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可當身體這個“革命同志”突然鬧起脾氣,比如皮膚一天天變黃、肚子一陣陣悶痛時,很多人腦海里可能都會閃過一個可怕的名字——“癌王”胰腺癌。
這個病,來勢洶洶,行蹤詭秘,一旦發現往往就是中晚期,讓無數家庭陷入恐慌。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有些時候,即便所有癥狀都像教科書一樣指向胰腺癌,最終的“真兇”卻可能另有其人呢?
今天,我們就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來聊聊這個潛伏在消化系統深處,極其罕見的“偽裝大師”。
一、黃疸、腹痛、體重驟降:70歲阿姨遭遇“奪命三連擊”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居住在突尼斯的70歲王阿姨(化名)。王阿姨身體一向還算硬朗,沒有什么大毛病2。然而三個月前,一些奇怪的癥狀開始悄悄找上門。
起初,是難以忍受的皮膚瘙癢。她撓得渾身都是抓痕,以為是老年人常見的皮膚干燥,換了好幾種潤膚露也不見好轉。緊接著,家人發現她的臉色和眼白越來越黃,像被濃茶水染過一樣,上廁所時,大便也變成了不健康的灰白色。
“這是黃疸啊!” 有經驗的鄰居提醒道。
還沒等王阿姨去醫院,更糟糕的情況發生了。她的上腹部開始出現一種沉悶的、持續的疼痛,甚至會牽扯到后背。短短兩個月,她的體重莫名其妙地掉了10斤,整個人都憔悴了一圈。
這一連串的“奪命三連擊”,讓王阿姨和家人再也不敢耽擱,急匆匆地趕往了當地薩赫勒醫院的急診室7。
二、所有證據都指向“癌王”,一場驚心動魄的診斷之旅
急診室里,醫生們看到王阿姨的狀況,表情也變得凝重起來。黃疸、腹痛、體重減輕,這幾個詞組合在一起,在任何一個消化科醫生腦中,都會拉響最高級別的警報。
一系列檢查火速展開了。
血液檢查結果出來了,每一項指標似乎都在印證著那個最壞的猜想:
脂肪酶:高達455 U/L,遠遠超過了160的正常上限,這是急性胰腺炎的明確信號。
總膽紅素:飆升到377 μmol/L,是正常值的22倍還多,解釋了王阿姨的重度黃疸。
腫瘤標志物 CA 19-9:數值是611 U/mL,而正常值應該低于37。這個指標的異常升高,常常與胰腺癌等消化道腫瘤密切相關。
“情況不妙。”醫生拿著報告,心里沉甸甸的。
緊接著的影像學檢查,更是讓氣氛緊張到了極點。腹部CT掃描顯示,王阿姨的胰腺已經發炎腫大,達到了C級胰腺炎的程度。更關鍵的是,腹膜后和腸系膜區域,還能看到腫大的淋巴結。隨后的核磁共振(MRI)看得更清楚,胰腺的頭部呈現出“毛刺樣”的改變,這是腫瘤侵犯周圍組織的典型表現。同時,膽管也被堵得嚴重擴張。
無論是臨床癥狀,還是血液、影像檢查,所有的證據鏈都嚴絲合縫地指向同一個診斷:胰頭癌。
這個診斷,對任何家庭來說都無異于晴天霹靂。醫生們一邊安撫著焦慮的家屬,一邊迅速制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當務之急,是要通過一種叫做“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的技術,嘗試放入支架,打通被堵塞的膽管,為后續治療創造條件。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手術中,意外發生了。
醫生們操作著精密的內鏡,順著食管、胃,一路來到了十二指腸,卻發現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導絲插入王阿姨的主膽管。這說明堵塞得非常嚴重。
難道就這樣放棄了嗎?主刀醫生沒有。他決定換個角度,再用十二指腸鏡仔細探查一下膽管和胰管匯入腸道的那個“開口”——十二指腸乳頭。
正是這個決定,讓整個案情發生了180度的大逆轉!
