功能及其與四時、五行、五華、五體等的對應關系。例如,心主神明,其華在面;肺主氣,其華在毛;腎主藏精,其華在發等。此外,六腑(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雖不藏精,但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
《六節藏象論》提現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強調人體與自然環境(天時、地氣、陰陽五行)的密切關系。人體的生理活動與天地運行相呼應,如五運六氣、四時變化等,均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態。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地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我聽聞天體運行以“六六之節”的規律構成一年時序,大地以“九九制會”的法則協調萬物;人體也有三百六十五個骨節(或腧穴),以此與天地運行規律相應,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但我不理解其中的深意,請詳細解釋?
?"六六" 指干支紀年法中,以天干地支相配(如甲子、乙丑)60日為一節(一甲子),六節(360日)成一歲,象征天體運行的最小完整周期。實際歷法需要修正,因回歸年實際為365.25日,故需"積氣余而盈閏"(靠閏月補齊差額)。
六為陰數之極(《周易》陰爻稱"六"),體現天道運行的規律性。
?"九九" 源于黃鐘律呂的九進制數理(如九野、九宮),用于制定標準度量衡(律、度、量、衡),實現"地氣"與人類活動的協調。"制會" 指天子巡狩時統一諸侯度量衡("同其律量衡"),象征大地對萬物的規范作用。
九竅(眼耳鼻口等)、九臟(五臟+胃/膀胱/大腸/小腸)與九州地理相呼應,形成"地-人"功能映射。
"三百六十五節"乃骨關節論,人體共有365個骨節(包括脊柱24椎、四肢大關節等),與回歸年日數對應。節指經絡腧穴(如《靈樞》"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是氣血輸注的關鍵節點。
365節實為"天人同構"的象征數,實際關節數不足365(如《類經》稱"約數"),重在強調人體與自然節律的同步性。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
岐伯說:“你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談談。所謂‘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是用來校正天道的尺度(天度)和氣化的度數(氣數)的。天度是用來制定日月運行的軌跡的;氣數是用來記錄萬物化生變化的。天是陽性的,地是陰性的;太陽是陽性的,月亮是陰性的。它們的運行有各自的劃分和規律,周而復始有必然的道理。太陽每天運行一度,月亮每天運行十三度多一點。所以大小月加起來三百六十五天形成一年,積累多余的氣而形成閏月。從開始設立起點(如冬至),在中間用圭表觀測日影校正,推算余數到結束,這樣天度就完成了。”
六六之節:指以干支紀年法為基礎,一個甲子周期(60天)重復六次,共360日,用于規范天道的運行尺度。這源于陰陽學說中的“三陰三陽”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象征天地運行的周期性規律。例如,六六之節將一年分為六等分,每分60天,對應天球360度的劃分,體現了陰陽的動態平衡。
九九制會:指以九宮、九野或九竅等為基礎,用“九”數(如黃鐘律管九寸長度)測量氣數,用于調和萬物化生的規律。九代表陽數之極,對應五行學說中的九宮(東、南、西、北、中等方位)和人體九臟(形臟四、神臟五),象征天地人三才的統一。
九九制會基于太陰歷(月亮運行)和五行氣化,如四季各90日有奇,用于記錄氣候和萬物生長收藏的變化。它體現了陰陽五行中“九”的生成與轉化,調和天度與氣數的矛盾。
天度:指天體運行的度量,用于制定日月運行的精確軌跡。天度基于太陽歷,通過觀測日影(如圭表)確定一年為365日,日行一度(360度一年),并設置閏月校正余數。例如,“立端于始”以冬至為起點,“表正于中”用正午日影校正,“推余于終”推算閏月。
天度代表“陽”的主動力量,體現太極陰陽中的“天為陽”,通過日月運行揭示宇宙秩序。古天文歷法以此制定陰陽合歷,調和太陽與月亮周期的差異。
氣數:指氣化的度數,用于記錄萬物化生(生長化收藏)的規律。氣數基于陰陽五行,如五運六氣(木火土金水五運,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對應360日法(理想化年度),用于描述氣候、物候和人體生理變化。
氣數代表“陰”的被動力量,體現“地為陰”,通過節氣(如五日一候,三候一氣)劃分時間。它與天度相合,確保歷法反映自然氣化,如“積氣余而盈閏”積累多余氣形成閏月。
天為陽,地為陰:天象征陽性的、動態的、外在的力量(如天體運行不息),地象征陰性的、靜態的、內在的力量(如大地承載萬物)。這源于太極陰陽學說,天包地外,地居天中,陰陽互根互用,共同維持宇宙平衡。
日為陽,月為陰:太陽為陽,代表光明、溫熱和主動;月亮為陰,代表黑暗、寒涼和被動。日月運行規律(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體現陰陽消長,影響地球氣候和生物節律。
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指日月運行有各自的劃分(分紀)和周期性規律(道理)。例如,日行固定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奇指余數),周而復始,體現天道的有序性。這源于古天文觀測,如二十八星宿劃分天球,確保歷法準確性。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太陽每日運行1度(一年360度,實際365日有余),月亮每日運行13度多一點(因月亮軌道不規則)。這導致大小月差異,需閏月調整。天文學上,1度對應地球公轉約1°,而月行13度有奇反映朔望月周期(約29.5天)與太陽年的不匹配。
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一年由大小月(30天或29天)組成365日,代表太陽回歸年周期。古歷法以此為基礎,但實際太陽年為365.25日,故需閏月補正。這體現“天度”的實測性,源于圭表觀測日影。
積氣余而盈閏:積累氣化多余的部分(如氣候余數)形成閏月,使陰陽歷結合。例如,太陽歷365日與太陰歷354日差11日,每2-3年加一閏月,確保節氣與月份同步。這象征陰陽五行中氣機的盈虛調和。
具體來說,由于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因此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這意味著農歷月份以朔望計算,每月平均得29.5日,而節氣以日行十五度來計,一年二十四節氣,正合周天365.25度,一年十二個月共得354日,因此,月份常不足,節氣常有余,余氣積滿二十九日左右,即置一閏月。故三年必有一閏月,約十九年須置七個閏月,才能使節氣與月份歸于一致。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立端于始”以冬至為年度起點;“表正于中”用圭表觀測正午日影(最長影長為冬至,最短為夏至)校正歷法;“推余于終”計算余數設置閏月。這確保天度精確,體現古人的科學觀測與陰陽平衡思想。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愿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
岐伯說:天道的運行以六個甲子日(六六三百六十日)為一個基本節律,大地的規律以九九之數(地之九野、九臟等)與之配合。天干有十(十日),每十日循環一次稱為一旬,六旬(六十日)構成一個周甲(甲子周期),六個周甲(即三百六十日)形成一年的常規法則。自古以來,通曉天道者認為生命之本源于陰陽二氣。人體之氣(九州對應人體九竅)與天氣相通,因此天衍生五行(木火土金水),陰陽二氣又分為三陰三陽(三氣)。三氣構成天,三氣構成地,三氣構成人,三者相合則為九氣。九氣在地域分為九野(九州),在人體則對應九臟——包括四個形臟(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五個神臟(心、肝、脾、肺、腎),合為九臟以應天地之氣。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愿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如何?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黃帝說:“我已明白天度六六、地制九九的會通之理(六六為節、九九制會的天文歷法),但夫子提到‘積累節氣余日形成閏月’(積氣盈閏),請問什么是‘氣’?懇請夫子啟蒙解惑。”
岐伯答:“此乃上古秘傳之學(上帝所秘),由先師授之于我。”
黃帝說:“請詳述之。”
岐伯解釋:
時間尺度?:?五日為一候(如立春后五日東風解凍,再五日蟄蟲始振);三候(十五日)為一氣(即一個節氣,如雨水、驚蟄);六氣(九十日)為一時(一季);四時(三百六十日)為一歲(常規年歷)。
五行主時規律:木、火、土、金、水五運依次輪替主治時令(各從其主治),終而復始,如環無端。
臨床意義?:?“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若醫者不通曉每年主客氣加臨關系、六氣盛衰規律及疾病虛實根源,則不可為良醫。
黃帝追問:“五運循環如環無端,其太過與不及會如何?”
岐伯答:“五氣更替主時(五氣更立),各有制約關系(各有所勝),盛衰虛實之變乃常態。”
黃帝問:“何謂平氣(正常狀態)?”
岐伯答:“無太過不及,即平衡狀態(無過者也)。”
黃帝再問:“太過不及具體如何判斷?”
岐伯答:“詳見《內經》其他篇章(在經有也)。”
五日謂之候?
?依據:5日=60時辰(1時辰=2小時),合1甲子周期,體現天道循環。
?五運相襲,木→火→土→金→水,五行依序主時(春木、夏火等)。治之,每運主掌73.05日(五運分步)。終期之日,1運周期=73.05日 ×5 = 365.25日,與歲實吻合。周而復始,如環無端,體現宇宙循環觀。
?五氣盛虛?:正常生克,春木克土(肝勝脾)、冬水克火(腎勝心)等。盛虛之變,氣候太過/不及引發五行失衡:如太過,木盛乘土→肝氣犯脾。不及,土虛木乘→脾弱肝亢。
六氣
厥陰風木:對應春季,主要表現為風。
少陰君火:對應初夏,主要表現為熱。
少陽相火:對應夏季,主要表現為炎熱。
太陰濕土:對應長夏(夏末秋初),主要表現為濕氣。
陽明燥金:對應秋季,主要表現為干燥。
太陽寒水:對應冬季,主要表現為寒冷。
這些六氣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分別主導一年中的不同季節。例如,春季屬木,主風;夏季屬火,主熱;長夏屬土,主濕;秋季屬金,主燥;冬季屬水,主寒。此外,六氣的劃分還與節氣密切相關,如“初之氣”、“二之氣”等,分別對應不同的節氣和氣候特征。
平氣狀態的判定標準主要依據《黃帝內經》中的“平人”概念,強調人體在陰陽平衡、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正常等狀態下的健康表現。以下是平氣狀態的判定標準:
呼吸與脈象的協調:平人一呼一吸脈動兩次,呼吸定息時脈動五次,稱為“平人”。若脈動次數超過五次則為“太過”,少于五次則為“不及”。平人之脈應有“胃氣”,表現為從容不迫、和緩有力,頻率約為每分鐘70-80次,即一息四至或五至。平人精神狀態平和,不慌亂,形體適中,不偏胖或偏瘦,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平人應能順應四季變化,各臟腑功能正常,如春時胃脈微弦為平,秋時胃脈微毛為平。平人無病溫、病風、痹等病態,無脈絕、脈數、脈遲等異常脈象。平人應具備“陰陽勻平,九候若一”的狀態,即人體內外協調,邪不能害,氣血運行正常。
平氣狀態的判定綜合了呼吸、脈象、神態、形體、季節適應性等多個方面,體現了中醫“中和”與“平衡”的核心理念。
天、地、人,三才之道,這是黃帝內經觀照的基礎。
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