在高清內鏡頭下,一個令人意外的景象出現了:在那個小小的乳頭狀凸起上,長著一個隆起的、表面還算光滑的“肉疙瘩”。它不像典型的壺腹癌那樣爛糟糟的,但形態也絕不正常。
“問題可能出在這里!” 醫生心中一動,立刻取下了幾塊組織樣本,火速送往病理科。
三、真相大白!原來是極其罕見的“偽裝大師”
病理科,是所有醫學診斷的“金標準”法庭。幾天后,一份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病理報告擺在了醫生們面前。
報告顯示,王阿姨的病灶組織里,并沒有發現癌細胞的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密密麻麻、形態比較一致的“小淋巴細胞”。這些細胞侵犯了十二指腸的黏膜腺體,形成了一種叫做“淋巴上皮病變”的特殊結構。
經過進一步的免疫組化染色,這些細胞的“身份”被徹底揭開:它們是一種B淋巴細胞,表達CD20和Bcl-2蛋白,但不表達CD3、CD5和CD10。
綜合所有信息,病理醫生給出了最終診斷: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
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拗口,我們來把它拆解一下:
淋巴瘤:這是一種起源于免疫系統的癌癥,俗稱“淋巴癌”,但它和我們常說的胃癌、肺癌那些“癌”不一樣。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我們的消化道、呼吸道等直接與外界接觸的器官,黏膜下都埋伏著大量的淋巴細胞,它們是保衛身體的第一道防線。MALT就是這層防御系統的簡稱。
MALT淋巴瘤:簡單說,就是這層防御系統里的淋巴細胞發生了癌變,開始不受控制地瘋狂增殖。
這個診斷,既是好消息,又是壞消息。好的是,MALT淋巴瘤大多屬于“惰性淋巴瘤”,生長緩慢,性情相對溫和,治療效果和預后通常比胰腺癌要好得多。壞的是,這種病長在王阿姨這個位置,實在是太罕見了!
MALT淋巴瘤最愛待的地方是胃,大約90%的胃MALT淋巴瘤都和一種叫“幽門螺桿菌”的細菌感染有關。長在十二指腸的MALT淋巴瘤已經很少見,只占所有消化道淋巴瘤的不到2%。而像王阿姨這樣,精準地長在十二指腸乳頭這個“交通樞紐”上的,更是罕見中的罕見。醫生們翻遍了所有英文文獻,也只找到了6個類似的病例報道。
現在,所有的謎團都解開了。
這個長在十二指腸乳頭的MALT淋巴瘤,雖然本身可能并不“兇惡”,但它的位置實在太刁鉆。十二指腸乳頭,是膽總管和胰管共同的“出水口”。腫瘤把它堵死了,膽汁和胰液排不出去,就導致了膽管擴張、黃疸和繼發的急性胰腺炎。這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完美地“偽裝”成了胰頭癌的癥狀,把經驗豐富的醫生們都騙了過去。
四、個體化精準施治,迎來新生
診斷明確了,接下來的治療就有了清晰的方向。
對于MALT淋巴瘤,治療方案和胰腺癌完全不同。醫生們為王阿姨制定了一個個體化的“兩步走”策略。
第一步:根除幽門螺桿菌。雖然十二指腸MALT淋巴瘤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還有爭議,不像胃里那么明確,但考慮到這種關聯的可能性,先進行殺菌治療是標準操作之一。
第二步:立刻化療。鑒于王阿姨出現了急性胰腺炎和梗阻性黃疸等嚴重癥狀,病情緊急,不能單純等待殺菌治療起效。醫生團隊果斷決定,立即啟動針對淋巴瘤的標準化療方案——R-CHOP方案(利妥昔單抗聯合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堿和強的松)。
幸運的是,治療過程非常順利。在接受了6個周期的化療后,王阿姨的癥狀完全消失了,黃疸退了,肚子不疼了,精神也一天比一天好。復查血液指標,膽紅素和腫瘤標志物CA 19-9都恢復了正常。
如今,兩年過去了,王阿姨定期復查,體內再也沒有發現淋巴瘤的蹤跡,生活質量和正常人一樣。這場始于“胰腺癌”恐慌的求醫之旅,最終迎來了圓滿的結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王阿姨的案例雖然極端罕見,但它像一本生動的教科書,給了我們幾點深刻的啟示:
別給自己的癥狀“判死刑”:當身體出現黃疸、腹痛等癥狀時,及時就醫是絕對正確的。但在確診之前,不要因為網上搜索到的信息而過度恐慌,自己給自己扣上“癌癥”的帽子。你看,即便是看起來最像胰腺癌的癥狀,也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偽裝”的。
相信現代醫學的嚴謹與精密:從最初的懷疑,到一步步檢查,再到最終通過小小的活檢組織揭開真相,王阿姨的經歷完美展現了現代醫學“抽絲剝繭、追尋真憑實據”的科學精神。一個準確的病理診斷,是決定治療方案和患者命運的基石。
罕見病不等于“絕癥”:MALT淋巴瘤雖然罕見,但通過規范、精準的個體化治療,完全有希望獲得很好的療效甚至治愈。醫學的進步,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這個發生在異國他鄉的真實故事,不僅為全球醫學文獻庫增添了寶貴的經驗37,更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面對疾病,保持警惕,及時就醫,但更要保持理性和信心。
因為有時候,那個看起來最可怕的“敵人”,可能只是一個可以被戰勝的“偽裝者”。
參考文獻:Dahmani W, Hassan H, Hammami A, Ben Slama A, Brahem A, Jaizri H, Elleuch N, Ksiaa M. Acute pancreatitis revealing duodenal papilla MALT lymphom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uture Sci OA. 2025 Dec;11(1):2497206. doi: 10.1080/20565623.2025.2497206. Epub 2025 May 6. PMID: 40327053; PMCID: PMC1206834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